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知行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毛泽东的认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以实践为基础探讨了知行关系,不但超越了中国传统的知行观.而且成为了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从七个方面讨论了毛泽东的认识论对中国传统知行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的知行观是别开生面的。在中国哲学史上知行问题完全摆脱宗教和道德论的纠缠,被当作纯粹的知识问题来自觉地加以研究,还是第一次。他的研究在认识论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与中国哲学传统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继承和发展超越关系。毛泽东赋予“实事求是”以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把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改造发展为实践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传统提炼上升到时代精神的最高峰,在哲学基本问题、认识论和发展观三个方面体现了丰厚的中国文化渊源与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与超越,显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哲学基础是教学论的内在根据和本真灵魂。目前我国教学论的哲学基础研究存在着严重缺陷。在认识论框架内,传统教学认识论有其存在合理性,但需要超越其不容忽视的局限性。与教学认识论相并列、共生的教学生成论具有非常重要的存在价值。完整意义上的教学论哲学基础是教学实践论。教学实践论不同于教学认识—实践说,而是教学认识论与教学生成论的整合互补和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5.
欧克肖特的教育哲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人性论、认识论和道德论三个角度初步探讨了欧克肖特的教育哲学,其人性论认为人性假定是作为游戏者的人,并分析了自我理解和会话这两种路径;其认识论主张技术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共存;其道德论倡导基于习惯和情感的混合道德生活形式。最后从四个方面评论了欧克肖特的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6.
对中外高等教育哲学基础进行盘点,发现无论是西方的认识论和政治论,还是中国的生命论、资本论、道德论和智慧论,都是高等教育实践的必然产物.运用辩证法对它们进行分析,发现各种高等教育哲学都有其合理性与局限性.高等教育哲学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变化,是高等教育矛盾的哲学表现,认识论在高等教育哲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需要巩固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构建辩证法高等教育哲学,包容多元化高等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7.
不同于一般哲学意义上的关系,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有其特殊的意义。首先,知与行的范畴定义不同。王阳明从道德哲学的层面上对“知”和“行”进行重新界说。王阳明认为在表象的道德生活世界之上,存在一个道德的知行本体,正是这个道德的知行本体决定了现实的道德之知与道德之行。道德之知与道德之行能否合乎天理的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关键在于能否与知行本体一致。而知行本体的关键在于“知的本体”。  相似文献   

8.
从当代哲学的立场来看,中国传统认识论至少有六个方面的理论贡献值得我们重视,这就是"因所发能、能必副所"的认识发生论,"天官薄类、心有征知"的认识发展过程论,"知行相资以为用"的知行关系论,"三表"、"符验"的认识检验论,"学思并重"、"即物穷理"的致知方式论,以及"修此知彼"的主体修养论,这些思想对于当代认识论的发展仍具有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9.
知行关系是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毛泽东对传统哲学中知行问题论争进行了批判、总结、改造、进而科学地阐述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相似文献   

10.
商雅琼 《时代教育》2009,(11):38-38,41
知与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特有的一对范畴.所谓知,既指知识之知,又指道德之知;所谓行,既指一般意义上的行动,又指道德行为和践履。由于儒家哲学以伦理道德为本位,故儒家学者谈知行问题,在主要的意义上,是关于道德认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问题,从本质上说,是道德修养的问题。王阳明作为儒学发展在宋明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的探讨也是落在道德修养的问题之上的.  相似文献   

11.
A bstract .  In an effort to navigate the treacherous path between professionalism and social relevancy, this essay takes up an area of professional philosophy — epistemology — with the intention of reclaiming the integrative role John Dewey held for philosophy and classroom practice. Deron Boyles asserts that epistemology can and should represent an area of inquiry that is relevant and useful for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especially as it develops classroom practices that foster inquiry. He specifically seeks to revive Dewey's conception of warranted assertibility in an effort to show the value of fallibilist epistemology in practical and soci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ntexts. By highlighting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traditional epistemology and Dewey's conception of knowing , Boyles demonstrates that epistemology has value insofar as it highlights a more useful, instrumentalist theory of knowing that is applicable to classroom practice.  相似文献   

12.
扩展认识论的两种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国哲学家不满于在西方近代产生的仅仅局限于知识经验的狭义认识论观点,主张把形上智慧纳入认识论研究的视野,阐发了一种扩展认识论的形上进路.在20世纪西方哲学中,存在着一条重要的思想线索,它在对知识经验的分析中强调knowing-how的重要性,展示了一种扩展认识论的实践进路.扩展认识论的这两种进路之间,存在着实质性的关联,比方说,在对人类认识及其成果的表达问题上,实践进路对于形上进路就能有所补正.  相似文献   

13.
知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在人的活动中,知与行是两个最基本的环节.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倡导知行合一,但在现实生活中,知行脱节的现象比比皆是.在现代教育的大背景下,构建起知行反思机制,促进人们在实际生活当中的知行合一,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周军 《辽宁高职学报》2004,6(6):119-121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课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不仅依靠理论教育,而且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从而做到“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15.
作为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王阳明上乘陆氏兄弟“心即理”的先验论,同时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对心学以及儒学来说都是重要的发展.知与行历来是中国古代哲学所讨论的焦点,是哲学及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行合一”论认为求知与实践应同时进行,直接反对朱子学派“先知后行”之说,在宋代后再次提出与理学截然不同的方法论,与“心即理”“致良知”共同构成了阳明学派思想体系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哲学博大精深,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哲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一些优秀的思想观点,诸如"物生有两,相反相成"、"一分为二,合二而一"、"合而不同,执两用中"等矛盾观,知行先后、知行分合、知行轻重、知行难易等知行观,还有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忠恕之道的人际和谐思想,自省、自讼、内省的道德修养方法等关于理想人格的塑造与培养的思想,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出于革命需要探讨“知行”问题的哲学家,他突破传统观点,大胆创新,扩大了传统的“知”、行”概念,丰富了它的内容,继承并发展了“行先知后”的唯物主义观点,提出“知难行易”,孙中山的知行观虽有局限,但他的研究在认识论上具有划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看,毛泽东的实践观是融合了马克思主义传统实践观和中国传统湖湘文化中的知行观的产物,从而具有了双重的文化特质,这一特质形成的可能性前提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湖湘文化中的知行观两者之间具有的相似相通之处,现实性基础是现实的革命实践的需要。这一双重文化特质是未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典型示范。  相似文献   

19.
现实的思想道德建设,离不开对历史上思想道德教育传统的批判和继承。几千年来,传统道德规范在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精神方面起了重要的纽带作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其中就蕴含着非常可贵的道德思想,对于我们现代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朱熹建立了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的一元论体系。他以“理在气先”回答世界本原问题,实际上是把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宇宙的最高本体。他以“理一分殊”与“物无无对”说明本原与存在、一与多的关系。他以“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道心”与“人心”、“天理”与“人欲”解释人的本性、人的思想意识、人的行为,提出一套系统的封建社会伦理道德思想。他以“格物致知”阐述其认识论和方法论。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所以探析他的哲学思想对剖析中国传统思想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