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忧患意识产生于殷周时期,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的主体意识开始走向自觉。直面苦难的责任感和“天人一体”的悲情,转变成“穷变通久”的誓愿,是忧患意识嬗变为道德理想的关键。中国人的忧患意识引发的是一个道德秩序。即在“天命”、“天道”的层层下贯中,“敬德”、“明德”使人最后在自己的真正主体中实现自我肯定。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学观念虽滥觞于“观乎天文”,文学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为巫觋们的“通天”事务服务的,但周灭殷之后,在总结殷所以亡和周所以兴的历史经验中,周人用“行为史观”代替了殷人的“神权史观”,认识到“天不可信”、“天命靡常”,只有“敬德”、“保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从而为社会文化的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而周公“制礼作乐”,将“以史为鉴”和“以民为鉴”作为进行制度文化建设的主要视点,“纳上下于道德”,则实现了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的视角转换,这种视角转换体现在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在传为周公等人所作的周初诰令(《尚书》八诰)和《诗经》的部分《周颂》以及大、小《雅》中得到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3.
先秦“敬”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解题“敬德”一语在《周书》中习见。如《召诰》:“王其疾敬德。”“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无逸》:“则皇自敬德”等等。前辈学者对“敬德”也曾多所论及,但其重点,则往往多放在“德”上,研究周人提出的“德”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殷人不讲“德”而周人非常重视“德”,这一点是殷周在意识形态上的重大区别。本文所论敬德,重点则放在“敬”字上,研究“敬”作为一个道德概念究竟有怎样的内涵?周人这种“敬”的观念,究  相似文献   

4.
“法治化”不是“法律化”的同义词 ,“以德治国”也不是“人治”的复辟。在经历了无数次“人治”灾难之后 ,中国开始了法治化的进程 ;在依法治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时 ,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是“风向”又变了吗 ?非也。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提出“以德治国” ,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 ,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治人事天莫若啬”是老子《道德经》的重要命题.老子认为,只有以“啬”这一理念去修身治人和敬畏自然,才能符合“长生久视之道”,从而达到天人和谐的人生境界.根据“治人事天莫若啬”的生态环保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应大力提倡与宣传“崇尚简单生活”的理念.“崇尚简单生活”是人的一种美德,是一种新的环保理念,也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绿色生活,更是人的一种幸福快乐的最高人生境界.在现代社会中,老子的“治人事天莫若啬”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诚信是“敬德修业之本”,是“立人之道”,是立身处世的基础。在当今社会中,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准则,是人们的“身份证”和“明信片”。据最近媒体报道,继ISO9000、ISO14000之后,又出现了SA8000,即“社会道德标准”,是全球首个道德规范的  相似文献   

7.
以德为贵,重视道德,崇尚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古人讲“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也是把“德”放在首位。其具体表现为:民惟邦本,敬德为民;进德修业,重视文化;崇尚操守,讲究气节;仁者爱人,恭谦礼让。  相似文献   

8.
答案与简析: 该短文的大意是:我的好朋友Diana是一个富有而傲慢的人,别人都不愿意做她的朋友。当她看到“我”和Vivien要好时,她开始疏远“我”。一天,当Vivien递给Diana一个三明治时,她拒绝并离开了,这让“我”很生气。后来Diana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最后“我们”三人成了好朋友。  相似文献   

9.
以德为贵,重视道德,崇尚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古人讲“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也是把“德”放在首位。其具体表现为:民惟邦本,敬德为民;进德修业,重视文化;崇尚操守,讲究气节;仁者爱人,恭谦礼让。  相似文献   

10.
道家开山老子是一个“天人合一”论的倡导者 ,他的思想中兼有“事天”和“治人”两个方面 ;“天”是他的参照系 ,“人”是他的落脚点。抬高天道的价值和强调人间的心术在老子的思想构架中获得了完满的搭配  相似文献   

11.
从西周社会“敬德”、“保民”、“慎罚”的核心政治理念,到春秋时期民本和礼治两大政治思潮,再到原始儒家以仁礼涵摄架构起道德人文主义与政治礼治主义的伦理政治理论,中国上古社会政治文化演绎着由神权政治到伦理政治的思想历程。  相似文献   

12.
从西周社会“敬德”、“保民”、“慎罚”的核心政治理念,到春秋时期民本和礼治两大政治思潮,再到原始儒家以仁礼涵摄架构起道德人文主义与政治礼治主义的伦理政治理论,中国上古社会政治文化演绎着由神权政治到伦理政治的思想历程。  相似文献   

13.
根据《尉迟敬德墓志铭》记载,敬德之名未必为"恭"。其祖先为西部鲜卑尉迟部落,后随北魏孝文帝迁居洛阳,遂以洛阳为籍贯,但在六镇起义动荡之际流寓于朔州,又以朔州为新籍。敬德祖上历任北魏、北齐、北周、隋等朝要职,但至其父伽时家道中衰。敬德少年时期已经知兵,参与镇压过隋末农民起义。敬德妻苏氏出自关西士族,曾仕北齐。两家变迁可以折射出北朝政局的演变。敬德晚年远离政治,笃信道教。  相似文献   

14.
德是图腾崇拜的产物,周人在改革殷商宗教的过程中提出了敬德思想,是时,德始由对上帝或先王的敬顺添加上道德的内容,从而开创了以德配天的政治伦理新局面。汉代德治是在宗教神学的背景下实现的,其文化取向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汉武帝即位后,德治理论开始向儒学偏移。司马迁的德治思想主要承袭儒家,其德讲天德、先王之德、君主之德,其表达带有明显的宗教神学痕迹,但他又把德治落实在人的方面  相似文献   

15.
论先秦德治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政的实质就是限政。事实上,把先秦“德治”归入“人治”的范畴是一大历史冤案。通过对先秦德治理念的考察,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德治旨在限政,在先秦社会表现为限“王”;二,“君权神授”、“以德配天”、“德在民中”实现了民制约王的可能。在现代社会中,“以德治国”不仅不能少,而且还是民主宪政国家建设的必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周礼与夏、殷之礼乃至原始社会事神之礼一脉相承,不断损益而成,与周人“保民”、“敬德”同出一辙,都是在虚于“敬天”、实于“保民”、“事鬼神敬而远之”的情况下受到格外重视的,但礼只适用于贵族,法则要用于庶人。礼还与乐配合为用,如防,禁于将然之前,为“刑不上大夫”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7.
征兆观实质上是先人对自然现象、性质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所作的思考,我国先秦两汉国人的征兆观体现了华夏民族对天人关系的独特看法。它的社会意义表现在:一、无论何种征兆观,我国先人都是以“人”为中心去体认“天”,这种以“人问世”为基点的思维方式导致汉民族从主体上言始终没有发展成“神教”的国度;二、“天人感应”的征兆观为维护连绵一二千载的中央集权政治起了不可低估的重大作用,其思维方式导致中国社会长期靠“人治”而无法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法治”。  相似文献   

18.
目前学术界认为:中国古代在春秋以前没有公布法律条文,统治者可以随意断案,对“大夫”又是以“礼”而不用刑。是“礼治”即“人治”。春秋时,“礼治思想衰落,法治思想萌芽”,统治者逐渐公布了法律条文,开始按法规断案。战国时,法家“提出了‘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法治’主张”。从此,中国古代由“礼治”即“人治”进入“法治”。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一断于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有优秀的人文传统,其核心是关注人。中国人文一词最早的出现不是针对宗教,而是对应天文。中国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内在的人文主义,即面对人类社会和个体自身的。中国文化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重人”、“敬德”的观念。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把“知命”看得十分重要。中国人文传统十分注重人的主体意识和精神追求,并且将其与崇尚群体利益和谐地统一起来,十分重视人的情感体验,注重浸染、陶冶和激励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敬德书院是海淀区政府主办的以服务海淀中小学教育为主的传统文化研修基地,这个定位决定了敬德书院既要继承古代书院的传统,又要服务当下现实需求.所以,书院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打造优质资源来服务海淀传统文化教育. (◥)古典静雅的自然环境 传统书院多位于环境清幽的山林中,为求学者提供静修儒学道义之处.敬德书院的自然环境也充分彰显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