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站在世纪之交的转折点上,鲁迅成为再认识、再阐释的对象。《野草》中《影的告别》、《希望》、《墓碣文》三篇突出展现了鲁迅当时激烈痛苦的思想矛盾斗争,而就在这冲突中闪现了鲁迅绝望中迸出的希望之花,展现了一个精神界战士坚毅刚强的风采。当然,鲁迅“绝望的抗战”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原因,即其内蕴深厚的思想、顽强的个性、儒家积极入世精神的滋养、形上的人生意义的超越寻求等因素合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站在世界之交的转折点上,鲁迅成为再认识、再阐释的对象。《野草》中《影的告别》、《希望》、《墓碣》三篇突出展现了鲁迅当时激烈痛苦的思想矛盾斗争,而就在这冲突中闪现了鲁迅绝望中迸出的希望之花,展现了一个精神界战士坚毅刚强的风采。当然,鲁迅“绝望的抗战”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原因,即其内蕴深厚的思想、顽强的个性、儒家积极入世精神的滋养、形上的人生意义的超越寻求等因素合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五四”落潮期 ,孤独症成为时疫 ,在有进步思想意识的知识分子队伍中蔓延。许广平于 192 5年 3月11日曾写信给鲁迅说 :“苦闷则总比爱人还来的亲密 ,总是时刻地不招即来 ,挥之不去。”鲁迅本人也感觉成了“荷戟独彷徨”的游勇。写作于同一时期的散文诗集《野草》、小说《孤独者》等都反映出这种普遍存在的孤独悲观情绪。魏连殳即是孤独者的典型代表 ,他的内心充满绝望意识 ,由孤独悲观产生绝望 ,因绝望产生复仇意识。鲁迅写作此篇的目的不在于批评魏连殳这个人物 ,而是真实披露在特定时期一代人的心灵创伤 ,也描述出鲁迅这辈人的巨大心灵痛…  相似文献   

4.
龙永干  罗冬 《天中学刊》2006,21(3):107-112
鲁迅对复仇的提倡旨在解构封建道德中奴隶式的“怨恨”,进行国民性改造。《孤独者》中魏连殳向民众报复的悲剧,唤起的是启蒙者对孤独的澄明与担负。《铸剑》中黑色人的复仇则是创作主体以艺术的方式解读历史时,在感性与理性、艺术表现与现实实存、情感逻辑与价值判断所形成的悖论中进行的“绝望的抗战”。  相似文献   

5.
<正>鲁迅的《复仇》共两篇,写于1924年12月20日,又一同发表在1924年12月29日《语丝》周刊第7期上。这两篇作品,属于同一母题的两个故事。复仇,是鲁迅作品的一个鲜明的主题,也是鲁迅生平思想发展的一条主线;在《野草》里作者明确地以《复仇》为题。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所谓的"旁观者"的看客心态,在先生的小说,杂文,乃至书信、谈话等中都屡屡提及,但从对象关系上来看,似与别处又有所不同,这其中表现着鲁迅先生崭新的思考。下面我们来解读第一篇《复仇》。全文共有九个  相似文献   

6.
鲁迅曾经说过,他的哲学思想都在《野草》里。因此,要深入了解鲁迅,不能不读他的散文诗《野草》。《野草》写于五四运动的落潮期,它反映了鲁迅思想矛盾的内心炼狱。当年的战士“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自选集自序》)目前,一切是这样沉郁、苍凉。于是,我们的诗人唱出了“寂寞新文苑,平安  相似文献   

7.
《野草》是鲁迅内心思想、生命体验的表达,包含了鲁迅的哲学,从《野草》中我们可以窥见他真实的精神世界:虚无精神、自立精神、复仇精神和牺牲精神。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野草》与波特莱尔的《巴黎的忧郁》在情绪上都表现出相近的孤独与绝望的人生体验,但在这绝望的背后,却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态度,《野草》表现了一种“绝望的抗争”。而《巴黎的忧郁》则反映出一种绝望的颓废与沉沦,并由此导致了两种对于现世及其民众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野草》与波特莱尔的《巴黎的忧郁》在情绪上都表现出相近的孤独与绝望的人生体验,但在这绝望的背后,却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态度,《野草》表现了一种“绝望的抗争”,而《巴黎的忧郁》则反映出一种绝望的颓废与沉沦,并由此导致了两种对于现世及其民众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0.
《野草》主题的佛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野草》主题隐含着一个与佛学苦、空观相吻合的逻辑层次。在现世苦难的打击下,鲁迅常常觉得唯“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佛学无常无我价值观促使他走向“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空无状态。由空开拓出生命的抗争之路,承担起现世世界扫滞除执、反抗绝望的责任是《野草》哲学的关键。诗文吸收佛教勇猛精进的精神,同时消解了佛教因果轮回的唯心思想。  相似文献   

11.
据东方早报报道:日本当今最知名的中国文学研究专家、东京大学文学部教授藤井省三先生近日在上海作协的讲座中认为,村上春树的不少小说包括其处女作徂听风吟》中都有着鲁迅的影子。今夏即将出版的新作《1Q84》其实与“阿Q”相关,并不仅仅是向乔治·奥威尔致敬之作,同样也是向鲁迅致敬之作。藤井省三说《野草》启发了《且听风吟》。以《且听风吟》中的一句——“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为例。这句子或许受到了鲁迅在《野草·希望》中所写的“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启发。  相似文献   

12.
鲁迅在创作《野草》时是其思想转变的关键时期,是他对自己内心深处最深刻最严酷的解剖。在那个暗淡无光的旧世界,鲁迅在一次次的思想斗争中交织着绝望与希望。《希望》中鲁迅就把希望与绝望的矛盾起伏展现在我们面前。关于《希望》的创作主题历来众说纷纭,鲁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里说:"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实际上,鲁迅在新的一年到来时写下的这篇《希望》,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对青年消沉的不满和批评,而蕴含了更深远的思想和心境。  相似文献   

13.
《野草》的写作意图、主要内容和思想倾向是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有的说,主要是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批判;有的说,主要是对自己心境和思想中矛盾的解剖、思索和批判;有的说,认为仅仅“面向内心”和仅仅“面向世界”都不对,《野草》的每一篇都是既有面对现实世界的斗争也有面向内心进行自我批判;有的说,主导思想倾向是积极地战斗、讽刺和批判;有的说,苦闷、仿徨、颓唐的情绪是这本散文诗的主调.还有其它说法,有代表性的是这几种.我们是赞成主要表现作者自己内心世界这种看法的.这不仅由散文诗这种文体的功能和特点所决定,散文诗是心灵的歌,它不侧重于描绘客观世界,而强调用形象直接象征自我内心世界;更重要的是从综合各篇的主题、题材和表现方法中可以看出:《野草》的写作意图和思想内容的确有别于鲁迅杂文的针砭时弊和小说的再现现实.这个集子虽然也有一些篇章尖锐地攻击时弊,但更主要的用意还在表现作者求索的愿望、斗争的豪情、思想矛盾的解剖以及由现实触发的感想,等等,换一句话说,更主要的是表露自己内心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野草》中塑造了一系列“过客”型形象——“过客”、“求乞”、“影”、“战士”、“死尸”等——构成《野草》独特的形象系列。“过客”是充满战斗精神、孤独而绝望地反抗着的战士形象,更是鲁迅本人精神人格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始于20世纪早期对《野草》的解读,存在一种值得特别关注的线索,即《野草》中“虚无”、“绝望”的意味究竟为何意.这是阐释《野草》的一个关键问题.自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末的阐释中不乏自由之声,亦不乏在政治气候的影响下发出的种种变声.不过,一种尤具启发的思路隐约可见,即在《野草》最“消极”的《墓碣文》和最“积极”的《这样的战士》之间存在某种尚未解明的秘密.这一解读秘密在20世纪40年代的竹内好那里几近“去蔽”,遗憾的是,其结论未能清晰呈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木山英雄眼中,其秘密俨然可以揭示,但他又否定了自己的“发现”.  相似文献   

16.
《野草》并非是鲁迅的绝望的徘徊,《野草》的深刻在于:道出了卑微生命置于“非人间”的本质意义与生存秘密,看似言辞徘徊,实则力透纸背,恰如绝望处逢生,更具笔力于力挽生命走向其存在之应然,是在对生命敬畏之际,彰显出了人生此在的崇高与伟大。在《野草》中,鲁迅先生保持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的清醒。《野草》旨在找寻精神出路,于深沉忧思中开启存在之所以存在的理性与智慧,为有限人生赋予了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7.
徐键萍 《文教资料》2013,(31):20-22
《野草》与《巴黎的忧郁》两部作品都运用象征主义手法在文本中创造出独具魅力的艺术世界。“过客”与“异乡人”在各自的象征世界里不仅是独立存在的意象.还分别是两部作品内在精神的寄托,其内蕴贯穿了作品几乎所有的意象。本文在分析其外在艺术特征的基础上对这组意象进行了作品内部的发散性解读,寻找到“过客”与“异乡人”共同蕴含的绝望的生命感受和在绝望中不懈抗争的思想精神。《巴》的抗争是通过搭建一个“美”的乌托邦实现精神的救赎,而《野》则是将希望展现于那从虚无中崛起的生命意志。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野草》是鲁讯先生的生命哲学,并从《野草》与《坟》的联系上,引出了“中间物”的观念,进而通过篇章解读,指出《野草》是反抗绝望的真英雄文本。  相似文献   

19.
齐慧爽 《现代语文》2009,(10):156-157
鲁迅的《野草》独具魅力。如何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真正魅力,对《野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解读,至关重要。《野草》中鲁迅寻求希望,与绝望抗争,敢于直面存在的虚妄。绝望与希望之间的矛盾不仅来自于外在的客观世界,也来自鲁迅内在的精神世界。与鲁迅沟通,是走向《野草》解读的第一把钥匙。本文从绝望与希望的矛盾中探讨鲁迅《野草》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对联野草》的深层把握。  相似文献   

20.
《有的人》中的“野草”、“春风”,湖北教育出版社八八年六月出版的中学语文第五册《练习册》认为:“‘野草’象征着默默无闻的普通战士,‘春风’象征着党的阳光雨露、胜利的信息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其实,“野草”、“春风”的象征意义是很明显的。“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