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必修课程历史(Ⅰ)内容标准: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说出武昌起义爆发的原因、过程;说出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及措施;分析《临时约法》的性质和意义;说出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归纳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辛亥革命原因、过程和意义的学习,掌握分析、归纳、概括历史事物的方法。学会运用各种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地图、古代文物图像来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事物。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  相似文献   

2.
专题复习目标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2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3 .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 ,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  相似文献   

3.
【教学思路设计】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对中国民主化、工业化和民主共和思想的广泛传播及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历史就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是史学的重要功能,更是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很少观照史学"以史为鉴"的功能,导致课堂没有"灵魂"。本文以人教版《辛亥革命》的教学为例,说明如何让历史真正成为"一面镜子"。一、寻觅:挖掘辛亥革命的史学价值寻觅"镜子",需要厘清线索。人教版《辛亥革命》一课共三目:武装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如果按照文本的顺序,则是革命的过  相似文献   

5.
三、早期回国的留学生开创了我国现代数学教育事业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成功,结束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1912年1月1日,资产阶级的政权——中华民国成立,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月9日成立教育郊,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他首  相似文献   

6.
许欣  韩立君 《教师》2012,(14):118-118
熊月之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一书中明确指出:“专制殿堂的崩坍,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法令的公布,《临时约法》的颁发,都促使了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正如以上所述,认为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影响是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的观点已很普遍,也有许多其他文著持有相同的观点,但历史并不只有一种声音。  相似文献   

7.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中华民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较为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议会制度,从而出现了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热潮。此后,虽然资产阶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叶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至今的一百年间,中国社会发展经历了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建设的两大时期。①在1912年—1949年这段称之为中华民国的时期内,没落的封建帝制阴影不散,内忧外患不断,救亡图存、解放中华、建立具有现代性的独立、民主的国家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追求与目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  相似文献   

9.
教师开展课堂活动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是为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直接且重要的渠道。《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其中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课程标准对"辛亥革命"此知识点的要求为,对辛亥革命与建立中华民国对中国走向民主共和及结束封建帝制的意义形成了解;掌握北洋军阀的特点及统治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意义,以实现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  相似文献   

10.
黄三德是美洲洪门致公堂的领袖人物,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做出过重大贡献。中华民国成立后,黄三德在洪门于国内立案建党、为洪门五祖建祠纪念等问题上,同孙中山产生了严重分歧,经激烈争吵而后分道扬镳,“不复来往”,他本人也从革命:叻臣蜕变为悲剧性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军人物,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主要领导者。综观其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而奋斗,逝世后被人们尊称为国父。其主要贡献表现在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辛亥革命前发动系列武装起义、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与创立中华民国等。  相似文献   

12.
田恒平 《师道》2011,(12):13-15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诞生。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即设立教育部,并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规划并领导教育改革工作。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叶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至今的一百年问,中国社会发展经历了“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建设”的两大时期。在1912年-1949年这段称之为“中华民国”的时期内,没落的封建帝制阴影不散,内忧外患不断,救亡图存、解放中华、建立具有现代性的独立、民主的国家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追求与目标。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创建了中华民国,其发生后不久,即被写入教科书,成为叙述民国建立过程的重要文本。作为新生政权,民国政府利用其政治权力在辛亥革命叙述中,建构了"共和"话语和"五族平等"的新型民族关系。并且,透过对辛亥革命具体过程的叙述和民国缔造者的塑造,新政权努力建构其政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同时,教科书中辛亥革命叙述呈现出的差异性和多元性,既透露了这一时期政治权力的更迭以及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反映了现实政治与历史叙述之间复杂多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历史的发展总是在偶然中蕴含必然,在必然中包含偶然。辛亥革命正是这样一种包含偶然的必然性存在。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辛亥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1911年,清政府出售铁路建设的权利,中国民众起义,四川各地爆发保路运动。10月10日晚上,在武昌起义中,第一个起义的是“新军”第八团,继而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攻占汉阳和汉口。在叛军占领武汉三个城市之后,湖北成立了军事政权,黎元洪被推举为总督,国名改为中华民国。这是历史上有名的“武昌起义”,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比较准确和全面地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斗争成果和新建政权的国家性质,是辛亥革命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的直接纪录。以往一些评论或者由于划定历史时间的差错,或者把“史”与“论”混淆起来,模糊了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划时代的里程碑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一一年发生的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次革命运动,最后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心目中,奠定了民主主义思想基础,为后来中国各族人民的解放开辟了光辉的道路。其历史功绩是辉煌的,历史意义是伟大的,革命影响是异常广泛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新中国史学界对中华民国史的研究即很重视.1956年制定全国十二年科学规划时,《中华民国史》被列入重点项目,仅放在《中国近代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等书之后.1961年为辛亥革命五十周年,我国掀起了研究辛亥革命的高潮,史学家写的论文和专著,辛亥老人写的专文和回忆录,已出版的不下一千余万字,全国政协、各省市政协、文史馆和各出版社收存的稿件,更不计其数,真是盛况空前.就在这年,董老(必武同志)提出要专修民国史和重修清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有三座重要的里程碑: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社会演变和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反映在政治制度上,它是一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的中华民国,中国第一次摆脱了数千年来政权更迭的传统模式,这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从理念到行动,学习、仿效近代西方政治的结果。19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世界的冲击下,中国社会经济和社会结构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出现这样的革命提供了历史条件和社会基础。革命党人在宣传和实践近代西方政治理念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如片面性等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