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周文昭 《收藏》2012,(12):68-73
清宣统二年(1910年)4月,度支部呈上《厘定币制酌拟则例》及《筹拟旧币处理办法》等奏折,随后清政府颁定《币制则例》。造币总厂开始制造“大清银币”壹圆、伍角、贰角伍分、壹角(图1~4),但因库银缺乏,铸额有限,除伍角外,其他三种并未流通使用。  相似文献   

2.
边力 《收藏》2013,(7):72-74
19世纪末,英帝国势力不断侵入中国西藏地区,英属殖民地的货币印度卢比也随之流通到西藏并逐渐渗入川、滇等省,这种局面令清朝地方当局极度不安。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11月29日,四川总督锡良上奏朝廷,提出铸造仿照印度卢比的汉文银元,用以抵制印度卢比并充发藏饷。清廷对其建议很是重视,12月24日财政处、户部奉谕议奏。主管财政处大臣奕励等  相似文献   

3.
边力 《收藏》2013,(13):72-74
19世纪末,英帝国势力不断侵入中国西藏地区,英属殖民地的货币印度卢比也随之流通到西藏并逐渐渗入川、滇等省,这种局面令清朝地方当局极度不安。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11月29日,四川总督锡良上奏朝廷,提出铸造仿照印度卢比的汉文银元,用以抵制印度卢比并充发藏饷。清廷对其建议很是重视,12月24日财政处、户部奉谕议奏。主管财政处大臣奕励等  相似文献   

4.
寇尚民 《收藏》2012,(17):94-97
安徽安庆造币厂建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最初定名安徽银元局。光绪三十二年易名度支部安庆造币分厂,次年改为安徽制造局。民国2年(1913年)利用制造局老厂房和机器重建安庆造币厂,直至民国15年关闭。笔者现依据文献资料,对安庆造币厂所铸银币和相关史实作一探究。铸币历程在安徽省未铸造银元之前,市面流通的货币,除清朝各帝铸造的制钱外,还有银元宝、银锭、银锞子、散碎银、外洋和其他省铸造的银元。光绪二十三年三月,安徽巡抚邓华熙向清政府具奏:"请仿广东、湖北筹铸大小银元,以济钱荒,而挽外溢之利。"获准后,成立安徽银元局,委派营务处潘作  相似文献   

5.
陈传银 《收藏界》2013,(2):55-57
宣统三年(1911年)大清银币,是清末币制改革的产物,版别多式,设计新颖,制作精良,历为钱币爱好者的珍藏品。笔者有幸获藏几枚宣统三年大清银币不同版式,其中长须龙、短须龙、大尾龙比较稀少。现随文介绍于后,以供同好鉴赏。宣统三年大清银币长须龙(图1),直径39毫米,厚2.1毫米,重26.7克,直齿边。该币正面珠圈内为汉文"大清银币"四字,珠圈外上下为满、汉文"宣统三年"字样,左右两侧分列长枝菊花纹饰。背面  相似文献   

6.
T辰曦 《收藏》2010,(10):115-115
新中国成立初期,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还习惯于使用银元等贵金属货币进行日常交易,对纸币的接受度低,导致人民币流通不畅。为稳定边远及少数民族地区的金融形势,繁荣地方经济,  相似文献   

7.
刘盛全 《收藏界》2012,(6):73-73
据资料显示,清朝从光绪十年(1884年)到宣统三年(1911年)这些年间,对于银币的本位采用"两"或是"元"制,一直都没有统一过。同样银元的图案和成色,也是各色斑斓,各省各自为政,也没有达成一致。到宣统三年,清政府颁布币制条例,才使中央掌握了统一的银币制造发行权。  相似文献   

8.
朱仁和 《收藏》2011,(1):96-98
袁像银币,俗称“袁大头”,始铸于民国3年(1914年)天津造币厂。民国初年,国民政府财政部为了治理整顿银元流通混乱,种类繁多,成色不一,难于统一管理等状况,于民国3年颁布了《中华民国国币条例》,规定袁像银币一元为本位币,重七钱二分,成色是银九铜十,后改为89%.  相似文献   

9.
林南中 《收藏》2010,(9):139-141
1794年美国正式铸行币值1元的主币“自由女神像银元”,1873年美国铸造了著名的贸易银币“拿花银元”,这是一种专门用于远东贸易的货币。此后美国于1887年铸造“摩根银币”,1921年“摩根银币”由“和平银币”所替代。这些早期美国银币都曾随着贸易往来而流人中国沿海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10.
陈锦山 《收藏》2014,(10):80-82
2001年12月,福建泉州北门街工地出土了一批窖藏中外银元,经过整理发现,这批银元的铸期为1881~1934年间。其中有民国时期孙像开国纪念币31枚,孙像23年帆船币2枚,袁像银币103枚;墨西哥鹰洋6枚;英国贸易银币55枚,英国爱德华七世头像银币1枚;法属贸易银币8枚;日本明治银元76枚,  相似文献   

11.
陈锦山 《收藏》2014,(19):80-82
2001年12月,福建泉州北门街工地出土了一批窖藏中外银元,经过整理发现,这批银元的铸期为1881~1934年间。其中有民国时期孙像开国纪念币31枚,孙像23年帆船币2枚,袁像银币103枚;墨西哥鹰洋6枚;英国贸易银币55枚,英国爱德华七世头像银币1枚;法属贸易银币8枚;日本明治银元76枚,日本大正银  相似文献   

12.
李训刚 《收藏》2012,(12):75-75
对于机制铜元的收藏爱好者来说,“大清铜币宣统三年十文”铜元可谓市场上的热门品种,尤其是品相上好或原光币更是受到铜元爱好者的追捧。但其中不乏赝品。现就大清宣统三年(1911年)铜币的真假辨别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吴伟忠 《收藏》2007,(12):140-140
沉寂了10年之久的近现代机制币市场终于又活跃起来,流通纪念币和金银纪念币等板块轮番不张,但最出乎意料的却是以“袁大头”(见图)为代表的近代银币价格涨势最为惊人,绝大部分品种升幅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都超过了百分之百甚至更高。近代银币的价格长期以来一直都很平稳,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普通版“袁大头”“孙小头”、川洋、船洋等低档银元价格就一直在50-60元左右徘徊,这么多年的盘整走势造就了近代银币的底部基础非常扎实。  相似文献   

14.
袁水清 《收藏》2008,(7):110-111
最早流入中国的外国机制银币——西班牙银元 自明代中叶起,随着东西方海上新肮路的开辟,以及通商贸易渐趋发达,外国银元外始流入中国。1570年西班牙侵入吕宋(菲律宾),于次年古领马尼拉并辟为商埠,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开始以其银元换取中国丝绸等物,这种银元大多是在1521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的墨西哥铸造的,成为最早流入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外国银元。清代以降,顺治至乾隆年间(1644~1795年),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币,主要是西班牙在墨西哥生产的机制银元。  相似文献   

15.
袁水清 《收藏》2008,(5):120-122
种类最多的银元——清吉林省造光绪元宝清朝的机器局本系兵工厂,但初铸银元时系由机器局承办,后才更名为银元局。吉林省机器局自光绪十年(1884年)铸造厂平后,十几年间没有铸造其他银币,直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才开始铸光绪元宝无纪年银币,俗称龙洋,计有库平七钱二分、  相似文献   

16.
傅绍庆 《收藏界》2010,(12):86-87
在古钱币版别的常用术语中,"叠文"又称之为"摇头"。作为古钱币版别的一种,偶见披露于媒体及泉谱的有汉代"五铢"、北宋"崇宁"大钱等,而又以"崇宁通宝"最为泉友熟知。1999年版《北宋钱币》、2002年版《崇宁通宝分类图谱》、2006年版华光普先生的《中国古钱大集》乙卷等专业泉谱上都刊载了"崇宁通宝”叠文折十钱。  相似文献   

17.
闫学民 《收藏》2011,(4):108-109
"站人"银元是英国贸易银元的俗称,因银元正面中央铸有一站立持戟和盾的武士,当年流入中国时百姓不认英文,以图像辨别银元便落下了如此称谓(见图)。在近代流人中国的外国银币中,"站人"银元一个比较常见的类型,银币标准重量26.95克.  相似文献   

18.
十六年前,祖父把解放前他在铁路工厂上班积攒的二十块大洋悉数赏给了我这个长孙。其中有一枚为吉林省造"辛且"光绪元宝,余者均为孙像和袁像银元。  相似文献   

19.
耿毅 《收藏》2016,(5):88-89
正宣统元年(1909年),西藏地方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后,陆续从国外购进造币机器,在拉萨建立了扎什造币厂,自此告别了长期单纯依靠传统手工制币的历史,逐渐步入了机械制币阶段。由于制币工艺的提升,钱币的大小、重量、厚度趋于统一。同时,由于模具、坯饼、压力等主要制币要素的革新,也为西藏地区运用机械制造大型一两银币创造了客观条件。于是,首次尝试性地设计制  相似文献   

20.
张建功 《收藏》2008,(2):114-117
清末民初新疆省官铸银币以两、钱作面值,与内地银元币制不一致,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地区和民族色彩。以迪化(今乌鲁木齐)、喀什铸造的饷银银币,显示了边防省份的特色。因其品种版别繁杂,铸量偏少,更显珍贵,深受钱币界的青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