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历史悠久,已经形成以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为主现代的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在现阶段,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开展职业教育院校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的改革,对澳大利亚职业与技术教育体系特色的成功经验进行借鉴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谈及国外较为先进的职业教育,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模式.长期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如何借鉴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改革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成为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的课题.本文就国外典型的职业教育与我国职业教育做了比较和研究,为更好地发展我国职业教育模式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德国以其强劲稳定的经济发展,展示了其优秀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实践证明德国职业教育确是国际职业教育的先进典范。"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早为我国职业教育所借鉴,其职业教育立法、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做法均使我国受益匪浅,特别是现代学徒制的传承,即便是在欧洲经济衰退时期,德国职业教育依旧显示其保障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有新的发展。法国作为欧洲另一经济大国,其职业教育发展也是不断顺应社会发展需求进行改革,其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多种探索,促进了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企业岗位变化的紧密衔接,使学  相似文献   

4.
试论电大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兼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教育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电大是多快好省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教育特点、办学模式和培养体系等诸方面与职业教育有着兼容性特征。电大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在理论与实践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二战之后德国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这与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是密不可分的.文章介绍了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况,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特色的分析,指出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炎培关于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论述是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宝贵财富。黄炎培实践教学思想,对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目标确定、课程设置、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完整教学体系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构建纵向贯通与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推进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融通方面,德国形成了信息型、传递型、混合型和聚合型四种融通模式。因各参与者职责、分工和协作方式不同,每种融通模式的治理模式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催生融通的内在动力决定了治理模式的结构,不同的融合目标和不同的融合程度形塑治理模式的样态。同时,不同的治理模式对融通的构建也具有正向或反向作用力。德国经验对我国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我国应加强中学生职业引导,在拓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融通渠道过程中把握质量标准,针对不同的融通目的采取不同的融通模式,设计与之相应的治理模式,激发参与主体的内生动力,在协同治理的框架下使融通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艺术职业教育如何与企业合作还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课题。目前艺术类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三类,这三类合作模式各有优势,在合作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如何解决合作双方在利益方面的寻求与平衡是目前校企合作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校企合作的模式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艺术职业教育如何与企业合作还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课题。目前艺术类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三类,这三类合作模式各有优势,在合作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如何解决合作双方在利益方面的寻求与平衡是目前校企合作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校企合作的模式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实用性高级人才和实现教育分流,其本质特征在于其职业性,这也是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本质所在。企业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职业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而课程模式则实现职业教育模式多样化的主要形式和有效手段。本文在着重介绍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现状的基础上,对课程多元化作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应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在我国构建国际和国内双循环发展模式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在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上海合作组织是我国在欧亚地区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多边平台。多年来,我国在上海合作组织教育领域合作的框架下,在与成员国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合作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聚焦我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开展职业教育的发展现实,通过梳理合作成果,分析存在的弊端与困境,探索我国下一阶段实现职业教育提质升级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2.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是专业能力与关键能力相结合,以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努力打造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模式。由于我国边远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缓慢,传统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因此,对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探索能够促进高职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的接轨,提高学生适应企业的能力,也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本文结合作者在德国学习所得,探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边远地区高职院校的适用环境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就业模式的转变与职业教育的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庄西真 《教育科学》2003,19(5):41-43
职业教育与就业息息相关,职业教育的生命力也在于能够促进人们的就业。我国目前正在经历就业模式从正规就业向非正规就业的转变,非正规就业将成为未来我国就业的主要方式。本文在分析了非正规就业及其我国就业模式的转变的基础上,提出了应该改革职业教育以适应就业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   总被引:88,自引:4,他引:88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模式转型的新阶段,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政府主导下的就业导向模式转变,这是大力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这一模式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际出发,在宏观发展上强化宏观调控,在院校运行上强化市场导向,重视学校与企业合作,注重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注重学生能力与就业市场的对接。推进工学结合,是加强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对接的关键举措。1.我国职业教育模式已经悄然转型。分析新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看到四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对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提出了不同的内在要求。1950年代…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步较晚,作为培养技术与技能工作为目标的职业教育,也不过是30多年的历史,与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状况相比,无论从发展历史、社会认知、办学模式、校企联合,还是经费保障、职教发展层次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加强的地方.我国职业教育与国外相比,主要差别在哪里?笔者谈几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6.
爱尔兰建有较为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全日制职业教育、成人与继续教育、职业培训与学徒制等。纵观爱尔兰职业教育发展,每次政策实现突破都是国家基于国内现实问题而提出,因此,为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发展提供了较大推动力。这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扩充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源;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质量的监管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工学结合:理论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单单依靠职业学校的能力,很难培养出满足企业行业需要的人才.职业教育要培养高质量的、满足企业行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必须走工学结合的培养道路.在当前的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形势下,对工学结合的理论、模式做一分析和梳理,并积极借鉴各种模式的优点,对于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邓泽民教授在经过十几年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总结编写了一套职业教育设计系列丛书。这套丛书的出版,为研究解决我国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模式构建、课程设计、教学设计、教材设计等基本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对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发展输送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来源,既承担着城乡统筹发展所赋予的历史任务,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规模与数量、课程与教学内容以及管理体制与城乡统筹发展还不尽协调。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城乡统筹发展,必须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水平,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体系,强化职业教育城乡之间的联动与合作,革新职业教育发展的管理体制,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与城乡统筹共同、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阶段国情决定了农业职业教育为农服务的历史使命,而这同时也是农业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根本动力。研究和探索农业职业教育为农服务的基本途径和模式,不仅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产增收全面奔小康服务有着重要意义,而且还能使农业职业教育自身在为农服务中得到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