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静 《新闻世界》2009,(10):34-34
一、要“平视”采访对象 记者在现场采访,无论被采访对象是谁,什么身份,记者的行为视角不宜“仰俯”,也不宜“俯视”,而应该是“平视”。切忌神态居高临下,提问咄咄逼人;或者反过来畏首畏尾,缩手缩脚。要注意以平常心对待各种采访对象,恰当地提问和倾听。  相似文献   

2.
在广播电视节目采访中,经常会出现记者不注重提问、不善于提问、不会提问的情况。随之带给媒体的遗憾是:电视画面亮点缺,广播节目精彩少。不要说奉献给受众满意的作品,有时连最初的采访也难进展下去。2004年夏秋之际,山西省一女青年寻短见跳了汾河,被一武警战士救起,当地一家媒体的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访已经精疲力竭的武警战士:“这位好心的武警,你当时是怎么想的?”武警战士憋了一阵子后开口了:“我当时什么也没想。”——面对此情此景问话的记者首先脸红了:这么好的题材,这么有新闻价值的现场采访,当事人怎么就  相似文献   

3.
正《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闻采访也不例外。新闻工作者要想取得新闻采访的成功,在双脚迈进新闻发生的现场之前,先要做好准备工作。新闻界一位老前辈曾这样说:"采访前准备得充分,等于完成采访工作的一半。"因为采访前有了准备,不仅在正式投入采访时做到心中有数,提问主动,而且还可节省现场采访的时间,减少现场采访不必要提问的几率。如果采访前不做准备,或是准备不充分,有时不仅会给采访工作带来被动,甚至可能造成采访的失败。记者在采访前,需要考虑:事先  相似文献   

4.
储符琳 《声屏世界》2006,(10):25-26
记者采访的基本方法有访问、观察、体验、研究资料等等,其中,访问之所以被放在第一位,是因为访问是采集所有新闻素材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环。而在访问的环节中,新闻记者最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提问。甚至有资深的新闻人认为,一位记者的功力如何,往往就是从他提问的水平中反映出来。对于电视记者来说,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往往也来自于记者现场采访时敢于“提问”和善于“提问”。1.现场采访的提问关键是要抓住观众的焦点,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提问要“一针见血”。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靠平时的积累,因此,新闻记者平时要多…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电视采访用语 俗话说:“凡事对症下药。”在电视现场采访中,记者要根据具体的采访内容和采访对象来确定采访提问的用语。 对于一个成功的电视记者来讲,他在采访用语上起码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使用口头语言,避免使用文言或生僻的专业术语 老舍先生曾说过:“世界上最好的文字是最亲切的文字,所谓亲切,就是要用普通的话。大家这么说,我也这么说。不要用一大车大家不了解的话。” 电视是一种时效性很强的传播媒体。记者在提问时,如果多用朴实自然、生动活泼的口语,那么,对采访对象来说,就可以准确理解记者的问话,以…  相似文献   

6.
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在为中国人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讲课时说:现场采访的方式分成四种类型:①重大突发事件的“遭遇战”式采访。这种采访对于新闻记者来讲最富有挑战性,是现场采访的最高层次。②重大非突发性事件的“现场目击”式采访。这种采访虽然不是突发性的、但也要求记者在访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容易较好把握住重大题材的报道。③“暗访式”现场测验采访。记者为了查实、验证一种看法,精心选择、策划并以“当事人”的身分去直接介入事件,进入现场采访,虽然带有一定的主观策划色彩,但由于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选择性和参与性,…  相似文献   

7.
张宪 《新闻三昧》2006,(7):31-32
采访是记者搜集新闻素材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也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即使在现代科技为采访提供了先进条件的今天,面对面采访仍是新闻工作者必须身体力行、娴熟掌握的基本功。作为工人日报的一名记者,笔者十几年来采访了200位来自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人物,感到如果记者能在访前准备、提问技巧、非语言采访等方面多加留心,即全方位地、立体地、多角度地看待采访对象,就会使采访事半功倍。一、访前准备古人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怠”。毛泽东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指的都是在战争前要做好准备。对记者采访而言,有准备与没准备的采访效果大不一…  相似文献   

8.
欧世金 《军事记者》2003,(12):56-57
四、驻站记者的采访采访是记者的首要职责,而且是重要的职责。驻站记者亦然,但驻站记者的采访与在报社大本营的记者(编辑)的采访有许多不同。最大的不同点是驻报社大本营的记者一般采访都是“指令性”的,他们注重抓好采访前的准备、采访中的提问与观察、采访后的笔记整理等环节就行了,这是许多新闻教科书上讲过的内容。驻站记者的采访,“指令性”内容较少,大都靠自己“找饭吃”,因此,他们遇到的难处是“采访什么”。也就是说,驻站记者的采访,首先要找准采访的题目或线索。从操作层面来看,主要有这样几个途径:向编辑部“要”。驻站记者写稿有…  相似文献   

9.
电视采访与其他采访形式最大的区别就是镜前采访。电视记者作现场报道、现场采访或者人物访谈类节目等,都要进行镜前采访。镜前采访要求记者具备多方面的能力,譬如:要善于营造情感氛围,要善于观察、熟练掌握提问技巧等等。这些内容已有不少文章专门加以探讨,在此不再加以赘述。这里主要谈谈电视记者镜前采访的形象问题。屏幕形象是电视记者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综合体现,是“形”“神”的有机统一。这里必须强调地是,电视记者在  相似文献   

10.
提问是新闻采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闻采访中扮演着中心角色。提问,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它是对记者思想水平、业务水平、政治立场、社会活动能力的综合锻炼和检验。 学会提问,先要敢于问,然后要善于问。有的记者在采访中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您遇到了哪些困难?”“您的感受是什么?”“您的愿望。是什么?”“您的打算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就像简单的公式,缺乏个性。泛泛地提问往往得到的是泛泛的回答。那么,怎样避免泛泛提问呢?  相似文献   

11.
观察什么?     
记者到现场采访,究竟应当观察什么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明确一点,观察要有目的性。这个目的性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报道思想,二是指稿件主题。有时采访,尽管对准备写的一篇稿件主题不那么明确,或者是暂时虽无题,但总得有个报道思想,才能明确观察什么。倘若采访时连个报道思想都没有,那种无目的的观察很难取得什么收获。因此,有的年轻记者,虽有满腔的工作热情,到了现场采访,东也看,西也瞧,却观察不到有用的材料,问题在于缺乏一个报道思想作指导.训练有素的记者,到了现场采访,往往是不慌不忙,一眼就抓住富有新闻价值的东西,关键在于他“心中有数”,报道思想明确,站得高,看得准。那么,在报道思想指导下,究竟应当观察什么呢?  相似文献   

12.
其分在现场直播的采访中有时会遇到一些记者提出的问题令人大跌眼镜,究其一个重要原因是记者没有对问题有充分的准备、精心的思考和对新闻价值准确的判断。提问题是一门学问。但仅仅会提问还不够,记者的倾听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采访的成败,记者是否能够抓住最关键的信息。也就是说,好采访技巧=提问+倾听。一、采访前的准备采访前,记者要对问题有充分的准备。有了好的提问,才会引来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提问为两个层次:第一,态度;第二,问题本身。对于记者来说,采访态度不可带个人判断、偏见和猜测。如果记者先入为主,那么记者就很难理清事实,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只听到自己想听到的,而最后的报道也就会有失偏颇。此外,采访对象通常对记者的态度很敏感,记  相似文献   

13.
1998年11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我有幸聆听了身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的南振中先生给研究生上的一堂有关现场采访的新闻理论课。 南振中先生将现场采访的方式分成四种类型:①重大突发事件的“遭遇战”式采访。这种采访对于新闻记者来讲最富有挑战性,是现场采访的最高层次。②重大非突发性事件的“现场目击”式采访。这种采访虽然不是突发性的,但也要求记者在访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容易较好把握住重大题材的报道。③“暗访式”现场测验采访。记者为了查实、验证一种看法,精心选择、策划并以“当事人”的身分去直接介入事件,进入现场采访,虽然带有一定的主观策划色彩,但由于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选择性和参与性,可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所以目前也被大量采用。④带有弥补性质的“过去时”采访。虽然记者不可能事事、时时到达新  相似文献   

14.
电视纪录片是我国近年来兴起的颇受群众喜爱的电视表现形式之一,它有多种拍摄制作手法,其中适当运用主持人现场采访是有效手段之一。主持人的现场采访实际上在实拍前已介入:参与编导构思、理解编导意图、搜集分析有关资料,“纸上谈兵”的设计现场采访提问。这一切都要做得实虚结合、稳妥得当。实是理解编导意图,搜集分析有关资料一定要扎实,不能大概、差不多,要心领神会,烂熟于心。虚是设计现场采访提问不能死,可设计采访哪些方面,或者某个段落,则不能硬排顺序按先后。可以设计大体提问,但不能死记硬背,一成不变。设计现场采访…  相似文献   

15.
作为记者和通讯员要取得新闻采访的成功,在双脚迈进新闻发生的现场之前,还需走好重要的一步棋,这就是准备工作。谈起采访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新闻界一位老前辈这样说:“采访前准备得充分,等于完成采访工作的一半。”此话确是经验之谈。采访前有了准备,不仅使正式投入采访时做到心中有数,提问主动,而  相似文献   

16.
在采访中,记者提问是采访的基本功,很多记者在采访之前对所提的问题反复斟酌、推敲,颇费心机,但采访效果并不理想。其实,记者采访不应仅仅局限于向采访对象提出问题,要更好地达到采访目的,也可以找到“曲径通幽”的辅助手段,那就是采访中记者的反馈效应。这里,“反馈”也可以理解为交流。时下,有些记者采访多用“审问式”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采访对象的思维和情感的表达。(当然,在一种特定的调查现场采访,这种方式是需要的)。究其原因,主要是记者没有主动与采访对象交流所致。为了达到更好的采访效果,记者不仅要学会…  相似文献   

17.
"提问"在采访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 《现代传播》2001,(6):129-131
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水平有时往往取决于“采访”,“采访”的水平往往取决于“提问”,因此,一个好记者的高明之处不在于自己讲得如何,而在于如何让别人“说”得精彩,因此“提问”便是采访最先决、最重要的前提。要想让别人“说”得好,记者就得“问”得好。怎样做好“提问”,“采访”和“提问”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提问”又涉及那些具体的概念与内容,便成为研究新闻深度报道节目不能不涉猎的问题。 一、“角色”与“提问” 如果说“提问”是一种艺术,那么这种艺术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便是“角色”与“提问”的关系。一个“记者”在采…  相似文献   

18.
靳羽西同记者们在一起交谈去年7月27日至31日,著名美国《看东方》电视节目主持人靳羽西一行5人到黑河采访。我作为跟随采访的记者之一,有机会看到了她在采访过程中的一些情况,收益不浅。采访前的准备7月27目中午靳羽西一行从北安下火车,饭没吃,水没喝,接着就换乘汽车,直奔二龙山农场。稍休息一会,听了不到10分钟的情况介绍,就投入现场采访。她一针见血地问农场负责同志“你们赚钱吗?”“我们不盈利”,农场负责人回答。“这样政府就不喜欢你们喽!”“我们实行任期制,不称职就下去”。“OK”。次日,在五大连池没有听情况介绍,早晨5点80分,就投入了现场采访拍摄。并当着几百人的面,在翻花泉向疗养员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看得出来,靳羽西来访前是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的。她已经同被采访的单位很熟悉了。我问靳,您在这次采访前,都做了  相似文献   

19.
新闻报道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打交道离不开提问。一个好的记者,首先应该是一个高明的提问者。高明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政治水平、社会阅历经验、学识、机智、口才等融会在提问中,让采访对象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这样,记者才能顺利采访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当一个高明的提问者,要讲究提问的方式,也就是提问的艺术性。首先要避开在提问中的误区。记者采访时提问的“误区”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记者的问题太简单机械,一问一答像审问,容易引起对方反感,出现冷场的情况。二是当采访对象谈了情况后,记者由于准备不足,提不出新的问题,只好草…  相似文献   

20.
贺莉 《新闻传播》2022,(4):87-88
采访是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工作中的第一要务,采访是新闻内容的主要获取方式,采访也是对广播新闻记者现场应变能力的考验。广播新闻记者的应变能力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记者本身心理素质的原因、现场环境的原因、现场采访条件的变化等。这就要求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必须具备相当好的应变能力,能够应对现场出现的一些突发情况,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本文针对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应变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应变能力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