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认真研究课堂。而听课,则是研究课堂的重要渠道,也是语文教师以及研究人员极为平凡的日常工作之一。 但是.不会听课不善听课者却不乏其人:不少听课人总是以挑剔苛刻的眼光审视每一堂课的每一个细节,以发现授课教师的错误为听课最大的收获;也有人以猎奇的心理要求每一堂课都有“戏”可看、每一教学环节都匠心独具…… 自然.客观公允地研究课堂中诸多现象者亦大有人在——本期编发的两位教研员的一组“听课笔记”.就可以作为课堂研究的较好案例。 这两则“听课笔记”,前者侧重比较三个教学案例的共性个性、优点不足,后者侧重解剖一个课例的各个环节。听课人对于课堂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有不少得当的评析。当然,我们未必完全认同两位听课人在“听课笔记”中的一切观点。 尤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组“听课笔记”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课堂研究的两条重要思路——一是横向比较.一是纵向分析。 “关注课堂、研究课堂、提升课堂”是“课例研讨”栏目一直以来所秉承的宗旨。如何研究课堂也不仅是教研人员的专职.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既是实践者也是研究者。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可能地帮助一线教师认真准备一堂堂课,认真上好一堂堂课,认真反思研究一堂堂课。 从一节课研究语文,从一份作业研究语文,从一次测试研究语文.从一个活动研究语文……“课例研讨”提倡的就是以上种种立足实际、服务实际的“田野”式研究。[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即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应该关心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如何听课这个老问题。把“听课”改为“观课”,仅仅是一个字的改动.我却认为绝不是文字游戏,正是教学理念的更新,正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实现了“观课”的目的——通过这个学习平台,促进自己专业化发展。因为听不可以包含观,而溺却包含听,所以我赞同把“听课”改为“观课”。我们在教室里听课,不仅要看到教师的动作、行为和表情,而且要看到学生的动作、行为和表情以及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细节。也就是说我们到教室里听课,实际上并不只是动用了我们的听觉,仅仅是听教师或学生说话,而且要动用我们所有的感官,  相似文献   

3.
李荣华 《中国教工》2010,(10):34-34
现在.不少学校时兴听“推门课”,印学校领导在不打任何招呼的情况下直接进入课堂听课,以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这种听“推门课”的形式与其它听课形式最大的不同.在于随机性与检查性。  相似文献   

4.
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尽管学校领导人有各种各样的活动,而听课和分析课却是摆在首要地位的工作。”“在一个有经验的校长来说,他的注意和关心的中心就是课。”听课和分析课是管理和评价教学“最适当的形式”。他认为少听和不听课的学校领导“好比是一个被蒙住眼睛去上班的人:能听到一点,但是什么也看不见,不了解,不理解。”苏霍姆林斯基虽然侧重讲的是学校领导,但同样适宜各级教学业务管理者和教研人员、督导人员及教师。 听 课   1听课的意义和目的   学校的教学工作由教学常规、教学研究、教学改革三个不同层次…  相似文献   

5.
从表面上看,“推门听课”能听到教师的“常态课”,其实并不尽然。因为大多数教师应变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并不怎么强,面对听课人,很多教师会“失态”,多数教师心理紧张,讲课时语言表达都不太正常了。师生本来有说有笑的课堂,由于听课者的出现而变得严肃起来,师生交流不畅,多数学生诚惶诚恐。这是“常态课”还是“失态课”呢?  相似文献   

6.
本周在办公室里听到频率最高的词就是“紧张”,因为本周四广州教研员和增城市教研员要到我们学校听课调研,办公室有好几个青年老师被抽到上这一天的公开课。确实,平时的常规课,受众仅局限于自己的学生,我们老师可以很轻松地授课.可以孤芳自赏。因为台下没有监督者、批判者。  相似文献   

7.
在前不久的一次观摩课活动中,刚一开始上课,笔者就听到有人小声议论:哎!又是多媒体技术.手段先进,设备豪华.让我们“观”一下倒还可以,但“摩”肯定是不行的,我们有这样的教学条件吗?我们学得起吗?当时我就担心.以这样的心态去听课。恐怕难有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笔者是一名县级中学语文教研员,每年都要深入课堂听课60多节。作为常规的教学调研活动,基本上听到的都是原汁原味、不带任何修饰的常态课,虽说不乏精彩的课,但遗憾的是,绝大部分的课乏善可陈,“面目可憎”。  相似文献   

9.
在前不久的一次观摩课活动中.刚一开始上课.笔者就听到有人小声议论:哎!又是多媒体技术.手段先进.设备豪华.让我们“观”一下倒还可以,但“摩”肯定是不行的.我们有这样的教学条件吗?我们学得起吗?当时我就担心.以这样的心态去听课.恐怕难有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习惯上,以前很多学校领导主张“推门听课”.认为推门听课这种常态课,可以直击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和素养。其实,只要透过推门听课能有效督促甚至震慑教师重视每一节课这种表象来看,我们会意外地发现.推门听课的核心基本上是为了学校管理.出发点足管理.归宿点也是管理,而并非教师的专业发爬。  相似文献   

11.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到学校听了不少的公开课、研讨课、观摩课、评优课,发现许多课堂教学手段现代时尚,学习方式繁杂多样,师生互动热闹非凡,却很难听到教师启迪心智、生动可感的精彩讲授。课下与教师们交流时,有的教师说,现在时兴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了,讲授就不能再登大雅之堂了,不然,“传统课堂”的大帽子会一棍子把你打死:还有的说.现在教师谈“讲”色变,如果听课人评价说,你的课“讲”的真好,心里却没底了……难道新课程的课堂就不需要教师讲授了吗?  相似文献   

12.
习惯上,以前很多学校领导主张“推门听课”.认为推门听课这种常态课,可以直击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和素养。其实,只要透过推门听课能有效督促甚至震慑教师重视每一节课这种表象来看,我们会意外地发现.推门听课的核心基本上是为了学校管理.出发点足管理.归宿点也是管理,而并非教师的专业发爬。  相似文献   

13.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到学校听了不少的公开课、研讨课、观摩课、评优课,发现许多课堂教学手段现代时尚,学习方式繁杂多样,师生互动热闹非凡,却很难听到教师启迪心智、生动可感的精彩讲授。课下与教师们交流时,有的教师说,现在时兴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了,讲授就不能再登大雅之堂了,不然,“传统课堂”的大帽子会一棍子把你打死:还有的说.现在教师谈“讲”色变,如果听课人评价说,你的课“讲”的真好,心里却没底了……难道新课程的课堂就不需要教师讲授了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观课观什么     
我们想纠正“听课”这一说法,而改用“观课”或“看课“一词”。因为听可以不包含观,而观却包含听。今天我们到教室里听课,实际上并不只是动用我们的听党,仅仅听教师或者学生说话,而是要动用我们所有的感官,观察教师和学生的动作、行为和表情以及他们之间的交互作用,还有他们所处的学习环境的构造等。[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听课时都懂,考试时,不会做。”这种“听课易懂做题难”的现象确实是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想从“教”和“学”两方面探讨这个问题形成的本质原因。一、从“教”的方面分析学生听课易懂,主要是由于教师下了功夫,把课讲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教师重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想方设法要把基本知识教好。教师明白,如果学生掌握不好基础知识,就谈不上运用知识去解题。但是学生听懂了课,不一定会做题,这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从认识论看,听课与做题是学生认识事物的两个过程。听…  相似文献   

16.
有这样一所农村小学,校长要求凡外出听课的教师回来后都必须“仿课”——模仿 “听来的”课,把外出听到的一堂堂精品课“搬回家”,让全体教师分享。我为这样的管理方法叫好!▲改外出听课之制,砸“听课专业户”之碗已往,“听课专业户”听得轻松,听得发腻,“饱汉不知饿汉饥”。现在,外出听课者有学习的机会,也有汇报上课的义务,权责并重,责任在身,不敢懈怠。“听课券”不再是“人情券”,外出听课也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听完课再上课,既是听课者的再提高,也是再辐射,好课共赏,真是“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招教学思路之“财”,进…  相似文献   

17.
代保民 《今日教育》2007,(7S):58-58
“推门课”.顾名思义.就是学校领导、教研员和其他人员不先打招呼而进入教室听课的一种课堂管理方式。简单地看.这种不先打招呼的听课方式确有不“人性”的地方.以致受到部分领导和教师的强烈反对.但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来看“推门课”.也许会“推”出另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唐隽菁 《中国德育》2014,(22):68-72
正听课,顾名思义,以听为主,听到了然后记录下来,就是听课笔记。我们学校有随堂听课,每天早上抽取教师、节次,我们也有听课笔记,学期结束都是要上交检查的。今天随堂听课抽到的是品社课,而我那节正好没课,便拿上听课本,欣然前往。老师执教的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怎样和他联系》,真是太熟悉了。但凡到了四年级下学期,老师  相似文献   

19.
张凯 《辅导员》2010,(6):24-24
前不久,听了一节评优课。令所有听课老师感触最深的就是这节课的课件做得相当不错,因此,这节课上得也算非常成功。座谈中,当听到授课教师说这个课件花费了他4个工作日的时间才制作完成的时候,笔者不禁感触良多:一堂好课,不仅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追求和向往的,更是所有听课学生期盼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活”了起来,于是,每每评优课,教师教学魅力的展示似乎也就过渡成了课件教学的比拼。诚然,课件辅助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佐斌 《湖北教育》2003,(9):14-15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个人往往是中心,教师“讲”得好不好。板书是否美观工整就成为评价课堂教学的常用的最重要标准。“听课”、“看课”的对象当然都是讲课者——教师。“听课”“看课”之后要“评课”,听课者一般对上课教师评头论足,区分上课人的名次与好坏,自己好像是局外人。我们倡导看课后要将看课者自己的认识、感受、理解、评价和建议等表达出来,与上课者和其他老师分享。 那么,“看课”该看什么?概括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