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刊中报     
写稿乐李金奎在我看来,写稿是一种生活享受,它不仅可以让我在相田中感受写稿的浪漫,也可讨我一旦拿起笔来就忘记了工作生活中的烦恼,写稿之乐司谓悠哉快哉!古谚云: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我认为写稿人也应多读书,如果只顾埋头写稿,不注意用知识丰富自己,写稿走弯路是不言而喻的。记得刚当新兵那阵子,写稿热情极高,凭着入伍前发表几篇稿的资本,见啥写啥,有时一天写出三五篇,投寄也不少,但命中率却极低。一家报社在看我数篇来稿后如实说:写稿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多写就能多发,仅凭热情是不够的,还要多积累点理论知识。令我庆…  相似文献   

2.
我在基层从事通讯报道工作的时间较长,多年的实践使我深深感到,要想搞好这项工作,起码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苦与乐不同的人,不同的职业,都有着不同的苦与乐。从事通讯报道工作的人同样有自己的苦与乐.因为这项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经常找人了解情况,有时可能要碰钉子;写稿需要翻来覆去地修改,开夜车可算家常便饭;稿子好不容易写好,寄到报社后又很可能是石沉大海;时间长了,还会使人消瘦;还会听到一些流言蜚语。总之,在人们的心目中,通讯报道工作可以说是一个“苦差事”.但苦与乐是  相似文献   

3.
说说我写稿的苦与乐成都军区七0一八厂赵治淮我1969年参军时,初中未曾毕业,别说写新闻报道,就是一般的记叙文也写不好。但在工厂第一任新闻干事、现任厂长范旭东的热情鼓励下,在众多新闻界老师的指导下,我不仅学会了写稿,而且坚持25年从不搁笔,成为工厂党委...  相似文献   

4.
为"乐"而写     
我喜欢读书看报,又酷爱写作,虽工作繁忙、家务繁多,但爬格子这门差事仍“壮心不已”。闲暇之时,我便手握笔杆,在方格田里耕耘,一杯清茶,其乐融融。自我感觉好的,便投寄各报刊,往往还真能变成“豆腐块”。当然,写稿有乐也有苦。为了深入采访,我不惜冒着严寒酷暑四处“奔跑”。一旦获得好的新闻线索,便不顾一切而求之。我也养成了勤写、勤走、勤问、勤记的习惯。有人说我是写稿迷,确实如此,一天不写则好像丢失了什么似的。我在写稿中坚持“三不写”、“三结合”。即:事情不真实不写,情况不弄清楚不写,没有宣传价值的不写;做到学习与写稿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不必咬文嚼字,按自已的讲话方式写稿有人说:“如果按照自己的讲话方式写稿,你就成功了一半。”这是经验之谈。按照自己的讲话方式写稿,就能避免与别人雷同,而有“天然去雕饰,淳朴见眞情”的特色。多年来,我养成了一种习惯:采访结束之后,考虑好腹稿,先给同伴们讲述一遍,然后动笔写。我觉得这样写起来此较顺手。其实,讲的过程,也就是提炼的过程。美国著名记者雷迈尔·莫林在谈到他一次采写凶杀案件时,老板曾告诚他:“用不着费脑筋去写它。让事情本身说话。……词汇用得越普通越好。”“不要咬文嚼字。要把细节都提供出来,但  相似文献   

6.
新闻稿件讲究时效。于是,许多报道员和我一样,总是写稿匆忙,发稿紧张,等稿见报更是心急。然而,适得其反,越是“急”,越是“泥牛人海”。于是,不少人便陷入了迷惑:我发稿这么及时,为什么稿件还是见不了报呢?是编辑这个“伯乐”不识“千里马”?不是。在我看来,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只图了一个“快”字,而忘了一个“质”字。一位新闻界的老前辈说,写稿要让编辑满意,尽快编发,首先要自己满意。此话说得很有道理。自己断断续续写稿也有几个年头,对此深有感触。要使自己满意,就要认真打好草稿。当我们接触到一件新闻事实时,首先…  相似文献   

7.
写稿五乐     
大于世界.五彩缤纷,美美众生,爱好各异。有人爱仕途之辉煌,有人爱金钱之迷人,有人羡登山临水之洒脱,有人恋草地轻舟之宁静,否独爱珠笔一支,写稿之乐。其乐有五,今凑出来,以博诸君一笑。一日采访之乐。采访时,或一人之“天马行空”,或二三人结伴而行。采访中,与对方平起平坐,坦诚交谈。访“公仆”无高攀之嫌,问村野无凌人傲气。见先进,近来者赤;睹丑恶,引以为戒。二日写稿之乐。每当夜阑更深之时,正襟危坐于桌前,灯明心静,展纸挥笔。顿时,一堆散珠经香穿线成项链,一块布料由吾妙裁成衣裙,岂非创造之乐哉?最是那笔尖…  相似文献   

8.
我是在基层工作的一名普通工人。工作之外,写稿是我的爱好。常常利用点滴时间伏案耕耘。仅最近一年时间,我采写的250多篇新闻稿件,被中央、省、地26家报刊、电台、广播站采用160余件,我被《中国人才报》、《老年报》聘为“特约通讯员”。业余写稿使我饱尝酸辣苦,也得到了自慰和欢乐,摆脫了“精神贫血症”带给自己的苦痛. 先说说酸楚。登了表扬稿件,报道甲方甲高兴,乙问怎么写甲不写乙;报道乙方乙高兴,甲方埋怨说都差不多嘛,常常弄得业余通讯员尴尬可笑。1986年10月,我了解到  相似文献   

9.
我上中学时就喜爱新闻写作,入伍后就开始了业余写稿的生涯。多年的业余写作,使我扩展了视野,丰富了头脑,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10年突,我先后在军内外报刊、电台发表新闻稿件160多篇,这是我业余写稿的“甜”,当然,我也尝到了新闻写作的酸、苦、辣。所谓的“酸”,来自一些人“酸溜溜”的话。写稿见报少了,有人会说什么“你不是写作那块料地!”所谓“苦”,是指采访写作要占用业余时间,偶尔采访不深入,还会使稿件中人物、事件、数据有出入或失真,各种压力就会接覆而来。所谓“辣”,就是稿件写得太一般了,也…  相似文献   

10.
作为爬格子的人来说,大凡对“酸、甜、苦、辣”有切身的体会。但我觉得最漫长而久远的还是甜。苦中有乐,乐在笔耕。1995年我42岁,在石油企业一个基层队当政治指导员。由于经常动笔写材料和对编辑、记者的仰慕及对新闻写作的热爱,“半路出家学写稿”的念头便油然而生。这年2月27日,队上的15名女职工为庆祝“三八”节开展了植树和向  相似文献   

11.
与写稿结缘,苦;在基层写稿者尤苦。当然,有苦也有甜。身边的感人事我想写,身边的丑恶现象我想批评,于是我与写稿结下了不解之缘。返销粮是国家花费偌大财力人力为助民度荒而安排的,岂能容忍某些人从中捣鬼渔利?!1987年春上我写成稿件《返销粮发放中存在两个严重问题》,县广播站编播后,县委闻讯立即责成粮食部门组成调查组,严肃地作了处理。等米下锅的群众拍手称快。农民高某施肥过量得不偿失的事,我不  相似文献   

12.
《通讯员园地》是专门为广大通讯员和业余作者开办的一个栏目,在这个栏目里,大家可以互相交流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经验;可以谈谈自己写稿的经历,写稿的苦与乐;也可以说说自己作为一名通讯员的期盼和愿望…… 《通讯员园地》欢迎通讯员朋友积极投稿。稿件切忌空洞无物,以联系自己的实际、具有真情实感为好。  相似文献   

13.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给党报写稿已有40余年的历史了,仍坚持笔耕不辍。我在过了知天命之年的今天,觉得愈活愈年轻,越写越爱写,越写越想写.越写越会写,笔下如奔涌的山泉.旧仅流不断。尤其是近几年,我每年在各地报刊发稿都有百篇以上。我常常感到人生苦短,活着多好,总想抢在死神的前面“渴望发表”,正是基于此种原因,积极给党报写稿使我生命之树永远郁郁葱葱,尽情地领略着盛世年月的无限风光。我只有“夕阳无限好”的感慨,而没有“只是近黄昏”的哀伤。我不是什么“天才”,我不当“作家”当“写家”.我要成…  相似文献   

14.
近读著名作家陆文夫的一篇谈创作的讲稿.其中说及上世纪五十年代。张天翼向他介绍的一条写作经验:写稿子的时候“老子天下第一”;稿子写好“小子罪谊万死。”陆文夫解释道:“这就是说,写的时候要充满信心,写好稿后要谦虚谨慎处理。”张天翼和陆文夫都是老一辈著名作家。他们说的“写稿子”是指创作文艺作品。但是“隔行不隔理”。新闻写作者认真学习他们的写作经验,“消化吸收”,是不无益处的。先说写稿的时候要充满信心。不少通讯员常常是写稿时信心不足。热衷于向报社或电台送,找熟人,拉关系,想通过“开后门”使稿子被采用.不相信自己的稿子能以质量取胜。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有的写新闻稿基本功差等。  相似文献   

15.
题目在哪里     
给报刊写稿,或写新闻报道,或写文章评论,都得有个题目。就是说,写稿首先总会遇到一个写什么的问题。而初学写作的人,往往不知道题目在哪里。从前有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给一个秀才出了个文章的题目,秀才三天三夜没写出来,苦得要命。他老婆说:“你写文章好像比我们女人生孩子还要痛苦。”秀才说:“你们女人生孩子,肚子里还有一个孩子,我肚子里却是什么也没有。”这个比喻生动地说明,写文章必须有东西,如果脑子里空空,谈何文章报道,谈何题目?  相似文献   

16.
乐在稿中     
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曾向我吐露心声:世间360行,最苦的职业莫过于记者了,最苦的差事莫过于“爬格子”了。然而尽管如此,我与新闻写作仍结下了“不解之缘”。写稿成了我的“业余爱好”,写搞使我平添了无限乐趣。1986年5月,我当了区商业局副局长这  相似文献   

17.
秘书:“经理,青工小梁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给报社写稿,引起了某些人的风言风语。”经理:“写稿是好事,是无可非议的嘛,怪事就是多!”“有人说他署真名实姓。”“啊,那就不好了,分明是在求名嘛!”“听说他一次就拿了十几元稿费!”“唷,还拿稿费?原来他还有求利的思想!”“那还可不可以让他写了?”“当然可以!谁说不让写?让他马上就给我写一篇!”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当记者是个“美差”,我说,还怪苦的。不过,我爱吃这个“苦”,虽苦犹甜,虽苦犹乐。1985年我才正式当企业报——苏州钢铁厂《苏钢报》的记者。干上了记者这一行,稿件在自己报上刊登是不成问题的,但要像一位同志说的:“有本事在上一级报纸刊登”,就不那么容易了。起初,我  相似文献   

19.
在基层工作的业余通讯员,常常因写的稿见报少或不见报而苦恼。有的埋怨编辑对“无名小卒”不重视,有的就“洗手”不干了.但却很少从自己身上查找原因.这段弯路,我也曾走过.我是工人,可是比较热爱通讯报道工作.我自1981年开始为党报写稿,由于写作基本功较差、见报心切,稿子写了不少,却一篇也没有被采用.后来我在读书时,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名画家,在访问德国著名画家门采尔时说:“自己一天画一张画,而要卖出去却需要一年.”门采尔让他倒过来试一试.即一年画一张,在提高绘画质量上下功夫,这样画出的画,会一天就可以卖掉。它告诉人们无论干什么,只有注重质量,才会得到预期的效果.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启发.我联系自己写稿实际,开始检查自身的问题,我是犯了只讲数量,不求质量的毛病.于是,我决心象门采尔说的那  相似文献   

20.
基层通讯员队伍中有一大部分是农民通讯员或业余通讯员,文章写的是与农民息息相关的事,因而被称为“土记者”。 我做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业余时间写稿已有7个年头。一直把自己当作“土记者”来看待,每年写稿近200篇,在市级以上用稿100多篇,稿件命中率达98%。别人总认为我和报社编辑有关系,发的是“关系稿”。其实,我写稿不离“土记者”身份,每篇稿件具有二种“土味”。一是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