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28年,对于任职于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吴宓教授来说,有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就是编辑在天津出版的<大公报·文学副刊>. 因为<大公报·文学副刊>,生活在吴宓的面前翻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2.
特立 《湖北档案》2000,(12):34-37
吴宓是一位学贯中西而通古今的国际知名学者.邓小平曾称他是文科领域里的李四光.他学识渊博、精湛,对国学经史总有精辟的论断,尤其对《易》,有独到的研究和考证.  相似文献   

3.
默秋 《出版参考》2009,(4):38-39
1925年,清华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大事: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研究院的宗旨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国学人才。当时的清华是个留美预备学校,留美预备学校来办国学院,这本身就是要吸收西学来建设自己的文化。  相似文献   

4.
李月 《兰台世界》2012,(4):57-58
吴宓(1894—1978),陕西省泾阳县人。字雨僧、雨生,笔名余生,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曾在清华大学教授翻译术的课程,在学衡派所办的月刊《学衡》上发表过大量译著。著作有《吴宓诗集》、《吴宓日记》等。吴宓通过译介,有意识地归化整合传统文化,归化西方文化,用一种新思路来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建构。由于吴宓学贯中西,融通古今,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  相似文献   

5.
智者的倾诉常晶──读《吴宓自编年谱》过去曾翻阅过一些年谱,多是为了查证史料,极少用心阅读。近读友人推荐的《吴宓自编年谱》,不觉被其字里行间的坦诚和真挚所感动,竟至不能释卷。《吴宓自编年谱》(以下简称《年谱》),是国学大师吴宓先生晚年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回...  相似文献   

6.
《敌机袭兰纪略》系路志霄20年前据李恭先生遗稿《文史别纪》中的有关日记内容整理成文的,原载于台湾出版的《甘肃文献》。李恭(1901-1970),字行之,甘肃甘谷人。民国十八年(1929年)考入北平中国大学文科国学系。初从范文澜、吴承仕学,旋游章太炎之门,曾入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习声韵训诂。业成归来,任教兰州师范、甘肃学院,并主持创设武都师范,1942年调任兰州师范校长兼西北师院教授。1949年后,历任兰州师范校长、兰州二中副校长、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兰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等职。李恭志行学术,奖掖后进,一生著述虽丰然多散佚,有《陇右方言发微》等刊行于世,另有《斯文异诂》、《文史别记》、《太平天国在甘肃》、《甘肃省县沿革》及《目录学之应用》等遗稿尚待刊行。  相似文献   

7.
范红霞 《图书与情报》2006,(3):108-111,144
柳诒徵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卓越的图书馆学家,一生致力于教育和图书馆事业,掌理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达20年之久。在任国学图书馆馆长期间,他既重视对图书馆的管理与革新,使国学图书馆成为江南最著名的图书馆;又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学术研究,培养出一大批图书馆专家和文史学者;他主持编撰了《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反映了他的图书馆学思想,为学者提供了便利,也为其他图书馆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8.
书评与广告     
知道吴宓,首先是从收在“人间世丛书”中的一本薄薄的小册《二十今人志》中看到的。作者署名译文,文风写得有褒有贬,亦庄亦谐,所以印象颇深;再较详尽地知道他,则是他的女公子所著《吴宓与陈寅格》一书,是“清华文丛”中的一种。 吴宓是以办与新学针锋相对的《学衡》而为世人所熟知──吴宓是站在乃师白璧德式的人文主义立场,一心保存古典价值,因而曾被人们指斥为反动与保守。11年后,《学衡》终于办不下去了。为了给他一些精神上的安慰,与他长期合作的中华书局在1935年,为他出版了印刷极为考究、十六开本的厚厚一巨册的《吴宓诗集》,其中不仅辑录了他1908至1933年间创作的990多首诗词、27篇诗文评论以及《空轩诗话》,还附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吴宓对此书的出版极为高兴,希望能在世人那里获得一个对他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正>吴宓(1894—1978),字雨僧、玉衡,陕西泾阳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思想家、教育家和比较文学研究者。1926年至1937年,吴宓曾三度履职清华外语系代理主任。在此期间,他为清华大学外语系制订了外语教学培养方案,并为外语系学生亲自授课。吴宓在履职  相似文献   

10.
赵春亮 《兰台世界》2012,(28):10-11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和台湾大学校长.他6岁入私塾接受早期国学教育,11岁时即可熟背《十三经》,20岁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21岁赴欧洲留学.傅斯年自1927年海外学成归国从事教研工作直至1950年病逝,23年间为我国历史,语言、考古等专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作出了杰出的学术贡献.他一生出版学术专著70余部;组织参与了前15次殷墟考古工作;组织清理研究大清档案资料.在档案学领域,傅斯年也颇有建树.他在《史学方法导论》、《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等历史学专著中,提出了很多关于档案编撰、整理、利用等独到见解,在为历史学研究添砖加瓦的同时,也丰富和推进了我国档案事业.他的档案思想至今仍是我国档案研究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