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是“文化遗产”还是“外来文化”──关于《拿来主义》中“大宅子”比喻的本体文小燕关于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拿来主义》一文中的“大宅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认为是比喻“文化遗产”,课本的预习提示也认为《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各种版本的教材中,大多数认为《拿来主义》“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篇文章”。这一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也有根据。由唐弢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认为:“在《拿来主义》里鲁迅又从批判与继承的关系作了进一步发挥。他把遗产比作一所祖传的大宅子,认为重要的首先是把它‘拿来’!”结合当时社会历史现状,纵观全文内容和结构,《拿来主义》中的“拿来”,当指“融合新机”,以“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即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而不是“继承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对待文化遗产要实行“拿来主义”,是《拿来主义》所要阐明的中心论点。在正面论证时,鲁迅先生集中使用比喻进行论证。喻中设喻,前后四步,喻喻勾连,层层深入,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抽象道理,说得十分生动,非常形象。  相似文献   

4.
“拿来主义”是在我国三十年代文艺界大论战的背景下产生的,是鲁迅先生根据当时文艺思想斗争的需要提出来的。鲁迅署名霍冲发表的《拿来主义》一文,用生动的语言,阐明了如何正确对待西方文化的问题;同时,批判了对待西方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其中之一就是“接受一切”,即“全盘西化”,鲁迅称这种人是“废物”。当然,在这篇文章中,鲁迅也提出:对待外国文艺“一把火烧光”的“虚无主义”和“不敢走进门”的“避主义”也是错误的。显然,《拿来主义》精辟地论述了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内容是丰富而又深刻的。“拿来主义”的实质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然后,加以“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区别对待。用今天的语言说,就是批判地继承文艺遗产。这些思想,在《拿来主义》中本来是十分清楚的,然而,却被一些人误认是“全盘西化”论。  相似文献   

5.
各种版本的教材中,大多数认为<拿来主义>"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篇文章".这一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也有根据.由唐弢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认为:"在<拿来主义>里鲁迅又从批判与继承的关系作了进一步发挥.他把遗产比作一所祖传的大宅子,认为重要的首先是把它‘拿来'!"结合当时社会历史现状,纵观全文内容和结构,<拿来主义>中的"拿来",当指"融合新机",以"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即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而不是"继承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名篇。遗憾的是教学参考书对这一名篇的解读,却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偏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的最新版本《教师教学用书》,依然沿袭旧说,未作更正。《教师教学用书》在对《拿来主义》作解读的“领悟内容”中的第一句就是:“在本文中,作者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个重大问题,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教师教学用书》基本上都是紧扣这一观点来解读《拿来主义》的,只是在针对课本课后练习所作的“解题指导”,感觉到如果把“拿来主义”仅仅解读为针对“文化遗产”来谈,有点不能自圆其说时,才说…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历来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重点篇目,其中“大宅子”在各种教参中均解释为“比喻文化遗产”。对此解释,笔者心生疑惑,经反复阅读,查阅资料,发现疑点来自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李汝中 《现代语文》2006,(8):63-63,44
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是中学语文教材乃至高校公共语文课《大学语文》常选的课文。该文笔锋犀利、比喻精妙、逻辑严密、说理透彻,在观点的破旧立新中还昂扬着民族自尊、自强和自信意识,是一篇难得的能兼顾语文训练和人文教育的典范文章。文中,鲁迅提出并主张“拿来主义”,号召人们善于并敢于“拿来”。那么,要“拿来”的是什么呢?长期以来,比较一致的说法是“文化遗产”。但是,仔细推研教材,我觉得,要“拿来”的应该是“外国文化”。  相似文献   

9.
《拿来主义》的教学设想庞晓丽《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一篇具有强烈战斗性和高度艺术性的杂文。鲁迅先生针对国民党反动派奉行的卖国主义政策,针对封建复古主义和卖国来荣的“全盘西化”的主张,针对左翼文艺队伍中存在的是否继承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的混乱思想,运用辩证...  相似文献   

10.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篇杂文。该文的关联词语充分体现了先生杂文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思路的严谨与周密。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关于批判继承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写过许多论著,《拿来主义》就是其中十分精辟生动而富有战斗精神的一篇。这篇杂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六月七日《中华日报》的副刊《动向》,署名霍冲,后收入《且介亭杂文》。此文发表时正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  相似文献   

12.
比喻论证的魅力探讨完毕,《拿来主义》一课已经可以宣告结束,可是,还是忍不住添了下面的环节. 师:老师很喜欢阅读关于鲁迅先生的传记,前后共读过三部,作者分别是刘再复、林贤治和王晓明.下面四幅PPT上的资料,就取材于这些写鲁迅的传记,请大家依次读读,再谈谈你的感想.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很少有人深入地揭示《拿来主义》的论证逻辑系统及其写作主旨,至今还存在着:鲁迅是对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文化遗产问题,构成分歧意见。我们认为:鲁迅“拿来主义”主张的提出,有直接的现实针对性;“拿来主义”原则施用的范围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这两方面;具体泛指“中国的”和“外国的”文化遗产;全文的落脚点是如何使“人”成为“拿来主义“的“新人”,造就了这样的“新人”才能创建的“新文艺”。  相似文献   

14.
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是“比喻”和“类比”在论证论点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前者是将两种事物之间某些相近或相似之处放在一起比较,通过比较用具体事物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如《拿来主义》一文,鲁迅把“文化遗产”比作祖上传下来的一所“大宅子”。后者是将两种或两类事物放在一起比较,通过比较由某些属性的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别的  相似文献   

15.
赵建晖 《考试周刊》2014,(82):26-26
<正>自从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后,中学语文界几乎都把文本中那个著名的喻体"大宅子"解读成了"文化遗产"。"大宅子"果然比喻的是文化遗产吗?我们一起作分析。一、从喻体"大宅子"来看所指的可能性鲁迅后期杂文所涉大多是严肃的理论问题和政治问题,写作于1934年6月的《拿来主义》也不例外。但是文本后半部分比喻论证的选择和使用,使阅读者从对社会政治话题的紧张专注,转移到和大众更贴近的日常生活上。让读者在更加可感  相似文献   

16.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杂文。文章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文章有破有立,痛砭现状之后,明确提出论点,继而进行有力的论证,使文章深入浅出、浅显易懂。鲁迅的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写于1934年6月的《拿来主义》,是一篇时代色彩极浓的政论杂文,文章针对当时国民党政府对外国的事物既惧怕又软弱的心理及有关行为,给奴颜婢膝的卖国主义和盲目排外的闭关主义以辛辣的讽刺、猛烈的抨击。但正如鲁迅先生一向所认为的,“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拿来主义》进行批判和立论的语言,都不是刚肠直肆的骂詈之语和固板严肃的政治文字,而是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词汇,用日常生活的行为和事件,来表达深刻的道理,不仅论辨有力、说理透彻,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性。这里简单说说鲁迅先生对“拿来主义”这一态度和方法的形象说明。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先破后立,首先有力地揭露和批判“送去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送来”的实质和危害,接着集中精力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为了使深刻的道理浅显化、明晰化,作者用接收一座大宅子作比喻,通过下面两个多重复句批判了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讲“拿来主义”之前先谈“送去主义”。关于“送去主义”牵涉到的一些内容,教科书作了几条注释,教参以及别的一些材料则解释“送去主义”为卖国媚外的行径。对“送去主义”的问题究竟应作何认识?很值得探讨。一、鲁迅先生在写《拿来主义》一文时提到所谓“送去主义”,无疑是应用了作者在几天以前所写的《谁在没落?》一文中的材料。所以《谁在没落?》一文作为《拿来主义》的背景材料,我们有必要作比较全面的了解。这篇文章引了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的一条新闻,作者辛辣地讽刺了《大晚报》这条新闻的撰写者所表现出来的对  相似文献   

20.
“拿来主义”读书法,倡导主动选择或者说“我行我素”的读书策略。鲁迅的《拿来主义》对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精辟论述,完全适用于读书这项最重要的文化活动。怕受污染,拒不读书,是“闭关主义”的文化懦夫;古书洋书一概不读,是“虚无主义”的文化莽汉;来者不拒,全盘接受,鸦片大麻都吸,黄书黑书皆读,是殖民地里的文化奴才。读什么书,同样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