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7年8月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开发银行发布《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的通知》。1999、2004、2007年接连出台的三个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贷款性质、贷款主体及还款责任、贷款期限、贷款方式、贷款利息、风险补偿金、贷后管理等7个方面存在差异。新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通过相应的配套措施来解决。  相似文献   

2.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给国家助学贷款带来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7年5月中央政府出台新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把生源地助学贷款纳入国家助学贷款体系试点推广。校园地和生源地助学贷款的互相替代政策会改变贷后管理主体,给校园地和生源地助学贷款市场带来大的波动,进而影响整个国家助学贷款体系的稳定。应由当地信用社负责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贷后管理,高校参与协助监督;谨慎变动两种助学贷款条款,促进助学贷款市场整体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3.
关于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探索出一种新的助学贷款模式——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并将其作为校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的有效补充和完善。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在身份认定、手续办理、信用约束等方面优势突出,有利于解决农村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但这项政策在推广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要通过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安排贴息和风险补偿金等措施来进一步完善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模式。  相似文献   

4.
生源地助学贷款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笔者从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出发,对高校如何做好生源地助学贷款贷后管理工作提出了有效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加强贷后管理,降低贷款违约率,促进生源地助学贷款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2007年8月,国家开始正式在5省市试点生源地信用国家助学贷款,其中风险补偿金机制曾经对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的推动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缓解了政府、银行和高校之间责任不对称的问题,作为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的现实选择,完善原有的风险补偿金机制,将会推进生源地信用国家助学贷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罗涛 《河南教育》2011,(6):14-15
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建立了风险补偿机制和高校管理贷款机制。但是"河南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其信用贷款的性质增加了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二是从法律关系来看,高校的权利和义务不对等,需要进一步调整;三是在目前的制度下难以解决贷款拖欠问题。在贷后管理工作中引入市场机制,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国家助学贷款帮助不少贫困学子实现了大学梦想、走上了工作岗位。然而,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也暴露出来诸多问题,贫困生多、地方财力不足、获贷毕业生不能按期还贷的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对此,应大力推行生源地贷款,构建完善的贷后管理系统,更好地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国家助学贷款由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模式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模式全面转型以后,还款机制中的诚信教育在对象、责任主体、内容、形式等方面都需要作出相应改变。本文结合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特点,阐述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模式下诚信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内容以及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9.
国家助学贷款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手段,高校应成为国家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的主导者,负起责任并发挥积极作用.首先,高校要积极地对国家助学贷款进行宣传,主动联系经办银行,确保贷款"贷得出";其次,高校在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过程中要做到对银行和学生双方负责,确保贷款"用得好";最后,高校要加强对国家助学贷款的贷后管理工作,确保贷款"收得回".  相似文献   

10.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风险因素有:贷款管理缺乏相应的责任主体、政策落实不到位、法律制度不健全、个人信用制度缺失等。针对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风险可采用以下应对策略,如:建立完善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在法律法规基础上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发挥生源地在贷款中的积极作用、严把贷款审批关、建立有效的贷款回收体系、高校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旨在进一步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