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视时代的小说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小说与影视的关系人手,来探讨小说的特征。认为小说与影视有区别但更多的是联系,有对立但更多的是交融。一方面,小说为影视提供了多方面的艺术营养;另一方面,小说的创作方式、文体形态、接受方式等在影视艺术的影响下发生新的变化。基于二者之间的联系和交融,本文认为:在一定意义上,小说就是包涵了影视审美素质并体现了影视与小说互动关系的物化形式。叙事性是沟通小说与影视的桥梁,影视性成为影视时代小说的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2.
从创作角度看,传统小说的创作,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精神活动,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而现代影视的制作,是一种集体行为,遵循文化工业生产的法则。小说要趋附于影视,就意味着小说创作具有工业化生产的某些特征。“趋影视体”小说是影视艺术作用的结果,反映了人们对影视与小说关系的认识。表现了小说对影视艺术的屈从和依附。“为影视艺术而小说”,意味着小说家在题材选择、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营造、语言运用等方面要考虑到未来的影视改编,其深层动机在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就文体特征而言,“趋影视体”主要表现为叙事的大众化和话语的程式化。其结果是小说与影视剧本之间的差异被削弱,小说的“味中之味”被消解。  相似文献   

3.
可以说影视和影视艺术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传统艺术门类的生存状态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响和冲击。中国的小说艺术在影视时代所受的影响是最大的,其生存表现出了侵袭、合流与逃离这三种状态。  相似文献   

4.
视觉文化时代小说的影视化生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的视觉文化时代,小说的性质、生成、发展以及接受方式等发生了新的变化。影视化生存,成为小说的一种自觉选择,目前主要表现为影视改编、影像化抒写、影视同期书等不同形式。大众文化性和叙事性构成小说影视化生存的重要理论基石,但小说趋从影视的目的在于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并不以丧失自己的独立品性为代价。  相似文献   

5.
“趋影视体”小说是影视艺术作用的结果,反映了人们对影视与小说关系的认识,表现了小说对影视艺术的屈从和依附。“为影视艺术而小说”,意味着小说家在题材选择、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营造、语言运用等方面要考虑到未来的影视改编,其深层动机在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就文体特征而言,“趋影视体”主要表现为叙事的大众化和话语的程式化。其结果是小说与影视剧本之间的差异被削弱,小说的“味中之味”被消解。  相似文献   

6.
影视时代的小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小说研究局限于小说自身,较少关注小说与其它艺术的联系,在研究对象、内容、方法上体现出狭隘性和封闭性。进入影视时代以来,小说与影视之间的相互联系被确定.小说研究从研究对象到研究内容都显示出开放性、兼容性,不仅与影视艺术而且与其它艺术建立了更为广泛的联系,实际上已成为一种跨学科的比较研究,其意义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影视进一步奠定了在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主导地位。在视觉文化时代,"触电"对于作家来说,无疑是现实的生存策略。成名于网络的作家六六所写的每部小说几乎都被改编为电视剧,在获得不俗收视率的同时也扩大了其文学作品的传播空间。她的小说借鉴了影视艺术的叙事策略和表现手法,具有持续的情节冲突和悬念,文字讲究画面感和可视性,重视人物对话与音响等特点。这种鲜明的影像化风格契合了电视剧的审美要求,从而为其作品由文字转化为视听语言提供了可能性和便捷性。  相似文献   

8.
严歌苓小说讲述了许多精彩的个人历史故事,在题材、主题等方面表现出可贵的艺术勇气。严歌苓编剧工作方式灵活,几乎涵盖作家参与影视编剧创作的所有模式。根据严歌苓小说改编的几部重要影片除《归来》缺陷较为明显外,其他均较为成功。严歌苓小说与相关影视作品表现出深厚的历史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立场,具较高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9.
读图时代改变了传统的文学传播形式和阅读方式,影响了受众的阅读需求,改写了阅读对象的生产过程、手段和形式。出版商、导演和作家纷纷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影视同期书是出版商对小说传播过程的策划,影视改编则是导演对小说再生产和传播过程的介入,电影化的想象则是作家对影视文学的主动介入。文学的真正出路是抓住小说留给读者的思考空间这一优点不放,在增强文学思想性的同时汲取影视媒体的新颖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拓展小说的艺术表达空间。  相似文献   

10.
文字阅读一直是小说的传统接受方式。影视艺术的产生,为小说提供了一种新的接受途径——视听感知。从此,小说接受进入文字阅读和视听感知相结合的“共读”时代。“共读”表明文字阅读和视听感知两种行为之间相互依赖、激励、阐释、补充的对话关系,反映了影视时代人类审美方式的历史性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