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自媒体”的兴起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凯  梁浩明 《东南传播》2012,(2):125-126
互联网发展迅速,各种网络应用技术层出不穷。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在"自媒体"应用普及的影响下,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大学生是"自媒体"最为活跃的用户群体,这给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媒介素养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互联网发展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需要,除课堂教学外,我们还可以使用举办主题讲座、论坛、竞赛,以大学生社团为单位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论坛、学校官方微博等方式开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重要群体,其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已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以广西四所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电子邮件对1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其网络媒介使用情况、网络媒介认知,以及网络媒介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等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从学校、社会及个人三个方面提出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内涵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峥 《今传媒》2010,18(10):144-145
网络时代让大学生享受着媒介技术变革带来的舒适,也给了他们更大的参与传播的权利,而这也意味着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重的责任。文章结合大学生在网络媒介"使用与满足"中特有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从参与者和生产者的角度加以扩展,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内涵做了进一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4.
浅论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永宜 《新闻界》2007,(3):38-39,27
网络媒体正取代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首要渠道。大学生在接触网络媒介时会受到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作为准成年人的大学生由于受到知识结构、社会阅历、情感特征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能力方面较弱,在接触网络媒体时易受到负面信息的误导,因而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特点都决定了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在其培养网络媒介素质方面的重要性,目前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任务应是着重致力于推动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环境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深圳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毗临香港,引领全国改革开放之先河,深圳大学生每天接收并再传递着海量的网络媒介信息,面对着真假掺杂、良莠不齐的"信息潮",他们能否保持清醒的认识,形成正确的判断,这些都是全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亟待破解的难题.本文立足于深圳,对深圳3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网络媒介素养问卷调查,以期较为全面地呈现深圳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6.
据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大学生群体为代表的学生群体成为网民的最大群体,其中人际交流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活动,QQ、微博、人人网、飞信等即时或非即时的通信工具则是他们人际交往的主要网络媒介。新兴的网络人际传播方式带给了大学生与传统的交往方式不同的新鲜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这些媒介的深入使用,由此而产生的高校学生的网络媒介依赖问题引发各方关注,"网瘾"青少年、"网络成瘾症"或"病态网络使用"等概念被学者相继提出,并加以佐证。本文将以QQ这种人际传播的新形式为例,对大学生的网络媒介依赖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7.
李玲 《报刊之友》2013,(7):143-144
当前青少年在接触和使用网络媒介的过程中,出现了信息迷航、网络依恋和道德失范等问题,这与网络媒介带来的信息爆炸、网络世界的“身份缺失”有着莫大的关系,也与网络媒介满足了青少年排遣孤独的心理需求,致使自制力不强的青少年面对网络的诱惑无法自控息息相关。要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网络媒介素养,需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体系,让学校、家庭、社会既各司其职又携手并进。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技术在迅捷带来海量信息使大学生遨游于网络世界的同时,也提供给大学生各种各样的垃圾信息和负面信息,大学生由于经验阅历的匮乏,对网上的信息难以甄别,会出现各种不理性行为导致网络媒介素养出现偏差,主要表现为过度依赖互联网、过度使用新媒体的娱乐功能和对网络信息甄别能力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自身认知水平存在局限性、学校及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以及新媒体价值观引导失范。因此,高校应该从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优化师资力量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等方面入手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9.
我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实施途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媒介以其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全面而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而大学生作为网络人口中的主流群体,网络媒介以其传播信息的丰富性、快捷性和时效性,极大地延展了大学生的信息空间,增强了大学生对信息的自主选择权,为大学生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0.
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及其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潇  屈小顺 《新闻世界》2010,(7):208-209
在当今信息时代,接触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最频繁的媒介行为之一。但是,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状况令人堪忧,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本文就大学生应具有的网络媒介素养以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焦钰 《新闻世界》2013,(1):160-161
随着网络视频《江南style》的走红,“使用与满足”理论又成为许多研究者的研究课题。如今,网络媒介的迅速崛起,确实使许多事情成为可能,它的主体地位也不断凸显。“使用与满足”理论在网络媒介中又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以《江南style》走红为例,对网络媒介中“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发展作一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2.
陶喜红 《新闻窗》2008,(6):110-111
当今信息社会,网络传播势不可挡,网民的数量增长迅猛,其中,大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较多,在网络中表现也非常积极,经常充当信息传播者的角色。但很多时候,一些大学生使用网络媒介不注意或不能正确把握分寸,出现言论过于偏激现象,甚至出现传播错误信息、虚假信息的现象。鉴于此,培养大学生的网络信息把关判断能力十分必要。具体来讲,在网络素质教育中。应该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三种意识:即质疑意识、把关意识和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3.
媒介接触与使用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和领域。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媒介与用户主体经验的二元结构及其互动关系中,媒介接触行为不断呈现新的特点。对于在内地高校学习的澳门大学生这一群体而言,双重社会情境势必给他们的媒介接触与使用带来影响。从使用与满足的理论视角,该群体在网络媒介的使用、选择、动机与评价四个维度上的表现与现有研究不尽相同,并在整体上呈现出差异性情境下"两栖性"的媒介接触行为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4.
新疆维吾尔语主流媒体传播效果的调查数据初步探究了新疆维吾尔族受众的网络媒介依赖情况。研究发现,受众与网络媒介已经建立起依赖关系,他们通过使用网络媒介满足需求,与此同时,他们受到网络媒介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会在认知和感情等方面受到影响。对于及时报道热点事件的网络媒介,受众会给予较高的注意力。目前网络媒介对他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民生方面。  相似文献   

15.
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具备相应的网络媒介素养,通过对国内外网络媒介素养的发展及现状的述评,分析其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6.
人们方方面面的信息需求都离不开网络媒介,网络已成为当今诸种媒介中最为方便快捷的传播渠道。本文选取"媒介环境学"的文化批评意识这一研究角度作为研究网络媒介的切入点,对网络媒介的传播模式进行探讨,以媒介环境学派的批判理念为基础对网络媒介环境的社会影响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慕课相关文献进行了主题和刊载期刊等方面的研究,发现学者的研究角度大多定格在高校教育上,很少有提及受众使用与满足需求的文献。研究发现学者对慕课的研究显得愈发全面,愈发激烈时,却愈能体现他们并没有从受众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网络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他们带来的效用[1]。另外,本该成为使用慕课主力军的大学生们因慕课传播力度不够,学者未考虑使用与满足理论等原因,极少有真正了解并使用过。鉴于此,本文以使用者为基础,结合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大学生对慕课的认知与使用情况。旨在从大学生受众角度来了解慕课,探究目前这个阶段,大学生对慕课的认知以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8.
论博客在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多维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博客实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不仅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而且可以鼓励他们广泛地参与网络媒介产品制作,增加他们的切身体验;通过以团队的形式开展专题研究与互动交流,还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网络媒介素养指网民正确判断媒介信息的价值、意义和作用并有效使用和传播信息的素养。微媒体市场的发展日趋成熟,社会各阶层都受到微媒介平台传播的影响,微时代背景下网络媒介素养已成为国民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孤独感、社会认同与SNS使用之研究——以人人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本研究以"使用与满足"为理论背景,重点考察SNS的使用与使用者的孤独感(loneliness)、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之间的联系.这是基于社会心理学与传播学关联背景下的研究,试图揭示出人们使用"社会媒体"(social media)的动因与满足.以及对于某些特征人群,SNS作为一种网络媒介基于人际交往可能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