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著名记者穆青,从事新闻事业半个世纪,写下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人民呼唤焦裕禄》等篇篇杰作,震撼了神州大地。1993年元月,他从新华社社长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不少新闻界同行打听:穆青现今干啥?我这个新闻界的“小字辈”,曾数次访问过穆青。1994年末秋,我去京城出差,又一次专程拜访了他。在穆老的办公室,他正在翻阅新近出版的《瞭望》周刊,见我走了进来,热情地打了招呼。我仔细端详着  相似文献   

2.
刘果同志是一位平易近人、可敬可亲的长者。我乐意同他谈话、交心,喜欢听他讲话、作报告,爱读他的文章、专著。近日收到他的新著《出版笔记》(以下简称《笔记》)我立刻展卷细读,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读后如沐春风,感觉与读他的前两部著作(《刘果出版文集》和《刘果出版论集》)有所不同。《笔记》收录的是刘果同志1997年以后的文章,这段时间我们相继离职,  相似文献   

3.
《中华读书报》2001年6月13日21版发表记者王洪波的文章《“诺贝尔学”呼之欲出》,文章说:“日前,《20世纪诺贝尔奖获奖者辞典》由武汉出版社推出。今年是诺贝尔奖颁发100周年,有关的研究正在升温,公众对此也非常关注,本书的出版正好满足了由此出现的社会需要,也填补了辞书出版的一个空白点。”笔者认为这一说法是不妥当的。《20世纪诺贝尔奖获奖者辞典》的出版并非是“填补了辞书出版的一个空白点”,实际上,在此之前有关诺贝尔奖书籍的出版真可用车载斗量来形容。各学科获奖者的传记均有专著出版,有的还不止一种。就我个人收藏的…  相似文献   

4.
今年1月,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办的刊物《民主》发表了我写的纪实篇《“法”理之争——海峡两岸记者座谈纪实》。时隔2月,3月5日的《人民政协报》(全国政协机关报)又在第三版用同样标题详细摘登了这篇原长5000多字的文章。很多读者来信,称这篇文章有看头、有内容、有分寸。一篇并不起眼的文章,能够得到几家新闻单位的青睐,并受到读者重视,是我“始料未及”的。去年11月初,台湾党政记者采访团应全国记协的邀请首次来大陆访问。我作为人民日报的记者有幸参加了由全国记协组织的两岸记者座谈会.耳闻目睹了在座谈会上双方热烈发言的场面,及时写下了“法”理之争——海峡两岸记者座谈纪实. 这次大陆记者共有9名,分别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瞭望、中新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台湾的16位记者包括有著名的联合报、台湾电视公司的记者.还有一位中央日报的记者,他们除了团  相似文献   

5.
《出版史料》2007,(1):107-107
母亲教儿识字读书,是我国的优秀传统。1991年赵朴初应友人之请,为清代一幅《篝灯课读图》题诗。朴老看到此图,感慨系之,因为朴老从四岁到十三岁,九年间,白天私塾外,晚上点起豆油灯,母亲教诗词文史,一字一句让儿背诵。朴老自然也还想起赵家也有家传的《青灯课儿图》。于是,朴老即写出了《题(篝灯课读图)》这首“自度曲”。  相似文献   

6.
《出版史料》2007,(4):82-85
刘杲著《出版笔记》自序 这是我1997年以来的文字。 1996年,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出版文集》。作为“中国出版论丛”中的一种,书名是统一规定的,不由我定。“中国出版论丛”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和新闻出版报联合“选编建国以来国家出版行政管理机关部分负责同志有关出版工作的讲话、报告和文章,一人一卷”,共十一卷。我承蒙错爱,滥竽其间。  相似文献   

7.
我很喜欢《出版参考》。 《出版参考》有三个特点。一小,二丰,三实。说它“小”,是指篇幅不多,文章又大多短小精悍。人们日常工作都忙,既想多了解些信息,又希望尽可能少花些时间。“小”刊,正中下怀。说它“丰”,是指内容丰富,信息不少。如今是信息时代了,不掌握信息,几乎动弹不得。《出版参考》既有出版动态,又有专题探索,既有书刊巡礼,又有市场行情,既有国内掇闻,又有国际瞭望,多姿多彩。说它“实”,是指实在,不尚浮华,这在一片浮躁的当今,应属难得。如此之《出版参考》,受欢迎是很自然的。  相似文献   

8.
陈守湖 《新闻窗》2008,(2):45-45
2006年6月30日,写完红灯笼这种茄科植物,系列散文“老家植物志”写完了,这组散文一共写到了生长在湘黔边境山区的100种植物。为何会选择这样一个题材呢?我想大约与我近年的阅读兴趣有关。写完这组系列散文后不久的一天,整理书架,我发现这些年我的阅读主要集中在洋溢着自然情趣的文字上。《瓦尔登湖》,《昆虫记》,  相似文献   

9.
写完这《高粱红了》第三部的最后一个字,不禁大大松了一口气,但内心深处却又觉得忐忑不安。为啥?这便是我要在这里说的话。写这部书,是在一九四八年辽沈战役之后便动手了的。那时,我并没想写什么“三部曲”,只是被那些为保证锦州解放,  相似文献   

10.
一片肥沃的土地──读“露珠丛书”伍杰这《露珠》是献给孩子的沃土。我从来没有这样一口气读完过十二册散文。这套“露珠丛书”——散文名家送给孩子的礼物,每本我都细心地品尝了。的确,这是一片蕴含多种营养元素的沃土。十二册散又,是十二只生命之笛,笛声的音韵将我...  相似文献   

11.
朱农 《出版史料》2005,(4):75-75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一书,1919年2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到1930年共印行了十五版。1929年收入“万有文库”出版时,经作者提议,书名改为《中国古代哲学史》。1958年台湾商务印书馆重印此书时,作者为此写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台北版自记》中说:“我的意思是要让这本《中国古代哲学史》单独流行,将来我写完了‘中古思想史’和‘近世思想史’之后,我可以用我中年以后的见解来重写一部‘中国古代思想史’,我不预备修改这本《中国古代哲学史》了。”  相似文献   

12.
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863》,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这是我近几年来读到的最受感动的一本书。这部长篇报告文学记述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提出和制定的背景、经过和重大意义,描述了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科学家们为制定、实施这个...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我一口气读完了《新闻战线》第六期上范荣康同志的文章《靠读者近些,再近些》,真解渴!全说到我们这些当记者的心眼儿里去啦!不过,“靠读者近些,再近些”这一新闻界的指导思想问题,似乎不是我们这些战斗在第一线的编辑记者所能左右、并付诸实践的。作为编采人员来说,谁不想靠生活近些再近些,靠读者近些再近  相似文献   

14.
精品一例     
“多出精品”、“抓精品工程”这一类的话,现在是图书出版行业的一个热门话题。什么是精品,从新闻出版部门的政府官员到从事图书出版事业的专业人员,都发表了许多看法,我也有一点感想。我想举一个例子。在我家里,精心保存,不,是珍藏着一本书。这本书是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贺宜写的长篇童话小说《小公鸡历险记》(以下简称《鸡》)。“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个幼儿园的图书馆被“造反派”造了反,图书扔得满地都是,这本《鸡》就被我捡上了。书一打开,就合不上了,一口气读完。虽然是“小儿科”童话,可成人读起来一样的兴味盎然。…  相似文献   

15.
书情书讯     
《出版参考》2013,(1):28
群众社重推《我的前半生(批校本)》本刊讯(记者韩阳)2012年12月26日,群众出版社在京举行了《我的前半生(批校本)》和《我的前半生(图录)》的新书首发式,在首发式上,群众出版社还一口气推《我的前半生》五个版本的系列珍藏版。《我的前半生(批校本)》是继群众出版社1964年公开出版的《我的前半生》、2007年公开出版的《我的前半生(全本)》和2011年公开出版的《我的前半生(灰皮本)》之后推出的具有独特史料价值的又一个重要版本。《我的前半生(批校本)》是"全本"的前身,  相似文献   

16.
新书摘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1960年出版以后,毛泽东特地给我写了一封信,要求阅读这一卷的英译本。他的信是这样写的:“林克同志:选集第四卷英译本,请即询问是否已经译好如已译好,请即索取两本,一本给你,另一本交我,为盼”1960年的“莫斯科会议声明”发表以后,12月17日,他又写了一信,说:“莫斯科声明英文译本出版了没有请你找两本来,我准备和你对读一遍。”此外,毛泽东还读过一些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英译本,如《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一些讨论形式逻辑文章的英译本。在学习马列…  相似文献   

17.
《新闻战线》编辑部来信:“新闻界同志看《政协小记》之后,说你写的很有特色,希望你谈谈写小记的体会。”班门弄斧辱承夸奖。我这个自充的业余专栏作者深为感激。我在政协开会期间承担这个角色,一半是出于老朋友的怂恿,更重要的一半是想借一点压力,考一考自己能不能写千字文。写完了十三篇,松了一口气,  相似文献   

18.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勤奋的书,也是一本思考的书,智慧的书。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业务的书,也是一本学术的书,做人的书。新闻界的朋友们出版过许多书籍,而像《记者心语》这样的书,还不多见。它不是一般的作品集,不是记者采写的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也不是一般的新闻学著作,而是作者在实践中“理性化感悟”的集锦。作为一个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老记者,我阅读这本书,有一种亲切之感,好像是同行、朋友之间在谈心。作者的许多心得,引起了我的同感,给了我不少启迪。近几年来,我反复强调重视“观念”问题。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个原因,就…  相似文献   

19.
1919年,当“五·四”运动在中国大地风起云涌之时,年轻的女作家冰心出版了她的两本诗集。当时的著名记者白夜是这样报道这件事情的: “在‘五·四’运动的浪尖上,冰心伸出手来,把《繁星》、《春水》送到人们面前。”多么漂亮的文笔!文章在交待出最主要新闻事实的同时,展示出了一个生动优美的意境!这正如清人王国维所说:文章之妙就在于有意境。我以为,写出一种意境,营造一种氛围也是新闻作品生动感人,抓住读者的  相似文献   

20.
几个月前,我看到一张小报上登了这样一条标题——《我看“职称英语统考”这东东》。初见“东东”一词,如入五里雾中,全然不知其为何物.尽管我已经吃了许多年的文字饭。看罢文章.方知这“东东”乃“东西”之意。于是我断定这是笔误.甚至抱怨那些编辑、校对怎么连标题上的错字也没有看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