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别+A"祈使构式是汉语中一类特殊的否定祈使句式,本文从语法转喻的视角探讨了该构式的生成机制。研究发现,概念转喻模型"结果代动作"是该祈使结构生成的认知理据,而构式义对形容词词汇义的语义压制是实现概念转喻具体操作的深层动因。"别+A"否定祈使构式形成的认知机制的构建有助于界定进入此构式的形容词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2.
"不V你V谁"是汉语口语中的一种常用构式,借鉴构式语法和互动语言学的理论观点,认为"不V你V谁"表达了"理所当然V你"的构式义,是一种引述回应构式,具有会话反驳作用.在互动语境下,"不V你V谁"具有"承前启后"的人际互动功能.该构式具有较强的贬抑倾向,引述回应语的贬抑性、反问句的否定倾向及构成项的语义感染是其贬抑倾向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转喻认知理论对中动构式的生成机制进行了剖析。研究发现,中动构式表达的是状态意义而不是动作意义,中动词必须满足一定的体式条件,即活动和完成词项,且受到名词主语物性结构的选择制约。转喻认知模型"动作代结果"是中动构式生成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4.
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匹配体。构式的形式、意义或功能的任何一方面变化,都会产生新的构式。这些构式相互关联,形成以核心意义为原型的构式网络,或通过“家族相似性”形成构式链。语素构式、词汇构式、习语构式和论元结构构式中的形义匹配都存在原型效应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类特有的"吃"文化造就了"吃+NP"构式极强的能产性。基于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论及其核心观点:现实—认知—语言,"吃"的所有构式被分为原型义("吃+NP_f")和引申义(吃+NP_(-f))~①。所有的引申义都是以原型义为圆点,以转喻机制为其首选和核心机制,按照转喻→转喻、隐喻混合体→隐喻路径机制,由中心向四周辐射衍生而来;"吃+NP"构式的施事论元在随着原型义向引申义转换扩展中,也经历了从有生性到无生性的转换;根据"吃+NP"构式的演变机制路径之特点,我们对词典里"吃"的八种释义重新排序。  相似文献   

6.
"V也白V"构式由复句紧缩而成,相当于即使"V",也白"V"。它通过"白"这个带有否定意义的副词修饰动词"V",达到对"V"的否定,其构式义为:不该"V"。该构式的形成机制是机构的紧缩和语义的压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构式语法为理论框架,对新型"被X"结构的特点和意义进行分析,进而探究其生成机制及构式图解。"被X"构式在仿拟和引申了传统被动句的基础上,借助转喻机制,表述"事件直接当事人在非自愿或不知情的情况下遭遇X事件"的构式意义,即该事件行为或状态是被强迫、被谎称的。该构式中的"X"突破了传统被动句中需连接及物动词的限制,也可以连接不及物动词(如"自杀")、名词(如"高铁")、形容词(如"幸福")以及数字等各类词语。  相似文献   

8.
构式化是形式和意义的规约化过程,是指一个原本松弛的结构演变为相对固定的结构的过程,即一个新构式如何由非构式演变为构式。从认知视角审视"被XX"构式,"被XX"构式化的动因是语言的经济原则、语言的高频使用和语言使用者的主观性,"被XX"构式化的机制是构式压制、转喻和类推。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种行动构式,静态谓词构成的特殊祈使构式中构式义与词汇义产生冲突。本文从语法转喻理论探讨静态谓词祈使句构式的认知动因和语用功效。研究表明,静态谓词祈使构式通过构式压制抵消构式义与词汇义不相容关系,并且通过单次转喻操作模型、转喻链操作模型和隐喻或语境复杂转喻操作模型实现认知识解。静态谓词祈使句构式在言语交际中可实施简省功能、缓和功能及明示功能。  相似文献   

10.
语篇构式压制是一种语篇形式与语篇功能不一致的非常规现象,但并未受到构式语法的足够重视.本文将语篇看作一种构式单位,强调了压制语篇在构式语法中的重要性,在对语篇构式压制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的同时,从隐喻和转喻的角度对其形成过程进行了阐述,得出了隐喻和转喻是语篇构式压制现象基本的形成机制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在构式语法理论指导下对语码混用的"汉语语码(动词/形容词)+英语词缀ing"结构进行多维度分析研究。从语义及语用功能探讨该构式形成的认知理据:属于典型的汉语异化现象;表示正在进行或状态持续。从隐喻和转喻机制以及构式压制等语用因素进一步分析心理形容词进入该构式的原因:心理形容词具有动态语义特征,符合该构式的语法、语义、语用条件;构式的压制作用进一步促使"汉语形容词+ing"在语义上呈现"状态持续"的特征。表层语码转换反映出两种语言间深层语法的相互影响,揭示两种语言结合时各自承担的语义功能及其整合时所产生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诸赟 《考试周刊》2009,(21):71-72
本文在Goldberg构式语法的基本理论、认知语言学转喻理论指引下,通过思辨的方法对英汉语中进入双及物构式的动词和论元进行研究,发现转喻对双及物构式的语义构建和语义解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互动视角的汉语话语否定构式研究》,由南京审计大学文学院朱军教授独撰,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9年12月出版,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15YJA740070)的结题成果。该书所讨论的"话语否定构式",是指在对话语境中出现在应答话轮一方并可以独立使用的、已经不同程度规约化、构式化(或词汇化或习语化或格式化)的话语成分。此书采用综论与专题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互动交际模式下的话语否定构式的类型、话语否定构式的形成、话语否定构式的话语功能、话语否定构式与其他否定式的共现情况与语序规律等问题,并对话语否定构式"行了""不至于""不怎么样""哪儿跟哪儿""又来了/少来" "X什么X" "有什么X"等进行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14.
“比N还N”的比较级同语式具有简洁精练、和谐对称、语义鲜明、凸显强调等众多语用特征,常用于日常生活对话中,且出现频率日益增高,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与研究。本文采用语法—语用的双重转喻机制,对“比N还N”类比较级同语式进行研究,主要解释对这一比较级同语构式的转喻理解,并追根溯源探讨其传承的生成机制。研究发现,“比N还N”比较级同语构式由“N是N”同语构式衍化而来,受“N是N”构式特征的压制,如名词形化以及描述项的确定性,同时部分传承了其句法特征,即语法转喻和语用转喻同时作用的双重转喻机制。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词汇语用的角度,对英语中动构式进行新的探讨,得出结论:英语中动构式在形成过程中存在语义修正的现象.中动词原有的动作意义与中动构式的状态意义所构成的语义冲突是该现象发生的语义环境,中动词与使役动词之间存在的关联是其触发因素,转喻迁移是实现语义修正的途径.中动构式的语用功能是引导话语参加者.  相似文献   

16.
双及物构式表达的是发生在一个自愿的施事和一个自愿的涉事之间的转移,该构式强调的是"施事(S)"主动地使受事(Nd)由施事转移至"涉事(Ni)","涉事(Ni)"有意愿接受所转移之事物,但本研究发现,在很多双及物构式中,"施事"和"涉事"并非必须是有生命体的人,而且所转移的物体也不一定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客体,有些学者把此类双宾语句式划为特例,但我们认为这类原型性很低的双及物句式的存在也是有其理据的,我们认为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转喻和隐喻的角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程度副词+NP"是一个特殊的短语,"NP"是指名词或名词短语。这一短语言简意赅,生动形象,但它的结构不符合传统的语法规则。本文主要运用构式语法理论来分析该短语,说明其存在的合理性,"程度副词+NP"是一个构式,它有自己独立的语义和语用意义,并对进入这一构式的名词进行压制,认知转喻是其内在的理解机制。  相似文献   

18.
基于CCL语料库和Goldberg构式语法理论,对"不都X了吗"构式进行主观性分析。构式以否定的形式,强调说话者表达的肯定语义;再通过反问的语气,体现构式中的主观性。构式不仅能表示说话人的认识,还能表达说话人的情感。语料库统计结果显示,构式中体现的说话人情感具有递推性,构式还能表达量级性特点,但只用于少数情况。  相似文献   

19.
"要A有/没A"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构式,具有较高的能产性和表现力。留学生在学习时较容易产生偏误。通过数据统计、文献分析等方法,运用构式语法理论,探讨该构式的语义功能、要素特点、限制条件和句法功能,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其构式义可概括为:说话人就某主体在某一方面的性状作出主观评价——全量肯定或全量否定;第二,进入该构式的A主要为名词、疑问代词、疑问代词+名词,而且以单音节和双音节为主;第三,该构式有语用条件限制、语义句法条件限制、否定副词和疑问代词连用导致的限制。  相似文献   

20.
褚纬纬 《考试周刊》2010,(34):34-35
构式语法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句法理论,是对语言结构组织的认知研究。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Goldberg认为构式的语义从本质上来讲是多义性的,并决定动词的及物性用法,像双及物构式这类基本句型是人类最基本经验场景的编码。双及物动词结构的中心意义是施事论元有意愿并通过某种行为使客体向接受者成功地进行转移,除了其基本用法以外还常用隐喻和转喻用法产生引申意义。本文在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对双及物构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