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徐珍 《视听界》2012,(4):25-27
近年来,媒体环境日益复杂,受众原来用于观看电视的时间日益被侵蚀,观众面临更多的媒体选择,尤其是年轻观众被各种新媒体分流。电视频道数量的激增,观众收看渠道的多样化,广告商碎片化的投资渠道,种种原因,使得2012年电视媒体的广告投资总额首次出现了同比下滑,城市台在困境之中不免产生忧心。  相似文献   

2.
尹帅平 《今传媒》2014,(8):125-126
城市化进程,加速了资源的流动、重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崛起正在成为城市实体空间的流动性延伸,弥补了传统媒体互动性、即时性的不足,也成为了城市底层人民的话语开放平台。二者相互促进,城市化为新媒体的发展提奠定了物质基础,新媒体整合碎片化的空间成为城市发展的第二空间。  相似文献   

3.
李旦 《新闻爱好者》2011,(23):38-39
碎片化时代,手机媒体结合自身突出的比较优势,积极顺应信息碎片化、媒体碎片化及受众碎片化的传播潮流,取得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在手机媒体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还存在种种隐忧。唯有狠抓机遇,认清并规避缺陷,才能促进手机媒体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碎片化在传播本质上是整个社会碎片化或者多元化的一个体现,因此也可以将碎片化理解为多元化。网络的即时性、互动性,传播网络的巨大性使社会碎片化成为一种趋势。随着社会碎片化现象越来越明显,由于文化程度与职业的不同,人们对媒介所需的内容也不同,从而造成了社会角色的碎片化。社会角色的碎片化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受众所需信息的碎片化,就如同栏目专业化一样,中央电视台有十四套,分别对应不同的受众。大众媒体逐渐细分并形成了众多的小众媒体,本文将谷阿莫讲故事系列作为小众媒体的研究对象,通过对谷阿莫的X分钟看电影系列的传播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其传播内容、传播途径、受众类型等,以期得出小众媒体的生存之道以及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5.
城市电视台与城市文化营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早  赵瑜 《视听纵横》2002,(5):38-39
在目前的城市综合发展战略中,人们普遍认识到:当经济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积聚到一定程度,城市的经济发展潜力很大程度依托于城市化的营建、发展和提升。作为城市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电视台在城市化构建工作中处于关键的位置。城市化为城市电视台提供了生存的基本条件,与此同时,城市电视台也对城市化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城市电视台依托电视媒体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可以对城市化的良性发展提供巨大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郑莞雨 《中国广播》2011,(11):67-70
媒体社会化赋予每个人发布信息并传播的权利,这使得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向内容碎片化、传播时空碎片化、受众碎片化、人们心智和生活方式碎片化的模式发展。然而,个体在不断接触片段信息和世界时却感觉自己被切断了与整体感之间的联系,这种现象被称为“碎片症”。传媒和人类沟通的未来前景因为碎片式的传播而产生危机,在这样的情形中我们应更理性地处理好丰富的信息与不断增长的浮躁情绪之间的联系,回归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刘漾波 《今传媒》2016,(1):156-157
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日益呈现碎片化趋势,其中,媒体的碎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传播主体、传播时空环境、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在碎片化媒体环境中,我国民族文化认同遭遇一定程度的危机,主要表现为主流价值观面临解构、传统文化沦丧、文化泛娱乐化严重.本文通过分析媒体碎片化特征,进而分析媒体碎片化对民族文化认同造成的影响,最后就这一问题提出相关对策,旨在引发各方思考.  相似文献   

8.
直面媒体碎片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媒已不复存在".这是美国广告协会首席执行官鲍勃.利奥狄斯(Bob liodice)的一句危言.传统媒体的老总们,正被这一句话折磨得食不甘味,因为媒体的碎片化趋势已经来临,由大众一小众一分众,由广播一窄播一点播,几乎是十几年时间就成为各家媒体的生存环境.媒体碎片化与媒体工具组合传播,是我们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爆炸式流行,信息传播越来越碎片化,传播效率也越来越高。广播媒体在面对信息碎片化浪潮时,媒体从业者们从提高新闻节目的密度、提高内容丰富度、加快播报节奏等方面,抢时效、抢信息量、抢受众。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也出现了新闻价值缺失、工作态度随意、新闻权威性下滑等诸多问题,为此广播媒体在应对新闻传播碎片化趋势时,要有责任意识,从理论高度解释新闻背后的意义,从而让受众了解事件的全貌。  相似文献   

10.
裂变中的媒体环境当媒体的受众族群,由于供给方的大量增加,而由原来数量较少的大群体,裂变成数量众多的小群体时,即形成所谓的碎片化。媒体环境的发展趋势显示,媒体供应方,由于受电视频道及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数量不断增加,然而媒体的消费方,也就是受众,在数量上并没有增加,因此形成碎片化,碎片化的媒体环境对品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眼球为王”的传媒时代,“碎片化”趋势正在生成和发展。地铁电视伴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而兴起,是典型的碎片化新型媒体。如何提高地铁电视的传播力,在媒体林立中脱颖而出?本文从地铁电视的碎片化生存环境、生存特点及生存方式入手,探求地铁电视的传播规律,以期在碎片化传媒时代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移动媒体的快速发展,我们如今已经进入到了信息碎片化时代。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如何提升新闻影响力是我们所必须思考的问题。文中主要对信息碎片化时代有效提升新闻影响力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脑、手机、平板电脑也渐渐普及,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电子产品。不知不觉中,人们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在全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品牌碎片化的传播有了充分的物质保障,品牌的碎片化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片段的形式接触信息更加地便捷化,但随之而来也会有一些问题,比如人们在接触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时越来越觉得与世界脱离了联系。基于此,本文研究社会化媒体形式下,品牌碎片化存在哪些问题,并找到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4.
碎片化:品牌传播与大众传媒新趋势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碎片化”在20世纪80年代末常见于“后现代主义”研究文献中。本文所要研究的正是社会学领域中的“碎片化”。在阶层“碎片化”的基础上,消费、品牌、媒介、生活方式也正朝着“碎片化”方向发生着相应变化。本文的结论是:“产品功效”重新成为品牌定义的精髓;“大众媒体”地位衰落,“小众媒体”和“个性化媒体”地位提升;个性化意识在消费中的作用提升。总之分散的理性主义时代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15.
鲁茂亮 《视听界》2013,(5):63-65
在这个移媒体蛊行的时代,手机媒体正以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改变传媒的市场格局。本文主要探讨手机媒体触发性的物理功能改变了人们对待和处理信息的观念和方式。手机媒体“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和内容的兼容性,使得手机更像一个“碎片化传播”的媒体,这种碎片化的局限如何弥合,是人们需要正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媒体碎片化"时代,广告投放或曰媒体管理的质量把握还有很多关系要讲。如果能很好地处理上述两对关系,已经足以跳出"到达率"的窠臼,走到"效果"的王国了。"媒体碎片化"无可回避毫无疑问,"媒体碎片化"已经成为当下媒体特征的生动写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媒体数量与信息供应量激增,媒体形态呈现多样化特征,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与网络等新兴媒体并存,2亿多微博等自媒体、10亿手机客户端等的加入,使媒体形态变得空前纷杂。二是多样化的媒体形态,使受众选择与使用媒体的自由度得到了释放,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通过自己喜爱的方式接收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这在使受众选择的个性化特征得以增强的同时,也加剧了媒体  相似文献   

17.
曹雁 《新闻世界》2011,(9):121-122
本文对当下热门的社交媒体进行理论层面的分析,认为社交媒体的从传播模式到传播内容都与传统媒体有较大的不同,并揭示了社交媒体会加剧受众的媒介依赖,造成受众的碎片化生存。  相似文献   

18.
《视听界》2010,(6):15-15
事由: 《21世纪经济报道》编委金城表示,接下来的十年,非常有可能会成为新的黄金十年。这十年当中,经济发展的方式将会转变,包括我们社会发展的模式和国家的商业模式转变,而城市化是我们未来十年的主基调,城市化进程将影响到媒体的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企业管理界有个说法:最了解市场的是一线员工。此说法放在媒体界,可替换为:最了解媒体融合的是记者,因为在一线采访的记者最了解买家——受众的需求。今天,传统的受众正在转变为参众,参众习惯交互式碎片化阅读,习惯细化精准化阅读。笔者认为,媒体融合应从三个方面来满足参众需求。互动服务:用互联网思维运营追溯源头,变化源自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从1969年作为一个军事项目诞生,至今已发展成改变人们生活  相似文献   

20.
李强 《新闻知识》2012,(9):50-51,42
公共关系、文化消费、媒介传播的碎片化,构成了现代社会"碎片化"的显性表征;在诵读传播中,"碎片化"的指向则是必须有一个能满足相对狭窄传播的媒体碎片微观承接,从而具有不可再分性、具体指向性、自由选择性等特征的"诵读传播载具"。传统诵读创作具有了"碎片化"基本元素,进而使阅听人接收诵读传播更具"碎片化"导向性。同时,以阅听人为导向,进而对碎片化受众进行微观承接、对应传播,则需有效地对阅听人诵读体验心理进行研究,有效建立"诵读文化体验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