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班级内的群体有各种各样的。根据班级内构成的原则与方式以及有无明确的结构关系,可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师生认可,为完成班级所赋予的任务而产生的,有明确的权利与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的群体,如班委会、团支部。非正式群体,则是基于志趣相投、家庭背景相似、人员性格相近等因素自然形成的群体。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正式群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历来为班主任及科任老师所萤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虽然是一种“民间组织”,但其在班级中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2.
一个班级内的群体有各种各样的。根据班级内构成的原则与方式以及有无明确的结构关系,可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师生认可,为完成班级所赋予的任务而产生的,有明确的权利与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的群体,如班委会、团支部。非正式群体,则是基于志趣相投、家庭背景相似、人员性格相近等因素自然形成的群体。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正式群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历来为班主任及科任老师所重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虽然是一种“民间组织”,但其在班级中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类型1.志趣相投型这…  相似文献   

3.
一、概念的界定 班级中往往存在若非正式群体。所谓非正式群体,也称自然群体,是相对于班委会、团小组等一类正式群体而言的,是无正式规定下学生自发自然而形成的群体。这种群体的成员间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完全是以个人间的好感、喜爱的基矗群体的成员也有比较固定的相互关系结构及协调性较强的行为规范,会自然产生“领头人”。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中学班级中都存在着一定量的非正式群体,最典型最明显的莫过于三五个学生组成的伙伴群体。  相似文献   

4.
学生是一个学校的中心,也是班级管理的重点。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但现实是班级中还存在一些不被老师注意的群体,那就是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所谓非正式群体,也称自然群体,是相对于班委会、团小组等一类正式群体而言的,是无正式规定下学生自发自然形成的群体。  相似文献   

5.
班主任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湖南刘振湘,唐晓玲班级非正式群体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这是一种由地缘、观点、兴趣、爱好、文化背景、社会地位等一致或相似,以情感为纽带而自然形成的小群体。它具有班级正式组织所没有的优势和特点,正确引导,就能成为班级工作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班级成员中存在着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形组织,其中间存在着“自然领袖”。“自然领袖”是指非正式群体中最有威信,最有号召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左右成员行为的人。班级既是一个正式群体,当然有其“行政领袖”,即通过合法手续(选举、任命等)而担任一定职务的班委成员。  相似文献   

7.
如何控制和引导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江苏吴锦旗在班级中,除了正式的班、团组织外,还存在着另一些学生集合体。这些集合体并没有人进行组织,而是学生自发形成的,一般称之为非正式群体,在中学里,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班主任对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应引起重...  相似文献   

8.
一、班级非正式群体的个案 在2010年我所任教的六年级一班,我发现,学生总是三个一群,四个一伙,五个一队。他们有自己的作息时间、自己的游戏规则。于是,我深入细致地明察暗访,这就是班级体中的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相对正式群体而言的。就班级管理而言,所谓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班委会、团小组等一类正式群体而言的,  相似文献   

9.
班级是学生群体的组合,班级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班委、团支部、班小组、团小组是班级的正式群体。一般来讲它具有正导向功能,对班集体建设起着积极作用。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自发的,以个人兴趣、爱好、友谊或共同利益为基础结成的群体,俗称小团体。笔者对全校20多个班级、近千名职中生作了调查,据不完全统计90%以上的职中生参与各种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非  相似文献   

10.
怎样看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洪友伦非正式群体又称友伴群体,是由彼此间情投意合者自发形成的小团体。正式群体中一般都存在若干个非正式群体。班级是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的成员是身心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学生,由于交往活动的心理需要、相同的兴趣爱好和价...  相似文献   

11.
李根 《辽宁教育》2021,(4):53-55
班级群体包括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主要由班主任或科任教师负责和授权组建,学生干部是其核心领导力量;而非正式群体的产生则主要源于同学间的志趣相投或个人喜好,"领头人"是其核心领导力量。依托学校教育实际,紧扣班级群体分布情况,结合对班级学生的深入认识,班级群体结构的整合,从紧扣育人价值导向,关注群体活动形式,重视核心领导力量等方面着手,让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共同谋发展、展风采、促成长。  相似文献   

12.
高校班级中非正式群体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们对组织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分析高校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及作用,可以探讨如何教育与引导这些非正式群体,使之更好地为班级的整体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13.
一个班级内的群体有各种各样的。它根据班级内部构成的原则与方式以及有无明确的结构关系,可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师生认可,为完成班级所赋予的任务而产生的,有明确的权利与义务和职责分工的群体,如班委会、团支部、学习小组等。非正式群体则是基于志趣相投、人员性格相近、家庭背景相似、学习成绩相近等因素自发地形成的群体。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虽然是一种“民间组织”,但其在班级工作中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新时期新背景下加强对农村中学非正式群体正确的引导和管理,管理工作有着十分  相似文献   

14.
班级中非正式群体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是由于兴趣、爱好、习惯、志向等方面的一致而自然形成的,其成员之间彼此了解深,心理相容度高,交往频繁,有困难或问题会相互倾诉,所以在对班级的认同上以及对班级的促进作用上,要比正式群体强烈得多。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产生的作用既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反向的。从某种意义上,  相似文献   

15.
林海萍 《中国教师》2009,(Z1):551-551
<正>非正式群体是指班级内(或班级内外)少数学生以感情成分为主要调节机制,以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为主要功能的小群体。任何正式群体中都或多或少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非正式群体,所以班主任对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应视之为正常的客观存在。值得注意的是班级的非正式群体不是学生的任意拼凑,而是学生经  相似文献   

16.
学生非正式群体普遍存在于班级中,与正式群体相互交织,共同实现班级发展目标。然而,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对非正式群体认识不足、不够重视,导致班级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浅谈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一线教师、学者对非正式群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对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疏导吕绍采班级是学校领导下的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是正式群体,这是学生经常共同学习、生活的地方。作为一个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班主任往往要花很大精力来作班集体的培育工作。在诸多工作中,对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  相似文献   

18.
丁淑贞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1):116-117,122
教育引导班级中非正式群体是中学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班主任要重视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采取目标引导、转移兴趣、“领袖”带头、改造环境和尊重独立等多种方法,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从而促进全班学生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9.
班级是学生人际交往重要的微环境,"非正式群体"是班级人际关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和影响进行分析,能够让教育者正确、清晰地认识非正式小群体及其对于班级人际交往微环境的重要影响,以做出正确的处理。  相似文献   

20.
学校为了便于管理和教育,组建了班级、小组等学生群体。这些群体的目的明确统一,人员之间关系融洽,规章制度落实。对于学校的管理和教育起积极作用,称为学校的正式群体。在这些正式群体中,有些学生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自发结成了一些非正式性小群体——自发群体。本文针对不同类型的自发群体,论述了如何通过教育引导,使其自然融合到班集体等学生正式群体中来,成为正式群体的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