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过伟先生从民间采集了大量活的材料,搜集了一千多位女神,写出《中国女神》,这是中国第一部神论巨。五十六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崇拜和神化,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化历史;《中国女神》成功之处是最真实地描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从《诗经》开始,可考的诗歌历史,已经有三千多年。就诗歌研究和诗歌理论来说,如果从孔子算起,也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有关诗歌的著名论著主要有汉代的《诗大序》,六朝的《文心雕龙》、《诗品》,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宋代的《六一诗话》、《岁寒堂诗话》、《沧浪诗话》,金代的《滹南诗话》,明代的《四溟诗话》,清代的《姜斋诗话》、《原诗》、《随园诗话》、《艺概》等等。古人留下了如此众多的诗歌作品和理论著作,确实为我们今天学习研究诗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家,同时,他也是一位最具忧患意识的历史家,他倾注毕生心血创作的《史记》就是他深重的忧患意识的产物.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它普遍存在于中国艺术、美学乃至史学、哲学之中,并形成中华民族代代相续的深层心理结构.晚清的刘鹗曾有一段话十分集中地概括了这一文化现象:“《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所谓“哭泣”者,正是指弥漫于作品间的忧患情绪.刘鹗在这里将《史记》与《离骚》、《庄子》、杜诗等并举,说明他对《史记》中所蕴藏的太史公的忧患意识有深刻的感受.其实,不单是刘鹗,两千多年来许多目光深刻的学者都看到司马迁著《史记》决非单纯记录历史,他在记载历代政权的兴衰变迁和帝王将相的荣辱沉浮的同时,处处流露着自己对社会、现实、人生浩大而深广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正是司马迁真实地记载历史,敢于大胆批判现实的思想基础,是他自强不息、发愤著书的精神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4.
恩培兄新作《百年觅渡》一问世,即光临寒舍以大作见赠。这部洋洋近八十万言的“二十世纪苏州的故事”,不仅描述了整整一个世纪的苏州沧桑和苏州人的生命轨迹,而且形象地透示了整整一个中国的近、现代史和中国人的时代命运以及精神世界。笔者数天捧读不辍,不由得感慨顿生,心灵震颤。一幅幅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画面舒卷如在目前,一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接踵而至。掩卷反思,杂感翩然,一时难以成篇,仅有“断想”而已。  相似文献   

5.
马正林副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理简论》(以下称《简论》)今年年初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成为国内第一部历史地理教科书。这部著作的出版,无疑对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一个有力促进,同时也可看作是建国以来历史地理研究工作的一次小结,亦满足了当前社会不同层次读者的实际需要。鉴于目前高等院校地理、历史学分设两系,差不多快要遗忘的“史地不分家”之说,在学科林立、相互渗透的今天又有回复之势,地理学和历史学又是与历史地理学最密切的专业和它的主要服务对象,《简论》从这种实际出发,全书分成上下两编,上编为历史自然地理,下编即历史人文地理。体例新颖、适宜。大学地理、历史系授课侧重不同,可以各得其所。  相似文献   

6.
“五四”前后发生的关于东西方文化问题的论战,是一场曾关系到中国向何处去的深刻广泛的思想启蒙运动。在这场论争中,郭沫若先后写了《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论中德文化书》、《伟大的精神生活者王阳明》、《太戈尔来华的我见》、《论诗》等多篇论文,对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西方近代文化及新文化的建设等问题作了不少重要论述,见解独到,不同凡响,不但在当时新文化运动中产生过巨大反响,就是在七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教益。对“五四”前后这场论战进行历史的反思,探讨郭沫若这一时期在文化思想方面的建树,很有现实意义。本文仅就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氐人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五胡十六国纷争是这个民族最活跃的历史时期,它先后建立了两个政权.一为前秦,略阳氐人苻健所建.一为后凉,略阳氐人吕光所建.前秦是中原政权,都长安,苻坚曾一度统一了北方.后凉是前秦崩溃后在河西建立了北方割据政权.这两个政权,《晋书》、《魏书》均有专传记载.此外,不属十六国数中的武都仇池国也是略阳氐人杨氏所建.由此可见,氐人在十六国时期是相当活跃的.  相似文献   

8.
最近一年来,我在从事《中国革命史》的教学过程中,初步了解到我校学生对开设这门课程的一些认识。大多数人反映,在高等学校开设此课很有必要,但也有少数人不以为然。有的说:“文科学生学学可以,而理工科学生只要学好本专业的知识就是对国家的贡献。”有的说:“前段时间,报刊上不也在讲历史、哲学课程闹危机吗?”有的说:“学那干啥,值几文钱?”甚至还有人认为:“历史是人写的嘛:”“现在编写这  相似文献   

9.
《水浒传》以往的种种主题说,都是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话语,其阐释都是历史的、具体的,因而也是相对正确的;不过,《水浒传》的当代阐释则是关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结合具体的历史情境,《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就是“生存功名说”。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末,"文革"十年结束,中国要想顺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首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主要方面就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行全面的总结,对党的领导人功过是非、党的指导思想、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进而使党和国家的领导核心和中国人民对中国社会和中国共产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端正国际、国内各界对党和国家发展的态度,顺利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历史决议》的最终通过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同时也在指导思想、方法和规律等方面为后来的党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本篇论文主要就《历史决议》所体现出的党史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予以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1.
周秉高 《职大学报》2012,(2):11-13,30
《临江仙》的主题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历史上没有是非成败。这样的思想,对于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不会有积极意义和正面效果。杨慎的《临江仙》只是对自己过去坚持原则坚持正义行为的一种忏悔乃至背叛,绝对不是什么"天下第一词"!更不要说今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对它进行评论了!因此,请不要再对《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歌词大唱赞歌。  相似文献   

12.
宋末刘辰翁在南宋倪思《班马异同》基础上撰著的《班马异同评》,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较早接触到人物形象问题的一部著作,它从赏鉴角度比较全面、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史记》塑造人物的一些经验和“决窍”,如传记文学写人不仅要写“功状”,还要写出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的细节;写人必须绘声绘色,婉曲尽情,写出人的“意态”;写人还要突入人的灵魂,洞见人的肺腑,写出人的“心事”,等等。这对于后世作家和文学理论家都产生过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自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人叩开了中国大门之后,中国与外国的交往开始多了起来,随之也就出现了反映中国人在国外生活的域外题材小说。清末有《孽海花》、《苦社全》,民国则有《沉沦》、《术马》等等。但那毕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弱国子民所发出慨叹,所以小说描写的多是中国人在国外受欺压和凌辱的屈辱史。  相似文献   

14.
竺可桢先生以物候学方法为主,结合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和考古成果,写出我国历史气候变迁的经典杰作《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30多年过去了,这篇论文的不足之处也日益显现。本文从竺可桢先生论文的不足之处出发,提出了能够更准确研究我国气候历史变迁的各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1997年7月1日,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国和世界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举世瞩目,意义深远.香港的回归,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方针由构想到现实的伟大实践.本文仅就这一历史问题作一回顾及评析.一、香港问题的由来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是英国在19世纪通过同清政府签订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先后强行割让和租借去的.香港的租让史,是中国人民的屈辱史.“对中国,就是先揍它一顿,然后再解释为什么.”这是英国首相巴麦尊在接到林则徐在广州禁烟的消息后的蛮横表示.正是遵循这种强盗逻辑,1840年6月,英国殖民者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1841年1月26日,悍然派兵强行占领香港岛,1842年8月29日,在南京下关江面逼迫清政府与之订立《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任便立法治理.”从此开始了英国对香港的  相似文献   

16.
巴金在《家》中为我们讲述了高家悲欢离合的历史,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悲剧女性青年的形象,其中梅芬、瑞珏是巴金先生在《家》中着力塑造的两位上层女性,尽管她们两人的身份、经历、性格、人生追求各不相同,但都纯洁、善良、充满了爱心,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化身,然而她们都无一例外地惨遭虐杀。她们两位的悲剧不仅是她们个人的,而且是全社会的;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在进行传统模式教学的同时,将历史地图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突现具体形象展示法等课堂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其中,发挥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利用方志、族谱、石刻等史料,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抓住实践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感知史地的能力,辅导学生写出内容充实的实习报告,教学和实践并重,学史与读图共举,有助于《中国历史地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1652年,英国掘地派运动的著名领袖、杰出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温斯坦莱,发表了他最后一部、也是他一生中最成熟的一部著作——《自由法》。《自由法》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不仅在社会主义学说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就是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近现代史的课程作为我国高校的重要历史课程之一,越来越受到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视。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人民素质不断提高,我国政府正在不断监督我国高校完善教育教学制度。我国的教师要不断地开拓创新,利用现有的科技手段,创新我国的教育教学课程。我国的高校要不断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养工作,确保教师能够掌握足够的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技能,同时也要为我国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工作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本文主要对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教学的课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探讨了高校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演化及历史进程,和我国高校中国近代史教育不断演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以处女作《梦珂》的问世步入文坛,又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使文艺界为之震惊.同时,也使她以擅长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而驰誉海内外.但才华横溢的作家却不满足于仅仅描写知识女性.不久,她便以同样的风格和情调,写出了反映工农妇女寻求光明与幸福、逐渐觉醒的第一篇小说——《阿毛姑娘》.此后,丁玲小说的题材进一步扩大,主题也更加升华,陆续写出了《我在霞村的时候》、《杜晚香》等多篇作品.运用她那“细腻而又大胆,生动而又质朴,深刻而又无雕凿之感”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阿毛、贞贞、杜晚香等工农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