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说真话、抒真情是作文的重要原则,是学习做真人的一种历练。在指导学生写作实践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多写",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记录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同时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倾吐的作文氛围,有事就写,有情就抒,当学生有了"作文就是生活"这一感受之后,生活转化为作文便水到渠成了。  相似文献   

2.
作文教学在当前存在一种教师怕教、学生怕写、家长怕辅导的现象,这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写作文时无话可写、内容空洞,那么,教师应怎样指导学生写出生动具体的作文呢?一、引导学生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小学生作文写得不生动具体的主要原因是不善于观察生活,不善于从生活中提炼作文的题材。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克服观察上存在的缺陷,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从纷繁复杂的事物和现象中,选择自己最热爱的、最有意义的任何事来写。  相似文献   

3.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写作教学要帮助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只盯在几本教材,或是作文书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以至于越来越陷入"死水"中,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写得艰难。对于作文课,多数学生没有兴趣,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这种"课堂作文"、"应该作文"实在是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农村里的学生平时又很少看课外书,更谈不上看  相似文献   

4.
写具体既是小学生在写作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但学生在作文时往往是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因此,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应着力指导学生把文章写具体,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有较快的提高。我的做法如下:一、先"看"再写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往往不大关心,教师必须组织学生投入到广阔的生活领域中去,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如:春天,引导学生观察田野各种花草树木发青吐芽的情景;夏天,引导学生观察田野那葱郁的庄稼、看雨前的乌云变化、闻雨后的泥土芳  相似文献   

5.
好作品大多源于生活.学生作文中的"生活"应是实实在在、具体可感的,大到一个场景一个事件,小到一片树叶一阵气息,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要写好生活作文,就必须具备观察、感受、想象和思考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时下学生的写作大多属于"为写作而写作",学生怕作文,作文水平差。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改变"一说作文,学生就头痛,一看作文,教师就心烦"的现象。二十几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积极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现总结如下。一、多观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相似文献   

7.
作文是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积极引导学生,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一、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观察是写作的第一步,这是常识,关键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训练。新课标强调"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并把它视为"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的一种方式,说明"观  相似文献   

8.
一、指导要有效首先,指导观察要有效。从学生开始过学校生活起,语文教师就应该教他们借着观察自然现象,即景构思,然后完成写生性作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写作文之前,要提前交代观察目的和任务,以便学生掌握观察的方向,从而获得有效的作文材料。其次,指导阅读要有效。必须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阅读是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保证。语文教师要做学生博览群书的"引路人",要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多看有益的书籍,  相似文献   

9.
曹秀芳 《考试周刊》2008,(48):44-45
大凡好文章好作品,皆来源于生活,中学生作文也不例外。在这里有必要对"生活"这一概念作一定的解释。笔者认为,不能将"生活"抽象化。"生活"表现在作文中,应该是具体的、实在的,一片树叶、一块石头、一首歌曲、一种气味、一丝味道、一份触觉、一个身边的人、一件身边的小事或是一个场景等等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因而这也就成了学生观察、感受、思考的具体对象。  相似文献   

10.
正改变作文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在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下面谈几点粗浅体会。一、引导观察,积累习作素材观察、思维、表达是学生写作能力的三个具体训练环节,而观察则是构成作文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写作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  相似文献   

11.
王克军 《中国教师》2013,(Z1):242-242
"分享式作文"要求学生以新思维、新表达,反映生活,阐述自己的真体验。我认为,要写出能体现新观念、新事物的作文,要在创新作文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传统作文教学之精华,做到"四多",即多看、多读、多想、多积累。一、多看: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给学生一双慧眼  相似文献   

12.
作文,这两个字谁看了谁头痛。学生习作是东摘西借,东拉西扯,写不出真人、真事、真情。不要说学生,说是教师谈起作文,说起作文也是头疼。"有什么可写的呀?"这是1994年我刚刚结业时发出的慨叹。自进行作文教学改革以来,我潜心钻研,深刻体会到作文教学应从实践活动出发。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就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这很  相似文献   

13.
<正>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呢?具体的做法如下:小学生生活单调,缺少素材;学生词汇的累积过少;学生观察能力低下;学生缺乏想象力。因此,写作能力低下。1.多说。写作文,就是把自己心里所想、口中要说的话,有中心、有条理地写下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能有针对性地训练小学生的口头作文能力,即"说"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2.多看。多看就是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让孩子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先生认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虽然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有些学生不会观察生活,难以发现写作素材.针对这种现象,我在作文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作文,帮助学生"找米下锅",指导他们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培养写作兴趣,提高他们收集素材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一、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基础 小学生在作文时,由于语文基础和文字组织能力本身就欠功底,作文写多了,往往觉得没有合适的素材可写,或是不知从何去写。写的作文往往也成了罗列具体事实经过的“流水账”。其实呢,不是生活中没有作文素材,而是学生缺少善于捕捉作文素材的能力。因此,老师也要为学生创设的氛围,培养学生的观察生活的能力,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对于老师来说,要树立作文是学生的作文、作文是学生的生活、作文是学生的价值观的思想。让学生更有效地写作文,关键是构建崭新的作文教学体系。1.构建生活化的学生作文模式。学生在写作过程  相似文献   

17.
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感受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生活,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下锅"的尴尬,人们普遍强调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感受生活。  相似文献   

18.
关宁 《快乐阅读》2011,(9):76-76
作文是生活之反映,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让学生立足于生活经验进行写作,是当前作文教学的新要求。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在作文训练中,引导学生进行即兴观察和有意观察,都是促使学生认识生活、从中获取作文素材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9.
每年批阅中考试卷,最令人头痛的是作文,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无论作文题目和要求如何变化,选材都是"父母不幸"、"父母离异"、"自己先天或意外残疾"等等.当然,这其中有的不乏确有其事,但在同一考场内出现三五篇这样的作文,着实令人匪夷所思.作文是什么?作文是生活的再现,是精神的独创,是作者向读者敞开的自己的心.那些好的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缺失生活的作文,即使写得再"悲壮"、再"感人",也无法令人信服.学生在作文中所描写的生活应该是具体的、实在的,一片树叶、一块石头、一首歌曲、一个身边最普通的人、一件身边最平常的事等等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因而只有细心观察、真切感受生活,才有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一、片段作文训练能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有人说:"作文是哭泣时的泪珠,欢笑时的音符。"这个比喻让学生意识到作文无需刻意地去搬去套。在片段作文训练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启发学生调动各个感觉器官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去看、去听、去闻、去摸、去想象……让学生从看似普通的生活中发掘出情趣和意义,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采撷朵朵生活浪花,从而获得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