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祁谨 《今传媒》2004,(1):51-51
《××晚报》2004年1月6日刊载了一篇题为《长安引进200余只野狼打造“西北狼滩”》的文章,这篇文章共2700多字,其中竟有1300多字和哈尔滨新晚报2003年2月19日一篇《与狼共舞》的文章只字不差。这里有叙述记者心理活动的:“记者吓得差点儿把相机扔在地上……”、“记者心头微微  相似文献   

2.
焦霓 《新闻知识》2004,(3):58-58
我写过1篇小《永远何其多》,讲作和报、刊、台用“永远”做题太多,发表在2002年8月19日《中国新闻出版报》上。但当时我并没分析哪个梨子酸,哪个梨子不酸。结果到羊年“风”仍未止,只好再次给“永远”号号脉,扎扎银针。  相似文献   

3.
《文史知识》2002年第8期第91页刊登了一篇题为《用错“家书”》的文章。该文开头云:“吴小如先生……是我的老师,我在北大时曾得亲炙受业的机会,成为他的入室弟子。”笔者以  相似文献   

4.
李辉 《今传媒》2004,(4):38-38
在6月9日的新浪网上看到一条《坚强男子被情人割开肚皮晾在屋中13小时仍生还》的新闻,很吸引笔者的目光。就让我们一同看看新闻中的男人是如何“坚强”的吧:哈尔滨市女子陈某因怀疑男友有外遇,竟用剔骨刀将其肚皮划开,使阎某的肠管及大网膜外漏,肚皮翻开。惊慌的陈某将房门紧锁,抢过阎某的手机不让他报  相似文献   

5.
我与广播电视路遥不幸英年早逝的著名中年作家路遥,在他完成百万余字的《平凡的世界》后曾写过一篇题为《我与广播电视》的文章,对“先声夺人”的广播给予由衷的称赞:小说前两部在电台播出的时候,我还带病闷在暗无日光的斗室中日夜兼程赶写第三部。在那些无比艰难的日...  相似文献   

6.
1月21日出版的《南京晨报》刊登了一篇题为《老汉街头见到女的就脱裤子》的社会新闻,说连日来新街口中山南路常有一名怪癣的老头出没,60多岁,只要一见到女性就追上去,然后脱下自已的裤子,令广大女性深感尴尬和恶心,警方也对这个怪老头颇感头疼。接下来又详尽地报道了几次怪老头“见到女人就脱裤子”的场景……  相似文献   

7.
2003年10月1日《无锡日报》3版以《普天同庆祖国华诞》为题刊出新华社9月30日发的由该社记者秦杰采写的一篇电讯稿,该稿劈头一句说:“普天同庆祖国华诞,众志成城高奏凯歌。”这标题和正文的“开场白”读来让人发懵。大家知道,10月1日是新中国的“华诞”,怎会是祖国的“华诞”呢?显然,作者是将“祖国”与“新中国”这两个词“合二为一”了。  相似文献   

8.
2005年12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的“新闻观察”专栏发表了一篇题为《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算合格吗?》的文章。文章写道——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教授说: “新闻学博士连最常见、最简短的消息、通讯、言论都不会写,我认为是不合格的毕业生,至少我会在论文答辩时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9.
2004年11月26日,京华时报体育/综合A45版一篇题为《彭荃捡漏由死到生》章报道:  相似文献   

10.
电价上调、李雪健去世、航班延误将参照国际惯例赔偿、韩国要“抢注端午节”、我国将设50个省级行政区、首个脑死亡标准出台……最近,这些新闻因为有关方面的辟谣和澄清,被媒体称为“疑似新闻”。为此,5月13日《新京报》刊登了题为《“疑似新闻”迭出缘于信息求证难》的社论,分  相似文献   

11.
光明 《新闻三昧》2005,(3):34-34
2004年11月9日上海《新民晚报》54版《青色的骏马》一中,说秦朝为了修建秦始皇陵,“历时58年,动用刑徒、徭役72万多人……”  相似文献   

12.
早些年,报刊上英文缩略词顶多出现一个 OK。虽说这个用法是把英文中只有“尚令人满意”、“允许的,许可的”意思的单词,当做了 very good来用,百分之百是错的,但因数量很少,没有引起注意。近年来,记者面对着越来越多的新英文缩略词,如果不加辨别、随便引用,恐怕就会让读者难以明白,影响新闻的传递效果。如分析电信市场的文章中就有这样的英文缩略词:“IP 电话打动人心”、“CDMA 市场巨大”、“WAP 手机登陆国”、“中国加入 WTO 在即,ICP 市场弥漫硝烟”(2000年1月19日《市场指南报》)。再看看这样的标题和文字:《航空公司的 CS 战略》(2000年12月9日《市场指南报》),《家庭式 LTC 钟点服务为首选》(2000年2月24日《武汉晚报》),《步行街的 Logo 年代……步行街是一个城市的 Logo》(2001年12月14日《武汉晚报》),《发达国家的 GDP 增长部分的65%与 IC 有关》(2001年12月18日《武汉晚报》)。  相似文献   

13.
《新闻记者》2001年第3期上,主编吕怡然先生撰有一篇短小的“主编琐话”:《传播:交流与沟通》。在文章中,吕先生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新闻传播的本质就是一种人际交流与沟通。”本着学术的严谨态度,避免断章取义,笔者首先将吕先生提出该观点的那一整段文字摘录于下:…….  相似文献   

14.
体育新闻莫"杀气"太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枪手死于自杀”,“流浪去杀豪强”,“在反战中完成‘屠杀一’”“川深两军预谋‘大屠杀’”……看到这样“杀气”十足的体育新闻标题,我们也许会认为这是黑社会的备忘录,其实,这正是目前体育新闻存在的一个不足:杀气太重,加入过多的个人情绪,从而不能很好地发挥引导舆论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1月28日午休时,笔者在网上看《新京报》的“评论”板块,竟然发现重稿:“综合评论”刊出题为《利息税早该调整了》的文章,署名“易宪容(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经济评论”刊出题为《利息税早就该调整了》的文章,署名也是“易宪容”。  相似文献   

16.
新华社2月22日播发了题为《芜湖“红顶商人”现象调查》(见《新华每日电讯》2月23日头版)的通稿,很快有39家报纸采用,在新华网的“发展论坛”上,190篇帖子针对“红顶商人”现象进行了讨论。可见,这是一篇很有吸引力的报道。  相似文献   

17.
《扬子晚报》1992年3月25日五版,题为《访宋丹丹》一文中写道“……一发不可收拾……”。《新闻战线》1992年第3期,题为《“爬格子”人的呼声》一文中写道:“……一发不可收抬《新闻爱好者》(河南)1991年  相似文献   

18.
阅报指瑕     
翻看几份《北京娱乐信报》,见语句失范处颇多,选几例略加分析之。——2003年8月10日16版《一家跑水淹了六层楼》,文中有“吴律师认为,为了避免多数人利益不受损害……”这句话,“避免……不受损害”双重否定即肯定,就是非要“多数人利益受损害”了?这是吴律师的原意吗?  相似文献   

19.
新疆日报3月13日刊登了一篇题为《罗曼·罗兰的叹息……》的文章,它引述了“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而行”这句话,并且说这句话出自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这是不对的。据我所知,这句话不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作者罗曼·罗兰(1866—1944)的名言,而是1793年被雅各  相似文献   

20.
关于“用事实说话”的争论,是由尹连根引起的:1999年他在《新闻传播》上发表文章,提出“用事实说话”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观点;随后《新闻界》刊载了季为民的文章,支持尹连根的观点,接着,陈力丹又在《采写编》2002年第4期上发表了题为《用事实说话不是新闻写作的规律》的文章,似乎是从更高的层次对问题进行了论述,随后在理论界各有不同角度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