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5 毫秒
1.
本文首次报道了我国独活属10种(含1变种)的核型,其中8种的染色体数目亦为首次报道。研究表明它们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22,为二倍体,其核型为中部着丝点和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仅具1A和2A两种类型。有4种具随体染色体,在部分H.vicinum植株中发现有1条B染色体,在H.millefolium var.longilobum中同时存在2n=22和2n=24的非整倍体.不同种的染色体形态不同,为分类研究提供了细胞学依据。    本文在核型分析基础上讨论了该属分类群的划分、种间亲缘关系及演化,并结合我国毗邻地区该属细胞学资料和地理分布规律,提出我国西南部的横断山区是独活属的频度中心和多样性中心。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结合引种栽培试验,对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性状变异的实质和规律进行了研究,证明酸模叶寥植株的高度和节部膨大程度明显受环境条件影响,且两者的变异是独立的,没有相关性,因而不宜作为分类的依据。根据对原始文献和大量标本的考证,作者提出将酸模叶蓼与节蓼(P. nodosum Pers.)归并,并取消变种绵毛酸模叶蓼(P.lapathifolium var. salicifolium Sibth.)。  相似文献   

3.
 在文献中,小萱草Hemerocallis dumortierii Morr、北萱草H.esculenta Koidz.和大苞萱草H.mid- dendorfii Trautv et Mey被认为属于同一生物学复合体,并被处理为同一物种的不同变种。本文比较分 析了北萱草及大苞萱草的核型。北萱草和大苞萱草的核型分别为:2n=2x=22=12m+8sm+2T和2n =2x=22=10m+6sm+4st+2T。两个类群的核型差异水平已超出种内变异水。另外,大苞萱草以其 具有宽大苞片包裹的类头状花序,并且产黑龙江和吉林东部,南达辽宁干山地区,但绝不分布到大陆40° N以南地区而显著不同于分布华中、华北的北萱草。根据核型、外部形态及地理分布资料的综合分析,北萱草与大苞萱草应区分为不同物种,而不是同一物种的不同变种;同时,在系统发育上大苞萱草比北萱草进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我国黑龙江产桔梗科沙参属的10种1变种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对其中     7种作了减数分裂行为的观察。  其中6种1变种为首次报道,并发现2n=68的4x种。该     属染色体基数多为17(x=17),但Adenophora trachelioides和A.remotiflora的基数为18     (x=18),为该属独特基数。核型的共同特征是:小型,以中部(m)、近中部(sm)着丝点     染色体为主,至少具一对近端着丝点染色体和一对随体染色体。该属染色体的演化处于二种     水平:  数目变化(包括多倍化和非整倍体变化)和结构变异。  多倍化是该属物种形成的主要     途径之一。结合其它性状讨论了这些种的分类,并确立1个四倍体新种(A. amurica)和1个新组合(A.pereskiifolia ssp.alternifolia)。  相似文献   

5.
综合运用孢粉学、细胞学、生态学和形态学的证据,处理了中国产铁角蕨Asplenium trichomanes L. 的种下分类问题,将其划分为4个亚种和1个变种:原亚种A.trichomanes L.ssp.trichomanes,喜钙亚种 A.trichomanes L. ssp.inexpectans Lovis,四倍亚种A.trichomanes L.ssp. quadrivalens D.E.Meyer emend. Lovis,粗轴亚种A.trichomanes L.ssp.pachyrachis(Christ)Lovis et Reichst.和哈如变种A.trichomanes L. var.harovii Moore emend.Midle,并提供了它们在中国的分布情况。查阅研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PE)的标本时发现,一些定名为A.trichomanes L.var.centrochinense Christ(华中变种)的模式标本碎片在形态上和倍性上均不同于已知分类群,认为应给予其新种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6.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外贸企业客户分类方法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涛  谢阳群 《情报科学》2006,24(7):1095-1099
本文综合了销售量和净现值两个方面作为客户价值分类技术指标,将支持向量机用于外贸公司的客户类别的识别,同时采用了支持向量机模型中的一些核函数对样本进行学习分类,对它们的分类结果进行了比较。实证分析表明:分类指标的确定是有效的;支持向量机采用参数为1时的径向基核函数具有较好的分类效果,分类结果精度、召回率、F-measure分别达到0.85、0.8、0.83。  相似文献   

7.
新种R.shuichengensis L,Liao有两种核型类型,即基本型2n=2x=16=4m+2sm+10st(2SAT);杂合型2n=2x=16=4m+2sm+9st(1SAT)+1t(1SAT),其核型和近缘种R.trigonus Hand.- Mazz.核型相似,但其随体染色体短臂比后者更小而不同。新变种R.silerifolius var.dolicanthus L. Liao核型(2n=2x=16=4m+2sm+10st(2SAT)与原变种Var.silerifolius不同。根据形态和染色体的特征,我们认为本文中两个新分类群和R.Trigonus是国产毛茛组中x=8至x=7的过渡类群。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次报道和分析了阿魏属Ferula L.分布区东缘3个种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 太行阿魏F. licentiana Hand.-Mazz.的核型公式为2n=22=14m+2sm+6st(2sat),铜山阿魏F.licentianc Hand.-Mazz.var.tunshanica(Su)Shan et Q.X.Liu的核型公式为2n=22=14m+8st(2sat), 硬阿魏F.bungeana Kitag.的核型公式为2n=22=12m+6sm+2st。  它们的核型都属2A型.在此基 础上从染色体角度进一步论证了铜山阿魏作为太行阿魏的变种和硬阿魏从近前胡亚属  Subgen. Peucedanoides(Boiss.)Korov.中分出的合理性.根据已有资料,提出该属的染色体基数为X=11, 基本核型公式为2n=22=14m+4sm+4st。  本属核型对称性偏高,核型变异性偏小,与该属的自然性和稳 定性以及该属的分类地位的合理性和可靠性相吻合。  本文还分析了国产阿魏属内各种类的核型,进化程度,并对它们进行了细胞分类处理,对于出现与经典分类不一致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次报道了中国特有异叶苣苔属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该属所研究种类的染色体数目均为   2n=18,染色体长度在2.0µm以上,在尖舌苣苔族所报道的染色体中显示出较原始的性状。尖舌苣苔   族的染色体基数可能是x=9。异叶苣苔属的间期核均为复杂型;前期染色体呈渐变型。核型从对称型   向不对称型的演化主要表现在近中部着丝粒,尤其是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比例的增大。毕节异叶苣苔   W.bljieensis和峨眉异叶苣苔W.tsiangiana var.wilsonii的核型分别为2n=2m+8m+8sm(1sat)和   2n=2m+8m(1sat)+8sm(2sat),较为对称。紫红异叶苣苔W.purpurascens和白花异叶苣苔W.   tsiangiana var. tsiangiana的核型分别为2n=4m+6sm+8st(1sat)和2n=4m+8sm(2sat)+6st,比较   特化。河口异叶苣苔W.hekouensis的核型是2n=4m+10sm(1sat)+4st,处于二者之间。峨眉异叶苣   苔和原变种白花异叶苣苔的核型差异较大,在外部形态方面二者之间的性状变异也间断较大。本文建  议将该变种从白花异叶苣苔W.tsiangiana中移出自成一种,并和毕节异叶苣苔近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中国细辛属Asarum27种及4变种、1变型的花粉形态分别做了光学显微镜和扫 描电镜的观察和照相,发现该属花粉的萌发孔变异较大,可作为分亚属及分种的重要依据之 一。花粉粒外壁纹饰主要分两类:瘤状纹饰下为网状纹饰,或瘤状纹饰下为脑纹状纹饰。细辛 亚属与杜衡亚属间的界限较明显,与植物形态分类的结果基本一致。本文还讨论了国产及日 本产双叶细辛A.caulescens Maxim和华细辛A.sieboldii Miq.在花粉形态上的差异,并对植物外部形态上彼此相似的几个种的花粉的形态特征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中国萱草属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研究了国产萱草属11个类群的分类。结果发现这些类群形成4簇。第一簇:北黄花菜、黄花菜、小黄花菜和多花萱草。第二簇:小萱草和大苞萱草。第三簇:折叶萱草,西南萱草和矮萱草。第四簇:萱草及其三倍体类型。各簇都有其区别特征。讨论了簇内各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及属下分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对萱草属3个中国特有种,折叶萱草、西南萱草和多花萱草间的亲缘关系,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本文试图从核型特征阐明三者的亲缘关系。折叶萱草、西南萱草和多花萱草的核型公式分别为:2n=12m+8sm+2T;2n=8m+12sm+2T和2n=12m+4sm+4st+2T。核型不对称性依次加大;三者均在T型(第11号)染色体着丝点端具有微小随体。三者染色体组分之间的欧氏距离:折叶萱草与西南萱草为0.2728;折叶萱草与多花萱草为0.4501;西南萱草与多花萱草为0.5741。以上资料表明,折叶萱草与西南萱草更为近缘,而多花萱草比前二者进化。  相似文献   

13.
菰黑粉菌科(Yeniaceae)的确认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菰黑粉菌科(Yeniaceae)是刘慎谔(1949)根据阎玫玉(1935)对菰黑粉菌(Yenia esculenta) 冬孢子**萌发方式的研究结果而建立的。但是20多年来,似还没有得到有关工作者的承认, 主要是由于黑粉菌冬孢子萌发方式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大,性状不太稳定的缘故。  为了确认 此科建立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菰黑粉菌冬孢子的萌发方式和条件作了 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菰黑粉菌冬孢子在形态上和生理上几乎同时成熟,孢子形成后便 可立即大量萌发。冬孢子的存活力较短暂,在室温下10个月完全丧失萌发力。     菰黑粉菌冬孢子在9-33℃下均能萌发,萌发的适温范围为24-30℃,30℃下8小时便 开始萌发。孢子在pH 2.0-11.0均能萌发,以pH3.5-7.0较好,最适pH为4.0-5.0。合 成培养基和植物性煎汁培养基有利于孢子的萌发,在动物性煎汁培养基和缺乏养料的蒸馏水 培养基上萌发较差。冬孢子在完全光照和完全黑暗下均能萌发。孢子萌发时对氧的需要量不 大,纯氧或过量的氧对萌发似有抑制作用。菰黑粉菌这种对萌发条件要求不严格的特性,表明 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顽强的生命力。这种特性是它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也是 长期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结果。对这些生物学性状的了解,为在生产实践上争取茭白的丰 产奠定了理论基础。     温度、光照、氢离子浓度、营养条件和氧的供应,对菰黑粉菌冬孢子的萌发方式有一定的影 响,特别是对孢子原菌丝影响较大。但是对短的无隔担子原菌丝影响却不大,一般都没有引起 形态上的较大改变。刘慎谔(1949)根据这一性状所建立的菰黑粉菌属(Yenia)和菰黑粉菌科 (Yeniaceae),是有一定根据的,似应给予承认。        本文还对黑粉菌目的演化和分科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Some species of Hemerocallis were cultivated in the campus of Futan Un- iversity, including the evergreen H. aurantiaca Baker.  The original plant of H. auran- tiaca was introduced from Zhangzhou, southeastern Fukien Province.  The karyotype formula of H. aurantiaca is 2n=33=12m+9sm+3st+3T+6m(sat).   The  karyotype differs from those of summer-green or evergreen H. fulva (k(2n)=33=3M+21m+6sm +3T) and H. fulva var. kwanso (K(2n)=33=3M+l8m+6sm+3st+3T).  The vouchers are kept in FUS.  相似文献   

15.
不同光照条件下五种植物对富营养化水净化能力差异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比较了萱草、石菖蒲、鸭跖草、空心菜、灯芯草在遮阴(60%全光照)和全光照下的净化能力差异,结果表明空心菜在两种光照条件下化能力均很好,因此是净化富营养水的有效植物;灯芯草为喜阳物种,在全光照条件下对于富含氮的污水有较好的净化作用;鸭跖草为耐阴物种,在 一定遮阴条件下对污水有很好的净化效果;萱草、石菖蒲效果较差,但在光照条件较好时也可适当用于富营养水的治理。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10种天南星科作物DsMV和CMV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32P标记的cDNA探针对采集于湖南省永州等地的10种天南星科观赏植物和大田作物绿帝王(Philodendron sodiroi)、半夏(Pinellia ternata)、海芋(Alocasia macrorhiza)、马蹄莲(Zantedeschia aethiopica)、龟背竹(Monstera deliciosa)、尖尾芋(Alocasia cucullata)、白蝶合果芋(Sygonium podophyllum)、羽裂蔓绿绒(Philodendron selloum)、广东万年青(Aglaonema modestum)、芋(Colocasia esculenta)进行了芋花叶病毒(Dasheen mosaic virus,DsMV)和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的检测,同时对部分样品进行病毒提纯、病毒粒子观察和内含体结构检查。结果显示:DsMV在10种植物上普遍存在.是最主要的病毒病原;同时首次在芋、绿帝王和广东万年青等3种植物上检测到CMV和DsMV的复合侵染。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金缕梅科Hamamlidaceae蜡瓣花属Corylopsis 11种花粉进行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研究。本属花粉除Corylopsis sinensis少量花粉具4沟外均为三沟类型。外壁均具网状纹饰,网眼形状大小略有差异,花粉粒大小虽有些变化,但其它特征均较一致,故在植物分类上本属是相当自然的一个类群。  相似文献   

18.
Recently, a field test of transgenic cassava (Manihot esculenta Crantz) for enhanced starch production by the Shanghai Institute of Plant Physiology & Ecology (SIPPE), the CAS Shanghai Institutes for Biological Scie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