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虎 《家庭教育》2014,(1):93-9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广为人知,出自《易经》的“象传”。“象传”是战国时代学者对《易经》中部分卦名、爻辞所具有的象征意义进行的阐发和解释。乾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之首,象征孕含万物的天道自然,它是永恒的,也是变化无穷、生生不息的。  相似文献   

2.
《易经》历来被冠以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既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化积淀,也是诸子百家的发源地。研究乾卦,对整部《周易》的把握举足轻重。结合当前的教育实践,从教育智慧的角度阐释乾卦,论述包括乾卦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教育目的观,参照象数与义理透析乾卦六爻中的教育过程,以及结合乾卦用九谈教育规律。  相似文献   

3.
乾卦是《周易》六十四卦的首卦,为纯阳之卦,其六爻以龙设象,自初及上,从潜龙到亢龙,以其"龙德"之美动态再现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中乾卦"龙德"的潜态之美是"龙德"之美的一部分,是龙在潜态下的自处之美,彰显的是阳刚之美、独善之美、处下之美和勿用之美,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事物发展变化初起阶段的特征,启示人们为人处事应初心不改、审时度势、能屈善忍、无为而为。  相似文献   

4.
唐传奇《柳毅传》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柳毅传》中的"龙"形象,是古代士人的人格化身。而从《易经·乾卦》的角度分析,柳毅的人生与《乾卦》的"六爻"高度吻合,其命运嬗变轨迹,体现了中国古代士子人格修养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唐传奇《柳毅传》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柳毅传》中的"龙"形象,是古代士人的人格化身。而从《易经·乾卦》的角度分析,柳毅的人生与《乾卦》的"六爻"高度吻合,其命运嬗变轨迹,体现了中国古代士子人格修养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闻冠军 《辅导员》2012,(5):18+13
潜龙勿用,作为一个成语,出自《易经》第一卦乾卦的象辞,隐喻事物在发展之初,虽然势头较好,但比较弱小,所以应该心谨慎,不可轻动。不过,在写作上,"潜龙"有时会有"大"用!  相似文献   

7.
《周易》即今人所谓《易经》,又简称《易》。它是儒家的一种重要经典。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全书最基本的是“阴”“阳”两个符号,“——”是阳,“--”是阴。由这两个符号,连叠三层,组成八卦,八卦互相重叠,又组成六十四卦。每卦六爻。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六爻的(本三百八十四爻,加上《乾·用九》、《坤·用六》二条爻辞)爻辞,是《周易》中《经》的部份。又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卦,下篇三十四卦。《传》解释卦辞、爻辞以及八卦的性质和起源,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七个部份,十篇,统称《十翼》,意思是说这十篇文字是“经”的羽翼。  相似文献   

8.
在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正确的学习态度中,我特别愿意谈谈"谦虚"的重要性. 多年以前,我在台湾学者南怀瑾的一本书里看到过一段论述,说的是在易经六十四卦当中,只有谦卦"六爻皆吉",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们知道,易经号称"众经之首",可谓中国文化之源,它是一部处处讲求变化的书,甚至在"乾"、"坤"、"泰"、"益"等明显的吉卦中也出现了"悔"、"穷"、"吝"、"凶"等现象,为什么偏偏只有谦卦"六爻皆吉"呢?这不是很奇怪也很有趣的问题吗?后来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翻看了不少相关的书籍,很长时间之后才大致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相似文献   

9.
《周易·系辞》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重,又有六十四卦.卦卦皆有六爻(除乾坤两卦,各有六爻外),六十四卦即有三百八十六爻.这八个经卦(即八个基本物质)、六十四个别卦(六十四种新事物)、三百八十六爻(即三百八十六种事物发展的状态),即代表了宇宙间各种事物的形态和本质,也就是说,它们与宇宙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着全信息的—一对应关系.由此看来,八卦的本质就是信息联系(即信息交合).信息可以无性繁殖,也可以有性繁殖.不同信息的交合是有性繁殖.不同信息的交合可以产生新信息(新事物).“思  相似文献   

10.
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先人就创造了以爻卦为命题形式,以八卦和六十四卦为体系的辩证逻辑形式演绎系统。此后,又给出了爻辞和卦辞的语义解释系统。后来,又给出了《易经》的语义和语用解释系统。它自古至今,长盛不衰,成为中国的传统逻辑、文化发展的活水源头。以互补结构整体思想的形式结构和推理有效式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数理辩证逻辑,是以易经逻辑为其辩证逻辑基础的,它又是易经逻辑的一致性扩大系统。它为实现易经逻辑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现代逻辑形式化方法。易经逻辑形式公理系统DPA 就是其现代化形式公理系统。  相似文献   

11.
《宜宾学院学报》2015,(11):65-71
乾卦作为六十四卦之首,对整个周易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周易》所强调的变易观念,在乾卦中就已经有非常明显的阐述。乾卦以龙的变化象征阳气生成演变的过程,详细论述了阳气变化发展过程的始终与其间重要的时间节点,并阐明了时间是阳气变化发展的内在线索,时间的推移带动了阳气的发展变化。乾卦对时间的关注,要求人们在认识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做到"知时",即重视整个过程的始终,把握变化发展的关键时机。  相似文献   

12.
《周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籍之一,被称为“中国文化的第一篇章”,“群言之祖”,它所反映出的审美意识一直影响至今.《周易》一书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经,二是传.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每卦先列卦形,次列卦名,次列卦辞.每爻先列爻题,次列爻辞.爻题都是两个字组成,一个字表示爻的次序,自下而上,第一爻用“初”字,第二爻用“二”字,第三爻用“三”字.第四爻用“四”字.第五爻用“五”字,第六爻用“上”字.  相似文献   

13.
周易六十四卦,都是吉凶彼此消长,没有全吉全凶的.相对而言,谦卦是六爻都吉的,比乾卦还要好.其中关键就在于这个"谦"字,谦让、谦退、谦逊、谦虚者,能够得到最大的吉,可见圣人在茫茫宇宙间捕捉到这个"谦"的意象,是多么重视、多么珍惜.  相似文献   

14.
在易学家看来,世界由阴阳二气构成,阴阳对立而共体,相反而相成。天体运行,寒来暑往,人类演进,万物化生,都是阴阳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天地之道就是阴阳之道。乾卦象征天。天道刚健,是整个宇宙万有发展的原动力,一切生命运动的力量源泉,以此告知人们应该自强不息的道理。圣人设卦观象,乾卦六爻,每一爻都是时间和空间关系的不二组合,决定了事物在一定时间内的存在状态。君子法天,其最高境界是因时而动,知进知退,体现了易学家天人合一的根本思想。  相似文献   

15.
论《周易》哲学对刘熙载美学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易经》由卦象和卦辞、爻辞构成,大约成书于西周前期。《易传》系儒家学者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统称《十翼》,为战国或秦汉之际的作品。《易传》扬弃了《易经》宗教巫术的内容,同时又利用了它的形式,以易象概括说明宇宙模式,以太极阴阳说模拟阐述宇宙的生成嬗变,形成了自己的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结合的哲学思想体系。它在两千多年中保持了自己的生命力,其意义已超出了一般卜筮之书,对后来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至我们可以把它视为中国思想和文化  相似文献   

16.
周易六十四卦,都是吉凶彼此消长,没有全吉全凶的。相对而言,谦卦是六爻都吉的,比乾卦还要好。其中关键就在于这个“谦”字,谦让、谦退、谦逊、谦虚者,能够得到最大的吉,可见圣人在茫茫宇宙间捕捉到这个“谦”的意象,是多么重视、多么珍惜。孔孟讲“称物平施”,  相似文献   

17.
文化磁场中两种力"环境规律"与"理念说明"相互作用交互和传递,转化为文化守恒的审美能量,作用人类精神。文章阐释《易经》文化现象提出《易经》三易:变易、简易和不易与人生三大问题:人与自然、人他人、人与自身,相对应形成张力,传递"共存、宽恕、开悟"的审美意蕴。并就"坤卦"为例解析《易经》的现实审美趣味,原创归纳"坤卦·六爻"美蕴:"履霜"极限美;"不习"智慧美;"含章"潜质美;"括襄"精进美;"黄裳"归真美;"玄黄"悲情美。  相似文献   

18.
《周易》六十四卦,以乾为首,全篇爻辞都在讲“龙”,以龙的生息变化寄喻人生和宇宙哲理。以《周易》大道之源而生发开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地地道道的龙文化。“易经中所说的龙应该是天文星象苍龙七宿的龙和生物恐龙及恐龙后代大型蜥蜴的龙,两者兼而有之。易经乾、坤两卦乃是兼采天文和生物中的龙象、龙德、龙性以和人文或人生、人事等紧密结合”①,才能有爻辞中关于龙的形态的记载。经过“人更三圣、历世三古”,华夏部落的几代先王在雷泽龙乡一带,“观象授时,”“乃拿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②。《易经》虽是一部…  相似文献   

19.
从哲学的视角来观察教育新文化的崛起,体现了事物发展中否定之否定的扬弃过程,是对教育客观规律在宏观上的把握,也是用文化的视野来衡量教育的新理念在教育上的反映。[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8,(7):137-138
辩证否定观与机械唯物主义否定观存在着根本对立。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从根本的意义上来说是事物内部矛盾作用的结果,但外部矛盾也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辩证的否定即是事物联系的环节,也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因此我国的文化建设既要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内因,也要汲取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进行理论和实践活动创新,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