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约瑟问题巳成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研究的代名词。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形成了研究李约瑟问题的高潮,然而,李约瑟问题是什么?李约瑟问题有没有解?研究李约瑟问题的价值何在?本文通过对李约瑟著作3主国内学者对其进行的研究,试图对上述问题的研究现状给予概括。以求对李约瑟问题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崔彤 《学会》2001,(3):21-22
一、中、韩两国图书馆学(协)会建立友好互访关系 为了加强中国图书馆学会与国外同行的联系,特别是加强中、日、韩三国图书馆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图书馆学会继1997年与日本图书馆协会建立了友好互访关系后,又着手准备与韩国图书馆协会建立友好互访关系.  相似文献   

3.
萨顿和李约瑟在去世前均未完成自己庞大的研究计划。萨顿殁后其计划无人能续,李约瑟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却在后续者的努力下逐渐接近于完成。两者身后的不同际遇并非偶然。一个重要的理论原因是李约瑟的研究符合后萨顿时代科学编史学注重地方性知识的特征。本文论证从科学实践而非科学理论的视角出发,李约瑟的科学编史学可被看成为一种对科学的地方性研究进路。它具有历史主义、与境主义和超越内在史和外在史二分这三个特征。同时,以实践为中心的异质性科学观也使我们看到地方性知识与建立在其拓展能力上的一般性并不相互冲突,以此回应一些学者对李约瑟科学编史学中的地方性特征的质疑。  相似文献   

4.
该文是作者在李约瑟研究所访学中,根据实地考察及资料分析而综合写成,文中追溯了李约瑟研究所的发展渊源,展示了其现状,最后指出李约瑟研究所之诞生的李约瑟博士研究之必希体现。  相似文献   

5.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具学术魅力的课题。本文根据李约瑟自己对相关几个悖论的分析,称为"李约瑟悖论"。正是李约瑟对"中国无科学论""制度抑制发明论"和"中国文明停滞论"三种观点的分析批驳,形成了"李约瑟悖论"的三重理论内涵。在此基础上,从中西科学形态、制度形态、文明形态三个层面的比较,较为深刻地揭示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内在原因与制度根源,也是对李约瑟悖论的一种诠释,而这本来就是李约瑟悖论的应有之义。通过对中西科学技术和经济增长的大跨度历史分析与比较,进一步考察了"李约瑟悖论"的经济背景,并分别阐述了对李约瑟悖论的科学学解释与经济学解释。  相似文献   

6.
在广泛考证近现代科技哲学的李约瑟式解答后,认为库恩的范式理论和科技发展理论为研究李约瑟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域,沿着这条线索,在库恩视域下,以范式理论和科学发展理论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库恩理论和李约瑟问题所共同存在的边际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姜晓玲 《科协论坛》2007,(9):191-192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曾针对中国古代科技发达而近代中国科技却落后于西方的问题进行过研究论述,这一问题被称为"李约瑟难题",引起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热烈讨论和长期关注。本文论述了"李约瑟难题"的含义,对广大专家学者所持的不同看法予以了归纳总结,并且针对"李约瑟难题"存在的原因,分析了"李约瑟难题"对当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随着二战接近尾声,战后科学国际合作问题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思考。1943—1946年受英国文化委员会(British Council)派遣来华的李约瑟通过领导中英科学合作馆的经验,认识到创建新型国际科学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同时重视科学、教育和文化的相互关系。为呼吁成立战后国际科学组织,李约瑟于1944年7月、12月和1945年4月连续撰写了三个备忘录。第一个备忘录收录在《科学前哨》(Science Outpost)中(1),明确建议"一个国际科学合作机构应当由联合国在战后建立起来",并对其职能进行了说明。第二个备忘录比较简短,分析了国际科技交流的不同方式,认为应当结合和平时期和战时两种科学组织形式的优势,建立新型的国际科学合作机构,并承担主要的功能(2)。完稿于重庆的第三个备忘录(3)最为全面深入。当时正值国际上酝酿建立联合国教育与文化组织的关键时期,李约瑟以中英科学合作馆(British Scientific Mission in China)馆长的身份与科学界一起呼吁,"科学"应以平等的身份加入该组织,并在名称中体现。这篇备忘录也在华盛顿和伦敦广为散发,为教科文组织的最终成型起到重要作用。在这个备忘录中,李约瑟的视线超越欧美等科学中心,认为在"光明区域"之外更为广袤的地区,需要国际科学伸出援助之手。而这是其它科学组织所做不到的。1945年11月6日,伦敦的联合国会议上终于采纳了"UNESCO"的名称。1946年3月,李约瑟赴巴黎就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Division of Natural Science)的副主任。以李约瑟、贝尔纳、霍尔丹、克劳瑟为代表的剑桥左派科学家,他们不只是钻研科学,而且积极关注科学在社会中的应用,是英国和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他们都重视科技史的研究,因为在他们看来,科学史不仅要解释科学,更要改造科学。李约瑟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卸任后,很快投入到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中。李约瑟在科学的国际合作与历史研究两方面的工作,实际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刘晓、王洋译。  相似文献   

9.
1943—1946年李约瑟的中国之行意义重大,自此之后他的研究兴趣发生了根本转移,实现了由生物化学家向中国科技史家的蜕变,奠定了李约瑟后半生著述事业的基础及其精神内涵。围绕李约瑟的战时在华活动,探讨其思想和精神遗产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将“李约瑟问题”从不同的意义上进行分析,对于“强李约瑟问题”本文赞同“陈方正-余英时方案”,将其消解掉。对于“弱李约瑟问题”和“任鸿隽问题”则加以保留。在区分“广义科学”和“狭义科学”的基础上提出“任鸿隽-李约瑟问题”。此外,明确了科学的两个基本特征即数学化和实验性,据此对“第一次科学革命”之时段的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杰佛里·劳埃德为剑桥大学古典系"古代哲学与科学"教授、李约瑟研究所驻所教授。他不仅是西方古代哲学与科学史界的领军人物,也是中国与古希腊思想比较研究的鼻祖。2018年5月,笔者在李约瑟研究所对话导师劳埃德教授,与他探讨中西思想比较过程中的疑难、跨学科研究的意义,以及高效工作的"秘诀"。  相似文献   

12.
甘苼 《今日科苑》2012,(10):112
2012年1月7日,由中国名人文化交流协会、中华民族团结友好协会主办的"荣耀中华——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新年座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揭幕。在此次座谈会上,著名诗僧兼书法家、广东英德市慈湖丰盛古寺住持释印安法  相似文献   

13.
新视野中的“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李约瑟难题”置于李约瑟科学史思想与科学史研究工作的背景下加以分析,可以认识到它的真正内涵是下述三个问题1)什么因素造成了中国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科学超越?2)什么因素促成了西方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科学的融合?3)什么因素造成“融合”与“超越”之间的时间差?李约瑟着力解答了第1、第3两个问题,而忽视第2个问题。解答这一问题是“李约瑟难题”留下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今日科苑》2014,(11):11-13
在16世纪,中国的科技水平遥遥领先于世界,古代中国在科技方面为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是,为什么科技革命出现于欧洲,而没有发生在中国?这是上世纪40年代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的著名的"李约瑟之谜"。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于"李约瑟难题"从学者关注的层次、时间以及关注者身份方面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对该难题的关注有一个从解题到解构重心上的转移;之后作者从4个方面对中国人关注"李约瑟难题"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随着对"李约瑟难题"关注重心的转移,对该难题的关注也将逐渐淡化或转移。  相似文献   

16.
正20世纪上半叶,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问题”: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而只在欧洲发展出来?此问题不仅在科技史界无人不晓,其影响更远达历史学和社会学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对此问题,李约瑟本人最为集中而详尽的回答出现在《文明的滴定》(The Grand Titration)[1]一书中。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李约瑟难题的现代启示,认为造成李约瑟难题的一些因素至今仍然在阻碍中国科技发展,提出应突破“官本位”思想的影响、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消除教育体制中影响科技创新的消极因素、加强学术交流,从而实现中国科技的早日腾飞。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李约瑟难题的现代启示,认为造成李约瑟难题的一些因素至今仍然在阻碍中国科技发展,提出应突破“官本位“思想的影响、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消除教育体制中影响科技创新的消极因素、加强学术交流,从而实现中国科技的早日腾飞.  相似文献   

19.
郑术 《科学文化评论》2008,5(1):107-120
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内丹分册>中,李约瑟对内丹作出"生理炼丹术"的解读.本文立足道教内丹学自身的语境,从"性命"观角度分析李约瑟的内丹观,比较其与内丹学本来面貌之异同,并试析其原因,略辨其得失.  相似文献   

20.
东西方的差距何以拉开为什么宋元时期如日中天的中国古代科技没能持续多久便落伍于世界?这不得不回到李约瑟提出的那个著名论题: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或者从另一个方面讲,为什么近代科学诞生在了欧洲而不是中国?国际国内学者就此难题发表的文章不计其数,也有人认为"李约瑟难题"本身就是伪问题,因为历史不能假设。不过,我们从李约瑟绘制的"中西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