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上海分会和上海市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学术期刊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大型学术沙龙——“学术期刊如何国际化?”,于2005年3月25日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信息中心举行。来自上海市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的110余位编辑同仁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常务理事钱俊龙主持。  相似文献   

2.
消息报道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受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生态学学会委托,分别于2005年12月和2006年5月召开了编辑出版期刊专业人员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对《高能物理与核物理》和《生态学报》有关编辑出版专业人员晋升高级技术职务的资格进行了评审。  相似文献   

3.
由上海市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学术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上海分会联合举办的“面对市场化产业化形势,学术期刊多模式办刊”学术沙龙,于2005年6月23日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信息中心举行。来自上海市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的近90位编辑同仁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常务理事钱俊龙主持了会议。四位编辑同仁在会上作了主旨发言,题目和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4.
为了促进学术期刊特别是英文版期刊的国际化进程,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上海分会和上海市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学术委员会于2005年9月23日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信息中心,联合举办了英文版学术期刊国际化经验交流学术沙龙暨学术期刊国际化评价指标征询意见会。会议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副理事长钱俊龙主持。参加会议的有上海及浙江大学英文版编辑部的28名同仁。5位作了主旨发言,然后深入进行了探讨。发言题目及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文件 科发计字〔2001〕25号 关于发布获2000年院优秀期刊奖期刊名单的通知   院属各单位、院机关各部门:   科技期刊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科技期刊工作的质量也是研究机构学术水平的体现之一。它作为知识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系统,是知识创新工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院期刊在传播科技信息、推动学科发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发现和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推动我院期刊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提高期刊的办刊质量,我院开展了2000年度院优秀期刊评比活动。经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审,共评出获奖期刊93种,其中特别奖18种,一等奖15种,二等奖30种,三等奖30种。经院领导批准,现将获奖期刊名单予以公布。   希望各有关单位对期刊工作继续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以确保我院期刊工作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   附件:2000年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奖获奖期刊名单   中国科学院(章)   二○○一年一月二十一日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第21届学术研讨会 创新科技期刊发展方式 促进期刊出版业态转型 征文通知 各期刊编辑部及有关单位: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研究行为的重大转变,科学交流模式的日益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期刊从内容到形态正在迎来全新的转变:科技期刊正在从单刊、印本和弱小,快速地走向数字化、网络化、开放获取,并逐步地走向集群化、集约化、集团化,以能动地适应科学研究的需求,应对信息环境变化所带来的诸多挑战。所有这一切,要求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者必须创新科技期刊发展方式,积极推动期刊出版业态转型,从传统的期刊发展方式中转变过来,直面变化的挑战,把握发展机遇,规划发展路径,提高发展能力,重视发展质量,提升发展效益。 为更好地推动科技期刊发展方式的转变,从理论上总结和探讨与科技期刊发展方式相关的各种问题,从实务上寻求科技期刊发展方式的最佳实践,特别是开放获取出版(open access publishing)的模式和影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拟于2011年第三季度在内蒙古自治区召开第21届学术研讨会。 会议的主题是:创新科技期刊发展方式 促进期刊出版业态转型 副主题是: 1.开放获取出版模式与影响 2.数字出版与网络出版 3.期刊出版转型策略 4.科技期刊出版体制与机制改革 5.科技期刊发展战略与规划 6.其他相关问题 会议还将邀请科技界、情报界和期刊界的专家学者就一些重大的问题作专题报告。欢迎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者和业内人士积极撰文参会。论文经专家评审推荐大会交流,或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发表。 应征论文请于2011年6月30日前电邮至:STMJournal@mail.las.ac.cn(邮件主题注明:年会征文+作者姓名)。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国家科学图书馆710室(邮编100190)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 电话:010-62539101,13801399746 论文请在最后附100字以内的作者简介,并注明详细的联系方式(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手机、电子邮件等)。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 2011年3月20日  相似文献   

7.
贺信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 值此研究会第17次学术研讨会——“科技期刊的创新与发展、现状及对策学术研讨会”召开之际,我谨代表河北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向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借此机会,向支持和关心河北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的各位领导、同仁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为科技期刊界提供了两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一是创办了《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以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实用性强而被赞誉;二是每年举办学术研讨会,以层次高、内容前沿、收益大而受青睐。这两个平台,不仅推动了中国科学院系统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第19次学术研讨会——“科技期刊的科学发展——经验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于10月29日—11月2日在我国东南沿海古今著名的对外海港城市浙江宁波市召开。 与会代表近190人,中国科学院系统以外的同行占近一半左右。说明中科院期刊研究会的学术活动已受到全国广大期刊工作者的支持与欢迎。  相似文献   

9.
各期刊编辑部及有关单位: 科技期刊是科技信息重要的交流载体,是科研成果重要的发布平台,也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在国际科技期刊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下,我国科技期刊面临诸多挑战,与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学术影响力不强,没有充分地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必须增强变革与创新意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等手段,采取多种积极有效的措施,显著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与竞争力。 为贯彻落实中央书记处关于“打造具有国际专业水平的学术期刊等高质量交流平台”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我国我院科技期刊的变革创新步伐,探讨影响科技期刊影响力建设的各种因素,总结院内外科技期刊影响力建设方面的最佳实践,交流院内外科技期刊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的经验,探索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之路,增强我国科技期刊的竞争能力,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定于2014年10月15—18日在江西省景德镇召开第24次学术研讨会。 会议主题:变革与创新——探索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之路 分主题: 1.精品科技期刊群的影响力建设途径; 2.特色科技期刊群的影响力建设模式; 3.数字出版、知识服务与期刊影响力; 4.科技期刊国际合作与影响力建设; 5.科技期刊影响力建设的政策导向; 6.学术评价体系对科技期刊影响力的影响; 7.中英文科技期刊影响力建设的发展路径; 8.编辑出版人才培养与期刊影响力; 9.其它相关问题。 会议还将邀请科技界、期刊界的专家学者作有关专题报告。欢迎院内外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者和业内人士积极撰文参会。入选论文将择优在我会会刊《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上发表。 征文请提供电子版,于2014年15月15日前电邮至: E-mail: STMJournal@mail.las.ac.cn (邮件主题注明:2014年会征文+作者姓名) 通讯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100190)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710室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秘书处 联系电话:010-62539101 论文后请附100字以内的作者简介,并注明详细联系方式(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手机、Fax、E-mail等)。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部 2014年3月20日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8):1091-1091
各期刊编辑部及有关单位: 科技期刊是科技信息重要的交流载体,是科研成果重要的发布平台,也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在国际科技期刊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下,我国科技期刊面临诸多挑战,与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学术影响力不强,没有充分地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必须增强变革与创新意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等手段,采取多种积极有效的措施,显著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与竞争力。 为贯彻落实中央书记处关于“打造具有国际专业水平的学术期刊等高质量交流平台”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我国我院科技期刊的变革创新步伐,探讨影响科技期刊影响力建设的各种因素,总结院内外科技期刊影响力建设方面的最佳实践,交流院内外科技期刊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的经验,探索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之路,增强我国科技期刊的竞争能力,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定于2014年10月14—17日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第24次学术研讨会。 会议主题:变革与创新——探索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之路 分主题: 1.精品科技期刊群的影响力建设途径; 2.特色科技期刊群的影响力建设模式; 3.数字出版、知识服务与期刊影响力; 4.科技期刊国际合作与影响力建设; 5.科技期刊影响力建设的政策导向; 6.学术评价体系对科技期刊影响力的影响; 7.中英文科技期刊影响力建设的发展路径; 8.编辑出版人才培养与期刊影响力; 9.其它相关问题。 会议还将邀请科技界、期刊界的专家学者作有关专题报告。欢迎院内外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者和业内人士积极撰文参会。入选论文将择优在我会会刊《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上发表。 征文请提供电子版,于2014年9月15日前电邮至: E-mail: STMJournal@mail.las.ac.cn (邮件主题注明:2014年会征文+作者姓名) 通讯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100190)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710室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秘书处 联系电话:010-62539101 论文后请附100字以内的作者简介,并注明详细联系方式(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手机、Fax、E-mail等)。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部 2014年5月30日  相似文献   

11.
各期刊编辑部及有关单位: 科技期刊是科技信息重要的交流载体,是科研成果重要的发布平台,也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在国际科技期刊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下,我国科技期刊面临诸多挑战,与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学术影响力不强,没有充分地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必须增强变革与创新意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等手段,采取多种积极有效的措施,显著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与竞争力。 为贯彻落实中央书记处关于“打造具有国际专业水平的学术期刊等高质量交流平台”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我国我院科技期刊的变革创新步伐,探讨影响科技期刊影响力建设的各种因素,总结院内外科技期刊影响力建设方面的最佳实践,交流院内外科技期刊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的经验,探索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之路,增强我国科技期刊的竞争能力,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定于2014年10月15—18日在江西省景德镇召开第24次学术研讨会。 会议主题:变革与创新——探索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之路 分主题: 1.精品科技期刊群的影响力建设途径; 2.特色科技期刊群的影响力建设模式; 3.数字出版、知识服务与期刊影响力; 4.科技期刊国际合作与影响力建设; 5.科技期刊影响力建设的政策导向; 6.学术评价体系对科技期刊影响力的影响; 7.中英文科技期刊影响力建设的发展路径; 8.编辑出版人才培养与期刊影响力; 9.其它相关问题。 会议还将邀请科技界、期刊界的专家学者作有关专题报告。欢迎院内外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者和业内人士积极撰文参会。入选论文将择优在我会会刊《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上发表。 征文请提供电子版,于2014年9月15日前电邮至: E-mail: STMJournal@mail.las.ac.cn (邮件主题注明:2014年会征文+作者姓名) 通讯地址: 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100190)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710室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秘书处 联系电话:010-62539101 论文后请附100字以内的作者简介,并注明详细联系方式(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手机、Fax、E-mail等)。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部 2014年5月30日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1441-1441
正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第24次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0月14-17日在湖南长沙召开。此次研讨会主题为"变革与创新——探索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之路"。会议旨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打造具有国际专业水平的学术期刊等高质量交流平台"的重要指示精神,总结院内外科技期刊影响力建设方面的办刊经验,探讨影响院内外科技期刊影响力建设的各种因素,从而加快我院和我国科技期刊的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学术期刊进入SCI的数量、影响因子、被引频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比例等6项指标的分析表明: 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目前似不能完全代表我国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的最高水平,主要原因在于对“科技期刊是知识创新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认识不到位,对期刊编辑人力资源的管理不够重视。自1997年中国科学院试行国家创新工程引入SCI评价指标系统后,国内大量高水平研究成果外流于国外SCI源期刊发表,导致中国科学院学术期刊的报道没有充分反映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成果,不能完全反映中国最高学术研究水平,使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以下简称"期刊研究会")主办,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Light学术出版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术期刊中心和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承办的"面向世界一流期刊建设打造一流期刊人才队伍——'中国科学院期刊出版领域引进优秀人才计划'主题沙龙"于2023 年9 月13 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顺利举办,共有60 余名来自中国科学院期刊出版领域的优秀人才和青年编辑参加了此次沙龙.  相似文献   

15.
2016年3月23日,我国著名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副理事长刘振兴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刘振兴先生1955年南京大学气象系毕业到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师从赵九章先生,1961年获得副博士学位,先后工作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他曾任中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首席科学家、国际地磁和高空物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上海分会《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研究》课题组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于2010-10-29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信息中心举行。课题组成员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及上海高校的部  相似文献   

17.
发展中国科学院新世纪高质量学术性期刊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5,自引:14,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进入知识经济发展时代的21世纪,在我国开始创建科技创新体系、我院知识创新第二期工程启动之际,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在昆明召开第11次学术研讨会——新世纪科技期刊编辑学术研讨会,研讨新世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发展的思路,推动期刊工作的发展,更好地为我国创新体系和我院创新工程服务,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服务,这是很有意义、很重要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18.
为活跃上海地区科技期刊界的学术氛围,推进理论研究的发展,促进科技期刊的新进展,经<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上海分会>和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学术期刊专业委员会>研究,决定联合举办"科技期刊编辑学理论研究研讨会".  相似文献   

19.
2020年12月24-25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以下简称"期刊研究会")第30次学术年会通过腾讯线上会议的形式成功举办.此次年会主题为"新篇章新能力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参会领导有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期刊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薇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院长曲建升等.参会人...  相似文献   

20.
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第一线奋斗数十载,83岁高龄的《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主编许菊先生,在与疾病长期抗争之后,于2008年1月20日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程,溘然长逝。 许先生从事编辑工作53年,为科技期刊事业奋斗了一生,是我院少有的资深优秀编辑。长期以来,他一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贯彻双百方针,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贯彻国家科技出版方面的各项政策,具有无私奉献精神、崇高的职业道德。他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业务素质高,办刊经验丰富,在科技出版界具有一定的影响,为我院和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81年,许先生积极参与了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筹建工作,成立后,任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第一届理事。1985年,许先生参与筹建创立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研究会于1986年成立,许先生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秘书长、副理事长、名誉副理事长。1988年,许先生参与发起并创办《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0年创刊),并先后担任副主编、主编。 “全心全意地为读者、作者服务”,“依靠广大科技期刊界同行的全力支持,依靠广大读者、作者共同办刊”是许先生在创刊之初就确定下来的办刊方针。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全体同仁始终如一地执行这一正确办刊方针。经18年来的拚搏和努力,《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推动我国科技期刊事业的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被列为“信息与知识传播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名列“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还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奖和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翻开期刊发展历程,回眸艰辛创刊岁月,上述业绩来之不易。这与许先生孜孜不倦、默默无闻、辛勤耕耘、奋力拼搏的工作分不开的。他勤勤恳恳、认真负责、诲人不倦、与人为善的精神,求真务实、办事严谨的工作作风,一直为同道所赞誉。许先生为我国科技期刊事业的发展耗尽了心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忘记为社会作最后一次贡献,毅然决定把自己的遗体献给为他治疗的协和医院。他的彻底唯物主义的崇高境界,令人肃然起敬。 许先生的逝世是我国科技期刊界的一大损失,我们为失去了这样一位良师益友表示沉痛的衷悼! 许菊先生走了,但他的精神永在。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