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爱玲在百年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个独特的位置。通过对张爱玲性格的分析,可以发现,张爱玲的性格由三种特质构成,即:敏感、早熟;沉静,孤僻;悲观、冷漠。这种性格影响了其创作风格,使其创作风格“强烈的残酷”和“无奈的苍凉”,令她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小说以悲剧故事见长,而“苍凉”是其悲剧叙事风格的内核。本以具体分析她的长篇小说《十八春》的本为基础,借鉴小说叙事学方法及美学悲剧鉴赏思想发掘作独特的叙事技巧,从而展示张爱玲是如何精到巧妙地安排调度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达到她对“苍凉”意味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是独特的。她的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技巧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悲凉图景”。“苍凉的意蕴”是张爱玲对人生、人性和文化底子的概括,也是其重要的美学特征。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这种浮华背后的苍凉意蕴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主题的悲剧意蕴和精心安插的细节描写。本文从解读张爱玲的作品出发,深入探析其作品的苍凉意蕴。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坛一颗光芒四射的明星。她的小说善于用细腻而独特的语言文字和意象情境来搜集、见证殖民社会中病态的人与事,呈现出一种挥之不去的荒凉意味。从“庸人俗事中的艺术体现”、“细致入微的细节描述”、“悲悯苍凉的美学风格”、“精巧别致的意象设置”四方面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张爱玲小说创作中 ,“苍凉”的意蕴表现在人的生存境况的尴尬 ,人在命运前的无奈以及人性的虚伪丑恶 ,集中体现在爱情与亲情的消解。面对人生的缺失 ,作家笔下常见的不是惨淡的决裂而是审美的、诗意的哀感和牵念 ,苍凉之中蕴含无限的眷恋 ,表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6.
《流言》是天才女作家张爱玲早期散文的合集,所收作品强烈地渗透着审美现代性。也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的重要收获之一。在张爱玲的散文世界里,人们感受的是别具一格的“絮絮叨叨”的“私语”,她带着苍凉的气息去感受市民生活,还原普通人的生存现象,多变的语言风格,让这个“孤岛”女性作家的文章散发出独特的女性魅力。  相似文献   

7.
苍凉是张爱玲小说风格的主要基调。有别于古典时代的苍凉感,苍凉不仅是一种文体风格的书写,还是现代人生存图景的隐喻。人生和谐、柔和维度的强调拓展了张爱玲人性理解的宽度,构成张爱玲小说苍凉背后的悲悯情怀。从生活的日常性、细节当中读解历史人生,苍凉是生命悲剧体验的隐喻。人在时代生活面前的软弱无力所造成的人生悲剧是形成张爱玲小说苍凉意识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跟张爱玲对五四运动的复杂接受有关。由于对五四精神接受的游移与不定,历史与人在张爱玲那里就成为一种在现实当中无法达到和解的悖论。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她的小说语言,具有绚丽的色彩、苍凉的音韵、多样的修辞与富丽的风格。这样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构成了她独特的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张爱玲小说研究的逐步深入,学界普遍认同了其小说的"苍凉"风格。张爱玲的小说之所以被冠以"苍凉"就是因为她的小说所包含的诸多复杂的情感,所表现的个体的世俗和渺小,以及所流露出的对于人生的无奈。"苍凉"风格并不是张爱玲小说所独有、更不是其首创,事实上其小说的"苍凉"风格是对中国传统文艺思想的继承。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作品苍凉风格的形成蕴含有浓厚的身世色彩,少年、青年时的经历和命运,给张爱玲的生命打上了苍凉的底色。为了抵抗苍凉,既入世又出世,成为她关照社会人生的视角,她选择了“临水照花”的生活方式来俯瞰人世,这种对世事若即若离的态度,使她比常人更能解读人性,洞察人性的弱点。  相似文献   

11.
以词类活用和变异搭配为例,对艺术语言的语法偏离性在随意谈话体、专题谈话体、通报体、法规体、条据体、函电体、论著体、报告体、辞书体、科普体、科技新闻体、报道体、时评体、散言体、韵文体、对白体、演讲体和广告体等18种语体中的不同表现作了比较研究,认为除了通报体、法规体、条据体、论著体、报告体、辞书体、科技新闻体7种语体只有科学语言外,其他11种语体中都是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并存,纠正了我们认为艺术语言只存在于诗歌和散文的偏见。  相似文献   

12.
高校校风系统性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校风建设是一个由学风、教风、管理作风和环境建设组成的有机整体,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从学风教风、管理作风和环境建设四方面对校风建设进行较深入的系统性分析与思考,对于新时期高校加强校风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校学风建设:前提、关键、手段和土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高校学风建设要着眼于4个方面:科学认识“学习”,让大学生学会学习,是高校学风建设的前提;学风建设必须以大学生为主体,以规范相约束,才能奏效;抓好教风建设,以教风促学风,是优化、促进高校学风的有效手段;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既能孕育优良学风,也能保持学风特色。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中国传统诗歌史上诗歌文体的自由化和格律化运动,以及新诗史上诗歌形式的自由化与格律化问题的产生及其发展两方面,总结诗歌文体发展的自由化与格律化之辨证关系,并提出了新诗的未来格律文体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从结构方式的角度看,李商隐七律多典组合情况大致可分为两类:有序的并列铺排式和无序的电影“蒙太奇”式。在并列铺排式结构中,根据典故与所咏之物之间的关系的不同,又可分为“獭祭体”和直观借比体两种。而电影“蒙太奇”式结构是最富于李商隐创作个性特色的一种典故组合方式。李商隐将多典组合这种艺术手法从骈文写作移用于七律的创作中,这种艺术上的尝试与创新在极大程度上促成了七律中某些新的诗歌体式的产生;同时,它也对李商隐七律的语言风格有着重要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艺术手法的使用还使李商隐七律孕育了某些新文体的萌芽。  相似文献   

16.
借鉴与继承中西方诗歌文体是中国现代诗歌文体衍生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主要途径有三种:一是借鉴、学习西方现代诗歌文体,将西方诗歌文体进行横的移植,自由诗体、十四行体、楼梯体诗歌被移植到中国来生根结果;二是是中、西方诗歌文体的融合,从而产生一种新的诗歌文体,现代小诗体、现代格律诗体都是中西方诗歌文体融合的产物;三继承中国传统诗歌文体,从中汲取有益的成份,民歌体、格律体诗歌得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古代每一种文体的出现,都呈现为一个由非体裁到体裁或此体裁到彼体裁的过程,这是一个原有样式逐渐丰满、完备甚至变形的过程,是一个开放而非封闭的过程。古代文体的萌芽和演进。与人类的思维及语言发展同步。各民族文体的差异,在思维成熟以后趋于明显。各民族考察文体的方法,也因此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8.
党的作风建设是关系到党的兴旺发达的重要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学风则是党的作风建设中的根本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学风与党的作风建设的理论连结、思想连结和主体连结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党的作风建设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和改进,为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9.
梳理了中国传统诗歌史上诗歌文体的自由化和格律化运动,以及新诗运动中的自由与格律问题的产生缘起及其发展,总结了诗歌文体发展中存在着的自由化与格律化之辨证关系,并提出了诗歌的未来文体规范是格律诗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演奏风格的把握是钢琴演奏的灵魂,只有了解不同历史时期钢琴演奏的风格,才能对不同的钢琴作品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把握,才能更为准确地表现出不同时期钢琴作品丰厚的音韵.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钢琴演奏风格的论述,探究钢琴演奏风格的演变过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