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玛丽玛莎文字源与结构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玛丽玛莎文是一种仅在云南省维西县塔城乡百余户纳西族居民中使用的民族古文字。这种文字的字源或造字依据是可以考释的。通过考释可得出以下一些结论:它主要是一种纳西文字的变种而非不少学者认为的纳西文字的分支;少数玛丽玛莎丈是当地纳西人自造的文字,主要是象形字和指事字,而未发观形声字;极少数文字来自汉字和藏文.对玛丽玛莎文的考释在文字传播学上对文字的借用问题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对蜀中重现或新发现的三通汉碑的碑文内容和文字进行了考释。其中,简述了《何君阁道碑》的重现经过,对碑文内容及其书体进行了一些考释;对《汉赵仪碑跋》文字的释读作出补正,并对碑文中提及的掾史一职的源流提出一些看法;对《郭择赵汜碑》文字的释读作出补正。  相似文献   

3.
从1988年起,历时八、九年,我用古文字(甲、金文)比照研读《周易》,间有所得,做了一些记录,如是革成《周易应字考释》、《通假字考略》、《周易三释》、《易经释信》、《易·讼考释及其他》等文,近二十万字,都已刊出,以便向专家们讨教。但做完这些文字考释工作后,感觉上总不那么踏实。一,当然是甲、金文的认读本身就是一个很漫长很艰难的过程,仅就目前所定读的字,用它来训释上古经典,显然是很不够的;二,即使文字的解释是对的,但也太过肤钱,例证也较为粗疏。这样的文字训释工作,尽管很不讨好,甚至诸多外设,但我想,作为…  相似文献   

4.
楚简遣策车类字词繁多,且多与传世文献不合,对这些车名、车器加以考释,对于识读战国楚文字、探究楚国名物、文化、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5.
五代后晋僧人可洪的《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是一部关于佛经音义的专著,较完整的保存了当时所见佛经写本文字,纠正了诸家音义在文字考释方面的许多错误,因此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目前针对该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音韵、版次、俗文字等方面,极少涉及书中的联绵词如雕琢、嫉妒、蜘蛛、滉漾等。对其进行考释,既有助于联绵词之研究,亦可见该书载录中古汉译佛经词形丰富之一般。  相似文献   

6.
五代后晋僧人可洪的《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是一部关于佛经音义的专著,较完整的保存了当时所见佛经写本文字,纠正了诸家音义在文字考释方面的许多错误,因此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目前针对该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音韵、版次、俗文字等方面,极少涉及书中的联绵词如雕琢、嫉妒、蜘蛛、滉漾等。对其进行考释,既有助于联绵词之研究,亦可见该书载录中古汉译佛经词形丰富之一般。  相似文献   

7.
基于字形演变知识库的甲骨文辅助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字符号观的指导下,甲骨文考释的主要方向应为"以形为主",厘清字形的演变。本文以字形演变规律为基础,将规律数字化,建立字形演变知识库,探讨基于字形演变的计算机辅助考释的方法,开发了辅助考释原型系统。  相似文献   

8.
《字说》一书为晚清古文字学家吴大激研究古文字的论文集。学者们对该书的文字考释多予以积极评价,事实上其文字考释中误说颇多。尽管如此,该书诸文以字形分析为基础,以文献材料为佐证,以推理论断为补充,溯造字之源,析文字之孳乳,考文字之义训,是目前已知的学术史上古文字研究论文集中最早的一部,对独立的古文字学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通过对互换性中孔轴配合选用法和尺寸链分析法的对比,找出两的规律和联系,提出了用尺寸链分析法来解决孔轴配合的选用问题,以达到两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篆"字及其同源词为主要材料,综合运用文字、音韵、训诂之方法,考释了"篆"字的深层涵义,以文字说文化。  相似文献   

11.
买地券是出土于墓葬中的一种明器。它的文字材料属于出土文献,保存了固定的行文格式和习惯用语。对这些习语和格式进行考释厘定.有助于出土文献的校释工作。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2003年发现于黑龙江省阿城大岭乡吉兴屯的完颜斡鲁墓碑的碑额文字进行了考释,以期对该碑获得更完整、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陈百汇 《现代语文》2010,(2):145-147
本文初步探讨了象形字、形声字的造字法所反映出的汉民族的认知模式。象形这一造字法反映出汉民族在认知事物时,常常把各个事物相互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把事物和文字联系起来,使事物和文字成为一个整体。形声造字法反映出汉民族在认知事物时,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并把含有相同属性的事物以形声字的形式归为同一个范畴。  相似文献   

14.
传抄古文保存了不少战国文字的形体,对于考释和研究战国文字有积极的意义.以之与出土战国文字材料互参,能够解释诸多歧异形体并厘清二者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15.
传抄古文保存了不少战国文字的形体,对于考释和研究战国文字有积极的意义。以之与出土战国文字材料互参,能够解释诸多歧异形体并厘清二者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三五年春,山西同蒲路工程挖掘出一个东汉熹平二年朱书瓦缶,文字多,且字字清楚,具有重要价值。本文结合其它东汉镇墓文、买地券,并参考相关历史丈献和前辈、时贤的研究成果,对这件木书瓦缶上的文字逐句进行了考释,探讨了若干疑难词句的意义,疏通了瓦缶文字的文意。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合一些重点字书对"乾"字的解释,结合文字演变的规律,分别从"乾"字的字形、字音、字义、词性,以及其文化内涵作了一些说明和考释。  相似文献   

18.
笔者运用古代汉语之文字、音韵、训诂之法考释了《论语》“无通无莫”和《诗经·卫风·氓》“咥其笑矣”的确切精义,对前人的训诂成说做了补正。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侧重于《原本玉篇残卷》言部中除古、籀文之外的其它文字现象,其中异体字数量最多,另外有通假字、古今字、传抄中的讹误字等,这些珍贵的文字材料对研究文字学,特别是对古文字的考释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全文用不同时代的字书对这些文字现象进行初步探索,并上溯到甲骨文、金文。  相似文献   

20.
“舞”字考     
“舞”字是我国文字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本文试从“舞”字的产生、“舞”字字形的演变过程、“舞”字的字音和字义、“舞”字的用法等方面,对“舞”字作一番考释。一、“舞”字的产生要考释“舞”字的产生,首先必须了解它所表现的内容——舞蹈这一形式是如何产生的。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极为低下,原始人对自然界还不具备认识和改造的能力,对具有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