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词义的性质是什么?词义是怎样变迁的?词是声音和意义的统一体。声音是词的形式,意义是词的内容。词的意义就是词义。词义的性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社会性。词义是使用某种语言的人所共同理解的,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结果,这就是词义的社会性。2.概括性。词义所反映的不是个别的具体的事物或现象,而是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特征,这就是词义的概括性。  相似文献   

2.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沟通“正统语言”与其他语言系统间的词义关系的词学专著。它在语词训释实践中。反映了诸多训诂原则和训诂方法,开创了中国训诂中的“词义互释”方法和“义界释词”方法,为训诂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词义是个很常见的词语,但其内涵也有深究的意义。《现代汉语词典》:“词的语音形式所表达的意义,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这是广义的词义。狭义的词义则专指词汇意义,即人们对一个词所代表的事物、现象、关系的认识,它具有概括性、模糊性等特点。在小学语文中进行的词义教学,主要是狭义的词义,尤其实词的教学。  相似文献   

4.
词的理据     
词的理据指的是事物或现象获得名称的依据,主要研究词形与词义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对词语理据的综述、定义、类型和研究意义等进行阐述,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词义,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一个词的旧有意义的改变或消失,以及新意义的产生是和人类社会、文化、科技、教育的发展和变化有密切关系的,这是词义变化的外因;与此同时,语言自身的变化,人们的心理活动对词义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1.历史因素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必然促进各个事物由简到繁,由初级到高级。伴随着事物的发展,表示事物、现象、行为名称的词也必然有所变化,这就是词义变化的历史原因。表示人们日常生活使用的物品名称的词义往往发生潜在的变化。例如:paper一词来源于希腊词papyros,是指埃及的一种植物“芦草”。在古代这种植物的茎曾用作书写的…  相似文献   

6.
语言理据性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的理据是指事物和现象获得名称的依据,说明词义与事物或现象的命名之间的关系。它可以划分为语音理据、形态理据、语义理据和词源理据。英语教师应在教学中对英语理据性加以倾斜,引导学生提高对规律性的重视,以帮助学生克服词汇"僵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它具有能指性。词义可以表现出事物的某些属性,或者是事物本身的特征,或者是与它事物之间的关系,就使任何一个词都具有代表一定概念的意义和组合成上一级语言单位的功能。词在语言单位的层级性序列中处于中间层次,它的下级单位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语素,它的上级单位是最大的造句单位——短语。所以,一个词的词义不仅与语素义有关,而且与语素之间的组合关系有关,分析一个词的词义和结构,既有词汇学问题,同时也有语法学问题。 单纯词不涉及结构问题,语素义与词义一致,合成词的词义表达一个整体性概念,它所表  相似文献   

8.
词汇语义学是语言研究中最早开始的,但却是研究的最不深八,最不全面的~个部分。其最早涉及到的课题是词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亦即词义是什么的问题。首先对此发生兴趣的是古代哲学家,他们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命名说”,二是“概念说”。持“命名说”观点的希腊苏格拉底时代的哲学家和稍后的哲学家柏拉图等认为,词由形式和意义两部分组成,词与事物之间是命名(或曰“指称”)关系,即词的形式——→词(符号)←—一词的意义D命名关系分事物“概念说”认为,词指称客观事物并非是直接的,而要经过“概念”(即调义)的中介。此…  相似文献   

9.
反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义现象,语义研究绝不可轻视它的存在。英语反义词不仅限于反义词对,也包括具有对比关系或对立关系的多项词词群。英语反义词必须具有共同的词义系统和概念系统、相同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能共同出现在某种语境中,形成对立或对比现象。根据逻辑原理,我们认为英语反义词之间只存在两种复杂关系:一种是两个概念语义上绝对相反,逻辑上相互排斥,之间可进行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推演的“矛盾”关系;一种是两个概念外延不同,相互排斥,但不能进行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推演的“反对”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言语发出者为了表达某一事物或现象,尽管人脑“仓库”中已有现成的词语供选用,但是为了强调某种特殊的体验、感受,现存的词语又不能满足表达的需要,于是便凋动回忆、想象、联想等心理机能,使人脑通过组织而形成的大脑皮层某种暂时的联系复活起来,经过复杂的联想转换,将本不表示这一事物或现象的词.依据客观事物之间某种联系,使该词发生临时性词义变化,导致原并不表示该事物或现象的词(外显词)与原表示这一事物或现象的词(潜显词)同义,构成临时同义词。  相似文献   

11.
研究古汉语同义词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与近义词的纠葛.若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弄清同义词和近义词各自的性质,分析、比较它们产生的条件和在语言中的使用情况.同义词和近义词的性质不同“词义就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语言学纲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不同词的词义是对不同事物或现象特征的反映.同义词和近义词是词汇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当然也具备一般词义的特点和性质.那么,研究古汉语同义词和近义词就该从词义的一般特征出发,考察同义词和近义词在概括反映客观事物或现象  相似文献   

12.
德国语言学家赫尔曼·保罗最早提出词义的演变可以从逻辑的,即从词义表示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变化来进行分类.这一观点后来通过房德里耶斯的《语言论》而得到广泛传播,受此影响,我们通常把词义分为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三类.意义的扩大和缩小指所指称的词义范围扩大或缩小,意义的转移是指本来表示甲范围的事物后来变成乙范围的事物,大多数情况下属词义的引申,这种引申的途径通常是通过联想即比喻、借代来实现的.韩陈其早在1981年就注意到了由词的借代而形成新的义项这一语言现象,对此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词的借代  相似文献   

13.
词的比喻义是词的转义的一种,是由词的本义通过比喻的修辞方式而产生的,并已固定下来的新词或新的词义。我们说话或写文章时,使用某个词作比方来描述所要说的事物,这个词就产生了一种临时性功能;不过,当这个词经常反复用来比喻某一事物时,它的喻义确切,形象,并且已经稳定下来时,那它就产生了永久性功能,从而取得新词或新的词义的资格。这说明词的意义已经转化,它的意义已非本义,而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另一意义;它所指的已经不是它所代表的事物的本身,而是另一种事物的代称了。例如“纲领”一词的本义是“网的总绳”和“衣领”。但我们经常使用这个词时,它所指的已经不是“网的总绳”和“衣领”事物  相似文献   

14.
此文论及的非理性色彩仅限于词的范围。就词的非理性色彩的一般性质而言,属于核心词义的携带信息,在词义系统中位居第二。然而,当我们换几个角度审视时,就会发现,非理性色彩在语言生活中不总是扮演配角,它的某些“越级行为”引起了我们的特别注意。以下我们从七个方面谈谈有关这方面的问题。1、非理性色彩对理性意义的排挤在词的平面,“理性意义”(Conceptualmeaning)近似于“概念”和“指称义”(denotatlvemeaning),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核心内容,在词义中一般占主导地位。而词的“非理性色彩”,指词的“感性意义”(em…  相似文献   

15.
词的理据是指事物和现象获得名称的依据,说明词义与事物或现象的命名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人们头脑中已有的认知世界知识对事物的体验和感知。从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出发,解释词汇理据产生的认知机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习得词汇的热情,还为词汇教学研究指明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词的概括性,是用“词”的形式去指称事物,给各种事物及其表现情状、运动形式取个代表性的名称。词义的概括性,是人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认识和总结。有了词,人们才能更准确地对事物进行称说和推理。比如,有了“人”这个词,我们才能把人和动物分开;有了“男人、女人”、“黑人、白人”、“工人、农民、学  相似文献   

17.
苏静  刘世理 《海外英语》2011,(2):218-220
多义词在语言中是一种普遍现象。任何词汇在使用之初都是单义的,每个事物或现象都有一个特定的词汇来指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的认知思维能力也不断的发展着,人们将新的认识与已知的事物相联系,找到他们的关联点,用原有的概念来理解新事物的概念,并用同一个词来表达与之相近的意思,这样词就产生了新义,虽然这些义项之间存在差异,但其意义关系却密不可分。原型范畴理论为这一现象提供了充分的理据,而词义由单义到多义的衍伸则是通过隐喻机制实现的。该文运用原型范畴理论来解释汉语、英语中的动词多义现象,并分析产生多义现象的隐喻机制。  相似文献   

18.
德国学者特雷尔(J.Trier)的“语义场理论”(TheTheoryofSemanticFields)认为,词在语义上互相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词汇系统。这个系统很不稳定,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总是在不断地调整、变化的。既然如此,就只有通过分析、比较词与词的语义关系,才能确定词的真正涵义。词只有作为“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才有它自己的“词义”,即是说,词只有在“语义场”中才有“意义”。英语中的功能词when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when在上下文中充当疑问副词或关系副词的功能时,其词义均表示时间概念,译为“什么时候…  相似文献   

19.
普通话与苏州方言“语义对应词”除了形式的差并之外,在词义上依然存在许多方面的细微差异。尝试引用“‘词义成分-模式’分析”比较普通话与苏州方言部分单音节动词的概念义差异;通过词义的概念义及色彩义的差异比较,研究分析普通话与苏州方言对应词复杂多变的意义关系。  相似文献   

20.
陈峰 《广东教育》2010,(12):7-7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实词中无处不在,要想对它们的词义进行准确界定,常常需要借助上下文的具体语境认真揣摩,仔细推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准确地阐释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