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前准备 增强新课改的意识,课前设计要体现课标精神当前,大多数教师积极实施新课标,进行新课改,但有些教师还没有积极行动,从授课情况及教案,可窥见一斑.教案没有创新,教案设计还是老一套,备课时还按"导入-讲授-巩固-小结-作业"的教学思路设计教学过程,教师讲,学生听.与其说这是教学技巧、方法的落后,不如说是教育观念的落后.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改革备课方法先改革备课思想,更新观念.教师要增强新课改的意识,要有新课改的具体行动,从自身做起,研究课程究竟如何改.  相似文献   

2.
近来,各类媒体对"百度备课"炒得沸沸扬扬,电子备课似乎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与一位老师闲谈,了解到学校进行备课改革:规定不再采用电子备课,要求教师在备课簿上手写教案。原因是电子备课容易复制现成的教案,教师不用心备课。还有一次到好友家做客,好友的爱人是教师,正在电脑前抄写网上的备课资料。我问她为何不用打印机,她  相似文献   

3.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而编写好教案又是备好课的前提,所以,教育界、学校历来十分重视教案的编写.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现对某些传统的备课要求、学校对备课环节的检查方式、评价教案优劣的标准提出一些看法,以便商榷.……  相似文献   

4.
对教师编写教案的思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而编写好教案又是备好课的前提,所以.教育界、学校历来十分重视教案的编写。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现对某些传统的备课要求、学校对备课环节的检查方式、评价教案优劣的标准提出一些看法.以便商榷。  相似文献   

5.
品读了江西上高县逸夫小学晏梅兰老师《改革备课方式——走进“0教案”》一文(编者:本刊语文版2004年第1期),感触颇深。晏老师提出:“‘0教案’不是‘0备课’,而是为了使教师能把写教案、抄教案的时间腾出来备课。”确切地说,写教案本身就是备课的内容之一,改革的焦点是把教师因无奈而抄袭现成教案的时间腾出来用在“备真课”上。晏老师观点鲜明,就是主张真备课、备真课,反对假备课、备假课,使备课切实发挥为教学服务的作用,我很赞成这种务实的做法。细细品味上高逸夫小学备课管理的“五项措施”,令我钦佩的主要是集体备课和备课指导。集体…  相似文献   

6.
黄洁丽 《生活教育》2014,(12):91-91
正关于"二次备课",我最早接触是在全县开展学习"洋思经验"活动的时候。后来,经过学习新课标的有关理论,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进行"二次备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近年来通过校内校外听课、交流,发现同行们对"二次备课"颇为热忱,但操作起来却云遮雾罩、误区良多。误区之一:无预设性备课。有一次同行们云集县城中学听观摩课,一位山区同行在休息时饶有兴趣地谈起他的"二次备课":有次他教《夏天也是好天气》时故意不进行课前备课,在无教案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7.
上好一堂课,课前备课尤为重要.目前,多数教师的备课呈现往往还停留在教案阶段.其实"教案"无论从字面或者内容、形式已经框定了以教师为中心,已经严重偏离了"生本教育"的航向.因此,既然课堂已经以学生为主人,已经以学习为重心,已经成为学生自主的课堂,教师的备课何不将"教案"变成"学案",教学何不将"教堂"变成"学堂"?用以学生为主本的"学案"逐步替代传统的以教师为本的"教案",用备课内容的改革促进课堂改革,促进师生改革,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每一位教师用课程改革的理念,再次重新审视传统意义上备课和编写教案,重新认识和理解备课和编写教案的功能和作用,笔者根据自己对课改理念的继续学习,谈一些不成熟的体会,与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学校校长、广大教师商榷。一、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和编写教案备课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写教案是把备课的内容用文字固定下来,作为上课的依据。按传统常规,备课从层次和要求上分为整体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主要包括钻研课  相似文献   

9.
吴玉艳 《新教师》2019,(11):10-11
教案,顾名思义,即"教学方案"。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所有与课改相关的配套制度都在建立和完善之中,如何以新理念来审视教案现状,用信息化来促进教案创新,成了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一、以课标为镜,透视教案的现状写教案是备课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备课也开始进行变革,教师的相互合作开始受到重视,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集体备课,但不管是集体备课还是单独备课,备课的基本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就从"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案"四个方面去探索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备课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1.
1.做好课前功夫,精心备好每节课。我校对部分教师实施弹性写教案制度,但不是弹性备课。目的是为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而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其实,不写教案的备课是更高层次的备课,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就像讲演不写讲演稿,讲座不写讲座稿一样。无论如何,教师在上课前必须精心备好每节课。2.教师备课一定要做到"四备"。我感觉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备教材"一定要对教材所涉及的"双基"(基  相似文献   

12.
<正>期中,对教师进行教学常规检查时,我检查了5位教师半学期以来的作业批改与编写教案的情况,边看边思,感慨不已,是备课重要还是编写教案重要?个人觉得:备课永远重于编写教案!因为备课是分析与思考的过程,是编写好教案的前提,备课要做到五备,即:一备"教材"——了解教学内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二备"学生"——  相似文献   

13.
张淑娥 《江西教育》2006,(18):32-33
一、“备法”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过去的备课方式,已很难适应教育教学的客观要求。具体表现为:一是教案缺乏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不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二是过分依赖教参,教案编写程式化,千篇一律,对教材缺乏个性思考,完全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教学目标的预设,过分注重认知性目标,没有从深层次挖掘文本中的教育资源;四是部分教师写教案,完全是走过场,应付检查。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那么为适应课改的要求,如何改变我们的备课思路和方式呢?首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要“不唯明字句,而是得精神”钻深学透。在备课过程中,更要突出体现“知…  相似文献   

14.
<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案及对教案的评价改革势在必行。我认为,检查教案要以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评价教案应以是否体现教学新理念、是否突出教学特色、是否提高教学实效、是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发展为重点。首先,重共性更重个性。一份好教案应该是:贯彻新课标精神,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三维目标的设定有效,教学任务的安排具体,教学过程的设计合理。但每位教师的主客观条件千差万别,而且教学又是一  相似文献   

15.
一位做过教师的朋友回忆自己从教的经历时,曾经“心有余悸”地说过这么一句话:我最害怕写教案了!朋友当初属于那种“教而优”型的教师,他说的害怕写教案,绝不意味着不愿意备课。还是来看看我们的教师是如何写教案的吧!现在我们许多教研部门和领导都很强调备课,一些市、县搞的“教学五认真”、“质量在课堂”等主题活动无不把备课置于首要位置。但强调的往往是刻板的模式备课,写出详尽的“规范”的教案。比如语文每一课教完都要写课后小结,每一课时都要有板书设计,大小测试都要做卷面分析,都要写讲评教案,每一次教案都要写满两页纸……这就好…  相似文献   

16.
<正>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备好课才能上好课。一个教师的备课历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他的成长历程。回顾自己近30年的备课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早期的"抄"教案;二是接下来的闭门造车式的自主备课;三是后来(直至现在)的自主备课与学习借鉴相结合。我称之为备课的"三部曲"。1备课第一阶段——"抄"教案1983年我师专毕业后就走上了教学岗位。教学工作对于初为人师的我来说既充满着激动与向往,又  相似文献   

17.
美国太平洋铁路公司总经理威廉·查佛斯有一座右铭:“人生太匆忙,留些时间思考。”由此我想到现在的教师,除了上课,许多时间被写应付检查的教案所占据,教师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课堂好比战场。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内功,需要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而这些需要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去学习。时代在发展,课程在改革,那种备课形式呆板,内容不实用,造成大量浪费的备课写教案、抄教案的形式主义要求和做法在当今已不再适应,需要对此进行一些改革。写教案只是备课形式的一种。备课与写教案是不同的两回事,备课…  相似文献   

18.
一位做过教师的朋友回忆自己从教的经历时,曾经“心有余悸”地说过这么一句话:我最害怕写教案了!朋友当初属于那种“教而优”型的教师,他说的害怕写教案,绝不意味着不愿意备课。还是来看看我们的教师是如何写教案的吧!现在我们许多教研部门和领导都很强调备课,一些市、县搞的“教学五认真”、“质量在课堂”等主题活动无不把备课置于首要位置。但强调的往往是刻板的备课模式,写出详尽的“规范”的教案。比如语文每一课教完都要求写课后小结,每一课时要有板书设计,大小测试都要做卷面分析,要写讲评教案,每一次教案都要写满两页纸…  相似文献   

19.
我的备课观     
当前,很多教师把备课当作一种负担,他们备课时要么抄教参教案,要么抄教辅资料。那么,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应如何对待备课?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教学是指在实施课程改革之后,在新理念的支撑下的新的课堂教学.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实现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对课堂流程中的备、教、学都有新的要求. 一、如何备课 以往传统的备课主要是针对如何教,却忽视了学生,而新课程改革之后备课应该关注学生,为学生好学而设计自己的教案,因此,教师备课时力求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做"减法"不做"加法"的原则,必须弄清一个问题:什么内容是非讲不可?什么内容是可以不讲?对教材中的"例题"更多的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在教师讲解之前先思考.不求面面俱到的详尽设计,但求为达成目标设计好的活动(也可理解为问题).把大量动笔的功夫用在课后教学实录及课后反思上.活动的设计本着"低入"的原则,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方便学,从而确保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