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趋于成熟的标志,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的表现。高中新课标人民版教科书说:"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唐初,三省的最高  相似文献   

2.
六部,即尚书六部,自隋、唐开始为朝廷行政机构。东汉置尚书台,辅佐皇帝处理政事,魏晋以后,尚书台从少府中独立出来,并改称为尚书省,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关,分曹治事。以后尚书各曹逐渐演变为部。隋仿《周礼》六官,尚书省分吏、祠、度支、左户、都官、五兵六部。唐改祠部为礼部,度支为户部,左户为工部,都官为刑部,五兵为兵部。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每部又各设四司,总共二十四司,以郎中、员  相似文献   

3.
宇文泰实行六官制度的目的并不是标榜神州文化正统,而是要笼络五大宿将以巩固西魏的统治。六官制度绝非单纯模拟尚书省的制度,它整合了西魏大统十二年以后的中央文官系统和部分武官系统,而叉稍作调整,这是一套形式特殊实质却并不特殊的官制;杨坚代周以后,六官制度早已失去了初创时的背景,而且其弊端也更加明显,所以隋朝初建,即将其废除。六官制度的一些创造,对隋唐官制有一定影响,但是隋唐官制的主要渊源还是西魏大统十二年改革以后的制度。  相似文献   

4.
西魏末年宇文泰改行六官制度,这种制度不是简单地模仿原来的尚书省,而是全面合并三省、御史台、太常等九卿、国子祭酒等四卿以及部分宿卫军机构而成,它有一些创造,对隋唐官制有一定影响,但是隋唐官制最重要的渊源还是西魏,特别是西魏大统十二年整顿以后的制度。那些认为隋唐职官制度主要源自北齐或北周的看法并不妥当,学术界对北周六官的一些模糊认识需要廓清。  相似文献   

5.
古代中央官制,有“六都”之称,但各代略有差异。隋初立有吏、祠、度支、左户、都官、五兵“六部”。唐代则将祠部改为礼部,度支改为户部,左户改为工部,都官改为刑部,五兵改为兵部,成为吏、户、札、兵、刑、工“六部”,都由尚书省管辖。宋代沿用唐制。元代“六部”改由中书省管辖。明代废除中书省,各部独立为政,此制相沿到清末。宋代尚书省下的“六部”,每部备下辖四司(曹),共计有二十四司。这二十四司的官员,各司其职,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们的级别是一样的,俸银没什么差别,但实际收入却大不  相似文献   

6.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在前期六官丞相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六部制,处理具体的朝政.在设立六部的过程中,太平天国没有军师,并不存在剥夺军师权力分归六部的问题.在制度设计上,有六部则例,而在具体的管理上,有部官领袖制、部僚制和部僚领袖制,从而建立起管理六部的体制.在这个体制中,洪仁玕为最高领导.在洪秀全迷恋于建构洪氏家天下的趋势之下,虽然六部官员的职爵在不断提高,但六部的地位在不断下降;虽然六部各有具体的职能,但其作用有限,不能改变太平天国最终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问题解答     
问:清代理藩院是个什么机构?答:理藩院为清朝创设的专管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清入关前即设有理藩院,初设承政、左右参政、副理事官和启心郎,人数不过十几名.1644年(顺治元年)清朝入关,把承政改为尚书,左右参政改为左右侍郎,副理事官改为员外郎.1659年理藩院一度隶属礼部.1661年康熙继位,决定恢复理藩院的独立地位,官制体统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平行.当时理藩院下设:录勋司、宾客司、柔远司、理刑司.1699年康熙又分柔远司为前司、后司,理藩院的管辖范围也从内蒙古扩及到外蒙古、西藏和新疆.1723年(雍正元年)开始,由王公大学士兼理院事.1757年乾隆平息了达瓦齐、阿睦尔撒纳叛乱,对理藩院司属机构进行  相似文献   

8.
邹红 《语文知识》2006,(10):10-10
国有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 官有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家有六畜:牛、羊、马、鸡、狗、猪。 时有六甲:甲子、甲成、甲申、甲午、甲辰、甲寅。  相似文献   

9.
三省六部制在西汉以后形成并长期发展,至隋朝时期得以确立,到唐朝时进一步得到完善。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在唐代的中枢机构中,真正握有实权的是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因尚书省下设有六部,故将这一机构设立的制度称“三省六部制”。  相似文献   

10.
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并使之升格,事在1901年,《辛丑条约》有专门条款规定。许多中国革命史教材。对此事这样叙述: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初设于1861年。1901年订了《辛丑条约》,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使其成为凌驾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上的专办洋务的特殊机构。六部并无废撤,怎能说是总理衙门班列六部之首呢?《辛丑条约》第十二款规  相似文献   

11.
宋代吏部尚书迁出官元丰改制前以尚书省左右仆射为主,同吏部尚书官阶相比大多处于上升状态。元丰改制后吏部尚书迁出官为六部长贰、执政官、两制官、诸阁学士、台谏官、在京其他官、祠禄官、地方官等,以执政官和地方官为主。其中,执政官在北宋后期以尚书右丞为主,南宋时期以签书枢密院事为主,任职之后得到升迁;地方官大多为地方知府或知州,出知地方有被弹劾、主动请外等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两晋南朝时期,尚书省官员参加了百官给谥程序中"议谥"这一环节。北魏官员谥号的实际评议过程中,尚书省负责审核行状的真伪,确定行状的记载与考簿的记载一致之后,将行状交与太常寺,太常卿、太常博士根据行状评议此人的谥号;当官员的谥号与其生前考课行迹不一致时,尚书省的官员依照官员生前的考课行迹,对礼官评议的谥号进行驳议,这一点直接影响了唐代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13.
课本第 72页 :对于《辛丑条约》内容之叙述中有“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位居六部之首”。所谓“位居六部之首”之“首”字容易给人一种误解 :认为外务部从属于六部 ,并居于首位。而事实上无论 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之初 ,还是 190 1年改为外务部 ,中央机构中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依然存在 ,虽然总理衙门设置后“侵夺了六部之权” ,但它做为一个中央机构是与六部平行的 ,只不过由于负责外交事宜和办理新政 ,其地位比六部更高、更重要一些 ,所以总理衙门与六部并非从属关系。《海关中外条约》卷 1第 3 0 3~ 3 13页有关《辛丑条约》内容…  相似文献   

14.
潘培琪 《历史学习》2003,(10):37-37
人教版高中(试验修订本·选修)《中国古代史》第四章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课后一道选择题为隋唐时期,负责执行政令的机构是A.尚书省B.中书省C.尚书台D.门下省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答案为C,笔者认为答案是错误的。尚书台原系西汉汉武帝时掌管皇帝秘书事务,负责公文发放的机构,所任官吏,资浅任轻,尚书令、尚书公为千石、六百石的中下级官吏,尚书郎则多由令史久任者补之,为一般士大夫所不屑为。尚书一职官卑位低,易于驱使。东汉初光武帝刘秀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一方面削弱三公权力,另一方面则扩大尚书台的权力。尚书台置尚书令、尚…  相似文献   

15.
铨选制的渊源至少可上溯到汉成帝时置尚书分曹治事,其中以二千石曹尚书典选举。汉光武时改常侍曹尚书为吏曹尚书。此后,历经魏晋南北朝,官制虽多有变更,但随着三省六部制的逐渐形成,吏部主选始终未变,只是选权的大小、外延内涵有所不同。隋朝强化中央集权,“一命之官悉归之吏部”,为铨选制的最终确立铺平了道路。铨选制作为唐代选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关键环节,作为中央集权下的官僚体系制度化、严密化的标准之一,一方面它的逐步完善是与官僚制度的逐步完善同步的,它所奠定的选官格局和选官原则为后世仿效;另一方面,它所产生的积弊,亦是中央集权无法克服的矛盾之一,并为后世所继承。  相似文献   

16.
第八·隋代官制概况隋代结束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统一了全中国,依据过去的统治经验,制定了一套新官制。这套官制比过去细密、完整,影响到后代,尤其是对唐朝影响颇大。隋代中枢官制设“尚书省”,掌管一切政令,有尚书令、左右仆射及吏部、礼部、兵部、都宫、度支、工部等六曹尚书,令、仆、六尚,合称为“八座”。中枢六部的制度至此基本定形,  相似文献   

17.
庶吉士教习官在庶吉士管理和进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自宣德五年至明亡,实任教习官共有110名,几乎都是鼎甲进士和庶吉士出身,与庶吉士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功名和文化素养层次结构;教习官最初由翰、詹官充任,适应庶吉士日益成为阁臣主要来源的变化,弘治后则改由太常寺卿、吏(礼)部侍郎乃至尚书兼翰林学士或侍读(讲)学士充任,其品级也升至三品乃至正二品.教习官教习内容以诗文为主,虽难以适应培养庶吉士成为高级辅政人才的需要,却始终未得改变;教习官无固定任期,再加后期更换较频,也不利于教习质量的提高.教习官一般由阁臣推荐产生,不仅本身成为阁臣的重要人选,而且成为维系阁臣和庶吉士关系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18.
六部制度是我国古代职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萌芽于西汉,至隋朝正式确立,在唐朝进一步完善。在安史之乱后,由于使职趋重,六部权力被逐渐被分割,故在唐中叶以后,这一制度趋向名存实亡。本文探讨六部制度的发展脉络,以期对古代职官制度有更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史官制度是中国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曹魏时期是中国古代史官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此间,史官制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曹魏统治者设立了专职修史官员——著作郎,正式确立了著作官制度,使得史官与天官正式分离,表明官方对史学控制的空前加强。不仅如此,著作官制度形成之后,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并直接影响到西晋直至唐代史官制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隋代将地方僚佐的选用权收归尚书省吏部,吏部增设侍郎作为副贰之职,出现了尚书与侍郎分层铨选的格局,从而扩大了吏部的选官权限,使吏部的责权划分更为明确,在选举制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吏部的职能核心是主持帝国大小官员的铨选,吏部在隋代职官体系和政治运作中均享有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