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书判”作为司法判决文书,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唐宋社会变革中,书判也发生了由拟判向实判、由骈判向散判的转化、由刑事书判向民事书判的发展。书判的这些变化,不仅是书判自身由形式性走向实用性的重要表现,而且是法制成熟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判”是唐代科考中的一种特殊文体,凡欲入仕为官或继续为官者,必然要与“判”发生关系。《百道判》虽是白居易参加“书判拔萃”试前的虚拟性习笔,但其中所反映、思考的问题,诸如家庭婚姻、科举教育、丧葬礼仪、为政之道、军界生活、品行操守、触律犯禁等,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较大的学术价值,且是透视白氏早期思想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3.
作为初唐时期为科举服务而创作的判文,张鹜的《龙筋凤髓判》有着强烈的文学特征。其以骈俪之体写作,有意追求藻饰,讲求对偶,很有自己的文学个性。  相似文献   

4.
唐代判文献在宋元时期的书目中多有记载,明代以后除张黛、白居易的外却基本消失殆尽,对其存佚细致梳理,可以看到唐人判集在后代流传的实际状况。《全唐文》所收拟判大都从《文苑英华》辑入,然二者拟判龃龉之处也甚多。  相似文献   

5.
判文起源于先秦,在唐代盛行,并出现了与小说融合的趋势。在唐以后,判文与小说不断融合,形成了古代小说重要流派——公案小说。判文与小说的融合存在着必然性,从内部原因来看,判文和小说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从外部原因来看,唐代科举选士制度对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判文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有积极影响,在二者的融合过程中,判文以不同的姿态融入小说,促进了小说文体的成熟。判文和小说融合初期,有以判文为主导来结构小说的过渡形式;融合的成熟阶段,产生了判案为故事情节的公案小说;在其它类型的小说中,判文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唐代科举非常重视试判。作为考察吏能的文体,并不似唐代杜佑所说专以难人为能事;判题本身被赋予了为现实政治服务的目的,文人政治下受尚文风尚的影响,在判体文中,吏能主要表现为学问精通、文章美丽。  相似文献   

7.
《左传》一书中,“君子曰”以及“君子谓”、“君子以为”、“君子是以知”这三种变格,共出现80余次;内容丰富,形式独特,自成一格;它是作者对所记叙的重大社会事件发表议论的标志;作为贯穿全书的体例,开创了中国史书“论从史出”表现方法之先河。  相似文献   

8.
在宋代,未嫁女依法享有奁产权,在数额上规定为男子聘财的一半。因家族成员企图侵夺奁产而发生的诉讼在《名公书判清明集》中有相关记载,透过这些案例可以看到南宋家族关系感情冷漠的世风民情,名公们情理法兼顾的司法审判风格,以及女性勇敢进行司法维权的精神风貌,从而为了解南宋法律与社会提供一个视角和侧面。  相似文献   

9.
《五杂俎》是谢肇淛的随笔札记,书中阐述了他的很多重要文艺思想。在书中,谢肇淛论及了“师古”和“师心”的关系,强调“师古”,但更注重“师心”;主张一个“闲”的心境,认为文章工乃“心计闲”的结果;提出“虚实相半”的理论,小说、戏曲、史传创作都要虚实结合;还就“变”、“天分”、“人品”发表了他的见解。《五杂俎》中谢肇淛的一些文艺思想对后世文学艺术创作和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缪和》二十五个章节按照体例特点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师生问答体,而这一部分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一问一答”“一问多答”和“多问多答”三种体例,其分章标准和次序编排是根据同一位学生提问的每一则卦爻辞,每一章围绕一则卦爻辞展开问答,“一问多答”的章节则并非都是问答时的内容,其中存在后续补充的内容。第二部分专门记载“子曰”之语,其内部体例也有差别,有在一章中兼引《易》证言和解释爻辞的体例,也有在一章中引经和解经之前分别强调“子曰”的体例。第三部分的体例十分整齐划一,都是文末引用卦爻辞阐述历史故事的大义。第四部分的体例类似《小象》,重点讨论一则爻辞中的部分文辞,然后用下定义的方式进行解释。《缪和》《昭力》都以问答体为主,《昭力》篇首也没有标示区分不同文献的长形墨条,更重要的是《缪和》《昭力》的“子”所反映出来的思想特点是一致的,这无疑说明二者是同一种文献中各自独立命名的不同篇目。对比其他《易传》文献,《缪和》《昭力》的传《易》体例十分独特,其整饬程度也是其他帛书《易传》所不及的。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一贯自称为“乡下人”,其“乡下人”心态对于创作的影响和制约在于:“乡下人”心态不仅促成了他富有个性的题材领域和艺术思维的形成,而且使他触及了生命原型,从而使其一些作品具有超越性品格。乡下人心态中的矛盾性蕴育了沈从文“美丽总是使人忧愁”的美学风格。另一方面,沈从文的乡下人心态在其都市题材小说的创作中表现出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霍小玉传》中"郑县"考《霍小王传》云:"其后年春,生以书判拔革登科,授郑县主簿。"郑县在何处呢?施棋选译《唐代传奇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68页)文中注云:"郑县现在河南省郑州市。"张友鹤《唐宗传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上海印...  相似文献   

13.
庄子所谓“寓言”,以“藉外论之”为基本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后来小说的同义语和代名词。作者通过以自觉的艺术虚构为主的新颖奇特的小说手法,创作了大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离奇完整、语言风格怪诞风趣的所谓“寓言”,即粗具规模的早期小说,取得了杰出成就。这种有意识的前所未有无所依傍而成就卓著的创作活动,无疑是中国小说创作的发轫和开端。《庄子》一书,无疑是中国小说创作的千百代不祧之祖  相似文献   

14.
篮球裁判员是篮球比赛的执法者、管理者和服务者,其职责是为比赛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比赛环境,保证比赛正常、有序、精彩地进行。现代篮球运动的激烈程度越来越高,而且错综复杂、变化莫测,对裁判员判罚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此,笔者探讨了影响篮球裁判员正判率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江陵张家山出土的《算数书》内容和体例方面都与《九章算术》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是两本著作也存在着一些差异。《算数书》的出土,相当有利地佐证了中国古代数学在世界数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陈娟 《阅读》2023,(67):14-15
<正>我们都知道,被称为“诗佛”的唐代诗人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精通诗、书、音、画,他的山水田园诗大多融入了音乐、绘画之美,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我们来读他创作的五言律诗《汉江临泛》:  相似文献   

17.
《枫桥夜泊》作为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之作,其创作的关键点在于歌词部分采用了唐代著名诗人张继的著名诗篇,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为其编配了具有我国民族音乐特点的五声民族调式旋律,诗词与民族音乐艺术的完美结合,使得这部艺术作品充满魅力,广为传唱。本文研究的重点将着力阐释“琴心声声诉愁眠”下的《枫桥夜泊》钢琴伴奏技术解构,突出钢琴伴奏在声乐艺术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皖南的九华山不仅是佛教胜地,其周边也是人杰地灵之所,秀美的自然风光也孕育了诸多文人墨客,其中晚唐时期的许棠、张乔、周繇、张蟥四人,诗文创作成就突出,后世合称“九华四俊”。择取“九华四俊”诗文别集,略述他们的生平,释解其文学成就、艺术风貌,并依据相关目录学等著作,勾稽四人别集的版本源流及承传关系。  相似文献   

19.
胡山源是“五四”时期文学社团“弥洒”社的创始人。他的小说创作迥异于“五四”时期的主流悲剧作品,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探讨了其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即审美取向上回归自然,规避现实悲情世界;情节安排上弱化悲剧冲突;美学上追求清新、优美、含蓄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20.
从弘一法师的思想和书风的转变过程来看 ,弘一法师的书法可以分出家前、出家后的十三年、圆寂前十年三个时期 ,其书风由临摹痕迹较重逐渐达到超凡脱俗“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这种书风也成为他“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一生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