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4月3日,<南都周刊>副总编辑长平发表了一篇文章<西藏:真相与民族主义情绪>.文章的开头写道:拉萨事件发生以后,小道消息迅速传开,但是国内媒体照例噤声.  相似文献   

2.
冯越 《今传媒》2007,(3):15-15
如果有人和你说,中国清朝末期的妓女赛金花,曾当过美国作家协会主席,你能相信吗?可是,去年11月14日,湖南出版的<潇湘晨报>,在一篇<铁凝该怎样领导中国作协?>的文章里就是这样说的,在作者长平的名字后面还写明了其身份是"<南都周刊>副总编辑".其实,与中国有关、姓名中有个"赛"字、又当过美国作家协会主席的人,名叫赛珍珠.  相似文献   

3.
温州都市报推出时尚休闲定位的<第六天>周刊三年多以来,具体版面和栏目的设置经历了很多次的调整,而"百业丽人"栏目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一直保留的栏目.163期<第六天>周刊的封面,除了主题策划外,基本上固定以"百业丽人"周刊为封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同时颇受读者肯定的栏目风格.  相似文献   

4.
叶凯 《编辑学刊》2006,(3):26-27
21世纪,对于商业财经类杂志而言,目前的市场状况还停留在群"熊"割据的春秋战国时代. 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商业财经类杂志有近800种,在上海发行的就有300多种,处于一线位置的主要是<理财周刊>、<证券市场周刊>、<环球企业家>、<商务周刊>、<商业周刊>、<财富>、<环球财经>等20来种.虽然杂志种类很多,但是却没有一个能够成为公认的老大,或者说,没有形成品牌杂志,而且目标受众基本上还是以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来看待它们.从业绩与品牌资产方面来讲,这些杂志都没有得到读者的品牌认可.即使是国外的著名杂志--比如<福布斯>、<哈佛商业评论>等,在落地中国之后,同样面临着水土不服、消费者不买账的尴尬情况.所以纵观整个市场,中国的白领中坚力量还是缺乏一本必读的商业财经杂志.  相似文献   

5.
邹韬奋的《生活》周刊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趣味有价值的周刊"是原来印在邹韬奋所主办的<生活>周刊的刊头上的文字,这也是韬奋办刊的个性所在.1926年10月,原<生活>周刊主编王志莘转入银行界任事,31岁的韬奋以职教社编辑股主任的身份,接任<生活>周刊主编的职位.此后一直到1933年7月流亡出国考察,这7年间他一直全心全意地致力于<生活>周刊的言论及其发行、编务工作.这是韬奋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的七年.通过办刊实践,他便深刻地了解了市民阶层的理想、抱负和喜怒哀乐,进而也更全面地了解了中国社会和人民大众.  相似文献   

6.
2008年4月3日,<南都周刊>副总编长平在<金融时报>中文网上发表<西藏:真相与民族主义憎绪>一文,文章称"拉萨事件发生以后,小道消息讯速传开,但是国内媒体照例噤声,很多人通过境外媒体来获取更多消息……希望除了官方的定性之外,能不能允许媒体自由讨论以进一步揭示真相?"不料,此文在网卜立即引起轩然大波.中华网网友从第二天即开始连续发贴: <警报!南方都市报正在蜕变成反华媒体反华势力的国内代表人>、<南方都市报的反动是有历史根源的>、<奥运前夕南方都市报鼓噪罢工意欲如何?>等,猛烈批驳长平先生及其观点.  相似文献   

7.
今年年初,胡舒立团队接手<新世纪周刊>,路透社随即发出题为"胡舒立再次创业,<新世纪周刊>成为中国媒体的风向标"的报道.华尔街日报网站如此评论:"胡舒立将<新世纪周刊>塑造为另一本<财经>很可能是个挑战."有乐观的分析者则预言,<新世纪周刊>"不仅将成为重要的社会公器,更将成为一台‘质地优良的印钞机'."  相似文献   

8.
高杰 《声屏世界》2009,(9):38-39
2009年3月,由<新周刊>推出的"2008中国电视节目榜"上,央视的<众志成城>"主持群"毫无争议地获得了"2008年度节目主持人"称号.  相似文献   

9.
"二十一世纪国际新闻的变迁:数字技术的影响力"国际新闻学会议于2009年4月14~16日在香港举行.本次会议由香港外国记者协会和香港浸会大学联合主办.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时代周刊>,英国<金融时报>、<亚洲商报>、<亚洲周刊>、<亚洲前哨>以及"路透社"等新闻机构均派出代表参会,他们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学研究者共同探讨了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数字媒体技术的文化动力与国际新闻学发展与变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北京青年报>在2000年7月2日推出人才教育类专刊--"人才时代",其他京城的综合性媒体也相继拥有了这类专刊,如<北京晚报>的"人才周刊",<北京晨报>的"教育资讯",<北京娱乐信报>的"职场周刊",<新京报>的"学习公社",<精品购物指南>的"快乐职场",<京华时报>也在最近推出了人才类专版.这类专刊多以周刊面目出现,不具有日报拼抢新闻上的优势,所以在策划性报道上做好文章成为办好这类专刊的共识.  相似文献   

11.
2003年12月14日,<新周刊>再次拿出版业开涮,因为在当天揭晓的"2003中国年度新锐榜"中,被评为"年度新锐图书"的竟然是一本杂志--<万象>.<新周刊>如是评点<万象>:  相似文献   

12.
商务印书馆编辑、印刷、发行的<出版周刊>,创刊于1924年1月.1932年1月28日,由于日本侵略军炸毁了商务印书馆在上海闸北的厂房,<出版周刊>被迫中断出版;1932年12月复刊.1937年"七七"事变后,商务印书馆10月迁长沙,将<出版周刊>改名为<出版月刊>,另计期数出版.1941年8月此杂志停刊.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从央视到地方电视台相继开播的新闻节目,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播报形式,代之以体现主播个性风格的"说"新闻的演播方式,像央视的<世界周刊>、河南卫视的<都市报道>等节目,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使我们感觉到了传统的传播观念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新的传播方式正初露端倪.  相似文献   

14.
我很喜欢看<河北日报>的"经济生活周刊",尤其喜爱该周刊的<圆桌>专栏.这个专栏发表的文章,我几乎每篇都认真阅读.今年从6月17日开始至7月15日结束,这个专栏连续发表了万城写的<看浙江人如何"抱团"打天下>(以下简称<"抱团"打天下>)5篇系列短文.  相似文献   

15.
<世界周刊>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唯一一档周播的国际新闻杂志型深度报道栏目,时长约为45分钟."全媒地带,信息就是选择"是<世界周刊>栏目的标识语.<世界周刊>将信息整合,打破不同媒体间隔,开辟了独具特色的全媒体地带.  相似文献   

16.
<新民周刊>出生在上海,又与海派文化的经典代表<新民晚报>血脉相连.该如何独树一帜,卓尔不群,凸显一份上海出版的新闻性周刊的品质?这是自创刊以来,办刊人始终苦苦思索、孜孜以求的.本文试就<新民周刊>(以下简称"周刊")的海派气质与诉求智慧等方面作一点探索.  相似文献   

17.
<商业周刊>作为一份全球发行的商业类期刊,始终对世界经济的风云变幻做出及时报道,对重大事件进行深入剖析,与<财富>、<福布斯>并称为美国财经杂志的"三剑客".作为第一本进军中国市场的外国财经期刊,<商业周刊>以其独特的经营理念傲视群雄.本文将<商业周刊/中文版>与我国本土的<财经>作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并通过详细阐述<商业周刊>在我国的成功经营之道,以对我国财经杂志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一些电视媒体"疯"了? 1998年,<新周刊>杂志策划了一个很著名的专栏选题--"弱智的中国电视",还列出了中国电视的"八大病",并发出了"砸烂电视"的呼喊.笔者当时也是电视人,认为此刊此举纯属危言耸听,哗众取宠.  相似文献   

19.
当全国都市类日报拼杀声震天动地时,一批新闻周刊异军突起 ,<南风窗>、<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茁壮成长起来.有资料显示,这些新闻周刊已全面扭亏为盈,发展形势一片大好.  相似文献   

20.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新闻类周刊开始在中国媒体市场上崭露头角,除了历史较久的<瞭望>,新生了<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深圳周刊>、<新民周刊>、<中国新闻周刊>、香港的<凤凰周刊>等一批有影响的新闻周刊,在以关注情感化、实用化的文化生活类为主导的期刊市场开辟了一条新路.今天我们不能说中国已经进入新闻周刊的时代,因为还没有一份周刊能够同美国的<时代>、<新闻周刊>,德国的<明镜>周刊等相提并论.但是新闻周刊的发展已开始形成自己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