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黄晖 《军事记者》2009,(2):68-68
新闻,这个字眼,我对它倾入了太多的感情。 1999年底,踏着初冬的白雪,我入伍来到东北。新兵连的时候,指导员找到我们几个高中毕业的新战士,要求我们给旅里写广播稿。晚上正逢全连组织看电影,那几个战友都去了,就我留在连队写稿。指导员找到我说:“小黄,你怎么不去看电影啊?”我说:“我想到了一个好稿子,还没有写完呢!”指导员说:“你到连部来当文书吧。”  相似文献   

2.
5月22日,四川地震灾区。在去绵阳的路上,央视记者李小萌遇上了一位挑着担子进山回村的农民,于是有了这样一段“采访“:李:老乡,您这是去哪儿啊?老汉:回家。李:您家在哪儿啊?老汉沙坝子。李:远吗?老汉不远。  相似文献   

3.
“单位天地小,没什么可写的。”这是我听到一些业余通讯员的叹息。的确,业余通讯员没有记者那样好的条件和那样多的报道线索,但是,业余通讯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容易掌握第一手材料。我的体会是,只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就会捕捉到不少可写的事。1986年3月下旬,我去朋友家玩,听说该村一位老汉在县城治病期间,认了一门城里“亲戚”。我觉得新鲜,便去采访了当事人。原来这位老汉患  相似文献   

4.
一、在旅部 1942年夏,我在新四军第一师第三旅政治部负责旅报《先进报》工作。这时正值一次反“清剿”斗争胜利结束,部队住在南通地区的一个村子里休整。一天上午,旅政治部主任卢胜同志的警卫员忽然来到编辑部通知我们说:“有一个大新闻记者来了,卢主任要你们快去接待他。”我和编辑卞庸中同志等随即跟着他来到政治部,只见卢主任正在和那个“大新闻记者”亲切地交谈着,还不住地向他敬茶。他每接过茶杯都仰起脖子  相似文献   

5.
“小黄让我代她谢谢你们。她现在过得还不错,回家乡了,心情挺好的。”几天前,南国早报记者朱华英给我打来电话。小黄叫黄七妹,是从广西被拐卖到福建安溪的一名少女,在我所在的福建海峡导报与广西南国早报联手帮助下,顺利回到家乡。在返乡大巴中,小黄和小朱还传奇性地碰到人贩子,在我们的协助下,警方在漳诏高速公路诏安路段截住大巴,抓住了人贩子。电话这头,我们也为小黄感到高兴,一个以悲剧开始以喜剧结局的故事记载在我的记者生涯中。少女被拐到安溪对小黄来说,噩梦开始于2004年10月初。那天,天气不错,小黄搭乘大巴,准备从广西百色到田东打…  相似文献   

6.
某旅组织出面清房愁事变喜事本报讯曹海峰、函授学员杨志平报道:已调走或转业的人不退房,本单位的人却没房住。二炮某旅机关过去的这种怪现象如今已不复存在。2月20日,随着最后一户超房户的搬出,该旅机关20多名无房干部全部拿到了住房钥匙。近年来,机关少数调走、转业的干部在新单位有了房子却不交出在旅里的房子,新调入的干部只能几人合住一个单间,有的甚至在办公室打地铺。由于超房户大都有“来头”,单位不愿去碰,于是便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无房干部私下去做超房户的工作,谁“做”出来的房子谁住进去。本该由组织出面的事,为何让干部…  相似文献   

7.
通讯员园地     
方城县券桥乡有个“新闻迷”叫冯金声。你别看老汉年纪一大把,可是热爱新闻事业的心比年青小伙儿跳得还欢快哩。老汉自己积极写稿不算,还影响周围十里八村的年轻人,带出了一群舞文弄墨的徒弟。他的事迹不但上了《人民日报》海外版,还被收入《今日中国农村群星谱》一书。老汉说:“俺是庄稼人,信奉这样一条理:学写稿如种庄稼。只有洒足了汗,才会有好收成。”这不,想起这些,老汉心里的欢喜就忍不住飞到了脸上。  相似文献   

8.
去年,连续5年新闻报道工作落后的济南军区某高炮旅终于摘掉了落后的“帽子”,跨入了集团军先进单位的行列,并受到通报表彰。报道员们感慨地说:“‘这此成绩的取得与旅党委的关心支持是对不开的。”“你等着,我去接你”今年初,报道组邵长城干事去一营采访一起突发事件,一直到晚上10点多。这时,天下起大雨,政治部主任秦树堂电话打到一营,当听说邵干事准备徒步返回时,他说:“你等着,我去接你。”驱车10公里赶到一营。由于雨不得大、车灯光线弱,秦主任就下车打手势引路,整整走了50分钟才赶回营区。“报道组,我提供几个线索”旅…  相似文献   

9.
佚名 《出版参考》2011,(5):21-22
今年春节,辽宁省锦州市大岭村的蒋庆泉老汉接到北京老战友洪炉的电话,对方告诉他“美国要再拍一部《英雄儿女》,想请你去开机仪式现场”。  相似文献   

10.
奠基     
小黄新官上任,想把村小学教学楼建起来,但村里太穷,只能分几步建。第一步奠基,小黄准备搞个奠基典礼仪式。现在干部搞点丁作,总想让上司知道知道,小黄也不例外,写了请帖往乡里县里送。刘乡长平时对小黄很器重.也想借机让县领导知道自己知人善任.主动帮小黄去邀请抓教育的王副县长。于是这个奠基典礼就上了规格,其意义已远远超过了奠基本身。  相似文献   

11.
汪晓军 《中国出版》2022,(21):72-72
1935年10月,汪达之先生在淮安新安小学组织“新安旅行团”(以下简称“新旅”),修学旅行,实践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理念。他们从苏北淮安出发,经华东、华北、西北、华中、西南,再回到苏北盐城,历时17年,行程5万里。中共中央领导人两次给“新旅”和新安小学回信。一次是在“新旅”成立11年的1946年5月,毛泽东复信“新旅”:“祝你们努力工作,继续前进,争取民主中国的胜利。”另一次在2021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新安小学五(8)中队回信,肯定“新旅”的光荣历史,勉励少先队员“刻苦学习,树立理想,砥砺品格,增长本领,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隔半个多世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旅”作为党史一叶,又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那天看完《中国摄影报》所载《李老汉和女弃婴》的一组照片,惊讶不已:李老汉不正是我碰到过的么!不觉遗憾起这条从我指缝中滑掉的“活鱼”来。那是去年暑假探亲,在街上发现十数人围着一老汉评头品足,他身旁的两个竹篮里各放着不足岁的  相似文献   

13.
看板     
《中国新闻周刊》2005,(31):72-72
章子怡成“最具冲击力”名人;施瓦辛格7年秘密情人曝光;安琦涉险“强奸”风波;罗伯茨为一双儿女息影。  相似文献   

14.
新闻窗     
济南军区某坦克旅读报评报活动扎实有效本刊讯手朱报道:济南军区某坦克旅坚持开展读报评报活动,并把此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促进了部队全面建设。该旅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深入开展读报评报用报活动,旅各级评报组认真落实评报制度,严格执行奖惩规定。该旅还把读报评报与“双争”评比挂起钩来,定期讲评通报,年终总结兑现奖惩。近日,上级有关部门推广了该旅的作法。南水旱区司令掰新闻治训这提出多出动品本刊讯莱奇‘志刚报道:南京军区司令部在组织的新闻培训班上,对本部半年多以来,报道稿件精品少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老同学小黄翻检出一张黑白老照片,这是35年前我们知识青年插队小组成员(缺一人,即“四眼”)在上海襄阳公园里的留影,从左至右:李兄、大丁、小黄、老傅。  相似文献   

16.
近读《陕西日报》一版“星光曲”栏里的《李老汉修井》一文,感觉隽永、朴实,是篇好文章。兵法上讲“先声夺人”,文法上也讲“起首引人”。《李老汉修井》一文以农村俗语“众人的老子没人哭?”开头,一个问号,一反其意,简捷明快,自问他问,逗引的读者欲罢不能。文中说的是“真不知吞掉了230口李北人多少担惊受怕的心”的水井事。“组长挨门挨户收钱”,群众大概经怯了这种乱摊乱派的事了,心有余悸,“不愿交”,事搁浅了吗?  相似文献   

17.
新闻窗     
报道员刘威勇斗歹徒光荣立功本刊讯季将、新强报道:3月14日,济南军区某旅党委作出决定:给勇斗歹徒的政治部报道员刘威记三等功一次。3月初,这个旅政治部报道员刘威去连队采访,乘车途中,一名歹徒突然拔出匕首向车内旅客索要钱物。刘威乘歹徒不备,飞起一脚将歹徒踢趴在地,并在旅客的协助下将歹徒制服,扭送到当地派出所。其旅举办“兵军兵”新闻扳道培训孩本刊讯林浩报道:2月底至3月初,某坦克旅举办了一期“兵”味浓郁的“兵写兵”新闻报道培训班,组织战士们学习新闻基础知识后,分组下到连队进行现场采访,组织写作,然后集体“会…  相似文献   

18.
1992年我们那儿的农村“十星级文明农户”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在城关乡西马曲村,民兵连长告诉我这样一件新鲜事:村里有位叫王老道的老汉,因为当基干民兵的儿子王东安坚持只要一个女孩,王老汉认为是断了王家的香火,千说万劝都不奏效,气得王老汉老两口不理睬儿子儿媳了。结果,他家“十星”只评上了“七星”。听完这个故事,我直接来到王老汉家,说明我的身份和来意后,马上做起了老俩口的思想转化工作,我还把村干部请来帮忙。第一天工作没做通,第二天我们又接着做,终于使老俩口开了窍,王老汉竟当着我们的面,向儿子儿媳认了错。一…  相似文献   

19.
胡荧 《新闻天地》2011,(8):54-56
爱是一种需要一种缺乏2006年的圣诞节.朱从广州一路北上风尘仆仆杀到长沙去看朋友.却没料到朋友有事无法抽身.只得把朱“寄放”在大宝的花店.圣诞节的这天。店里的生意特别火热。大宝熟络地照顾着生意。  相似文献   

20.
休假探亲,回到阔别7年的河南老家。时值新春佳节,真够热闹的。没想到,听说我在外面耍笔杆子搞新闻,邻村一位娃王的老汉竟摇头叹息起来,再三嘱咐:“咱娃可别吹牛皮!”这也难怪,79岁了,半个多世纪的古古经,王老汉什么没念过?特别是那些年的“大跃进”搞浮夸风,他尝尽了苦头。据说有一次,上面头头来检查,村干部们傻了眼:没粮食咋办?各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