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郑颖辉博士长期从事超强超短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她负责完成的“阿秒脉冲的啁啾控制”成果于2013年获第八届“饶毓泰基础光学奖”二等奖,她本人2011年首批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当选2012年度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A类)。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大珩教授出资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设立基金.以其一部分于1996年开始用于”中国光学学会科技奖”的颁发。2000年3月31日举行的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会会议上.“中国光学学会科技奖”更名为“王大珩光学奖”。“王大珩光学奖”的设立是为了促进我国光学科技事业的发展,激励我国从事光学与光学工程领域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与高校青年学生奋发向上.创新进取。  相似文献   

3.
2005年8月22—26日,由中国光学学会主办、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承办的“第20届国际光学委员会大会”在长春隆重召开。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光电研究院院长、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曹健林担任此次大会的组委会主席。大会得到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光学学会、吉林省政府、长春市政府等各界的大力支持。国际光学委员会(InternationaCommission for Optics,简称“ICO”)创立于1947年,其会员为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光学学会和国际学术团体。我国于1987年加入该组织。ICO每三年召开一次国际光学大会,因其层次之高…  相似文献   

4.
王应睐 ,生物化学家。 1 90 7年 1 1月出生于福建金门。 1 92 9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化学系 ,1 938年留学英国 ,1 941年获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1 945年回国任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生化研究所教授 ,1 950年任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1 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院士 ) ,1 958年筹备创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并任所长至 1 984年。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名誉理事长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名誉主编 ,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名誉会员 …  相似文献   

5.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1,(1):F0002-F0002
陈创天,材料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北京人工晶体研究发展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1982年研究发现BBO晶体是一个很有应用前景的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随后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牌晶体”。  相似文献   

6.
马宗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组长。1933年1月4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5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普查系,1961年中国科学院  相似文献   

7.
李灵 《科学中国人》2012,(13):70-71
2012年,对被誉为“光学摇篮”的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来说是值得庆贺的一年,这一年,它迎来了60岁生日。60年一甲子。甲子,在中国传统里是一个轮回的意思。60年前,在王大珩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努力下,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应用光学和工程光学领域具有综合研究制造能力的科研机构,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组建于1958年,以固体发光及其应用为主要研究方向,同时开展集成光学、电子学(微波遥感)等方面的研究。现有科技人员506人,其中高级科技人员79人,中级科技人员260人,初级科技人员167人。现有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59人。名誉所长徐叙瑢同志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内外知名的发光学专家、1987年国际发光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在他的指导下,长春物理所培养造就了一批基础扎实,思想敏捷,富于创新的发光学专业人材。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自适应光学技术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7年国外公布第一批自适应光学文献,国内就敏锐地认识到这项技术的重大意义,中科院成都光电所、北京理工大学自适应光学与空间光学学科组等单位率先开展了自适应光学领域的研究。中国科学院成都光电所随即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自适应光学研究室,  相似文献   

10.
▲华东六省一市物理学会第三届联合会于1985年十一月中旬在杭州召开。中国物理学会名誉理事、北京大学褚圣麟教授作了访美观感报告,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南京大学魏荣爵教授作了“非线性声学”报告,复旦大学周世勋教授作了“1985年诺贝尔奖获得课题——量子霍尔效应”报告,山东大学何芳钧副教授作了“功能材料”报告,江西工业大学潘传康副教授作了“离子束技术与超晶格结构的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11.
封面人物     
路甬祥 1942年4月生,浙江慈溪人。196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81年获联邦德国亚琛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95年获香港科技大学名誉工学博士学位。1997年获香港城市大学名誉工学博士学位。曾任浙江大学校长(1988年至1995)、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常务副院长。现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  相似文献   

12.
吴文俊,男,1919年5月12日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曾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中国人》2014,(5):F0002-F0002
方敬忠,1982年1月毕业于武汉建材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无机材料工程专业,随后进入青海省人事局工作;1984年初由青海省人事局调至青海省能源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67年3月进入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主持多项国家“863”计划科研项目、中国科学院支撑技术项目和委托研究项目。2008年5月~2015年6月担任新组建的光学轻量化与新材料技术中心第一任主任。  相似文献   

14.
三十多年前,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汉带领课题组开始自适应光学研究时,有关领导告诫他们说这项工作短期内看不到成果,而且可能应用面也不广,因此希望大家能坐得住冷板凳。姜文汉带领课题组历经艰辛,不断取得自适应光学研究的突破。在863计划实施中,有多个主题都对自适应光学提出需求,充分显示了自适应光学在大型光学工程、先进医疗设备方面巨大的应用前景。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2006年视察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时说:“光电所的自适应光学,从一个很小的研究小组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后应用到许多方面,很好地体现了前瞻性和基础性的创新工作的推动作用,光电所如果没有自适应光学的基础,就没有今天的优势,这类工作正是科学院应该做的,也是坚持要做的。”路院长这段话很好地总结了自适应光学创新研究的作用和意义,对于姜文汉本人来说,这是很大的褒奖与肯定。  相似文献   

15.
李霞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2,(11):1-2,F0002,I0001
李廷栋院士1953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任国土资源咨询研究中心咨询委员、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学部主席团成员,长春科技大学名誉校长,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等。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相似文献   

16.
最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有机/聚合物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通过专家验收。项目承担单位有吉林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等,项目负责人是我国著名有机高分子科学家沈家骢院士。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是一个开拓应用技术,研制、生产光学装备的综合研究机构,创建于1952年,是解放后我国最早从事应用光学研究的单位。早期称仪器馆,1960年与机械研究所合并,定名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长春光机所以应用光学、精密机械及光电仪器为主要研究方向。设有光学设计及检验、光  相似文献   

18.
钱学森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个人简介:浙江杭州人,1938年在美国获博士学位,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返回祖国。历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等职。1956年4月起,他长  相似文献   

19.
《资源科学》2006,28(1):F0003-F0003
石玉林,著名的土地资源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195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土地资源室副主任、主任、综考会副主任、常务副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等职。现任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石玉林院士长期从事土地资源与区域资源综合开发研究,先后主持完成“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编制”、“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量研究”“中国宜农荒地资源研究”等国家重大项目.  相似文献   

20.
夏炎 《科学中国人》2011,(15):14-15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著名光学家,我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教育家王大珩,因病于2011年7月21日15时0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