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罗马法是考察古代晚期基督教世界犹太人法律地位的重要原始文献。尤其在5-6世纪法典化时期编纂完成的《塞奥多西法典》和《查士丁尼法典》,对犹太人的政治地位、宗教实践以及社会活动设置了统一规范。从其中的涉犹法令可见:犹太人在享受罗马法保护的同时,日益沦为帝国的下等公民;犹太教维持合法宗教的地位,但也受到诸多限制。犹太人这一矛盾性法律地位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罗马法传统和基督教化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法律选编》是拜占庭帝国皇帝利奥三世与君士坦丁五世于740(741)年联合颁布的一部小型实用法典。该法典首次明确提出的提升"仁爱"原则和相关法律条文所体现出的"仁爱"精神,使其成为继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后罗马-拜占庭帝国史上又一部重要官方法典。在帝国皇权不断强化态势下,《法律选编》"仁爱"原则的提出,并非皇帝的仁慈使然,而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主要表现在天灾人祸引起的人口锐减,教会"博爱"思想激起的人文关怀,客观上迫使皇帝在追逐皇权至上原则的同时,不得不屈就以"仁爱"原则来维护帝国的稳定,促进帝国的繁荣。  相似文献   

3.
拜占廷《农业法》是关于中期拜占廷帝国村社的重要资料之一,本文重点研究《农业法》所反映的村社自由民的法权。根据《农业法》,在拜占廷村社,自由人状况复杂多样,贫富不均,谋生方式各异,但是他们具有平等的法权。本文将从所有权、契约责任和私犯责任三个方面讨论拜占廷村社自由民的法权。公平原则是《农业法》保护权益和认定责任的基本原则。《农业法》所体现出的法律概念、法律原则和法律精神与《查士丁尼法典》一致。  相似文献   

4.
以全面反映17世纪蒙古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著称的《卫拉特法典》是记载17世纪蒙古社会诸情况的第一手史料,笔者以《卫拉特法典》为依据,在系统分析和研究了17世纪蒙古族婚姻家庭,蒙古婚姻法的基础上,概括论证了17世纪蒙古族婚姻家庭制度和蒙古婚姻法的4个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明清之际蒙古地方政权法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之际,蒙古各部一些大的封建主单独或者联合制定了一些地域性法规。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图们汗法典》、《俺答汗法典》、《白桦法典》、《蒙古卫拉特法典》和《喀尔喀法典》等。这些法典虽然大多数没有得到中央政府的认可,属于在蒙五习惯法基础上制定的蒙古地方性法规,但它们规定的内容非常丰富,调整范围非常广泛,民族特色非常鲜明。每部法典都体现了蒙古地方一个时期,一些部落社会真实法律状况,也反映了蒙古各部落在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上的法律需要。它们是研究明清之际蒙古地方政权法制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6.
柏拉图《法律篇》的法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篇》是柏拉图的最重要的著作,也是西方法学史上的一部重要经典。《法律篇》的核心是依法治国,怎样依法治国,柏拉图以陌生的雅典人的身份与克里特人和斯巴达人进行了讨论,并就法律的起源、立法的目的、法律的作用、法律的本质和地位、为什么要依法治国以及依法治国的具体规定等法理问题谈了系统的看法。《法律篇》一般被视为法理学或法哲学著作,实际上它也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一部法典,它的影响涉及应用法学和理论法学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19世纪以来诸多学者都认为中世纪早期西欧的蛮族法典是“习惯法”,与罗马成文法对立并存;各有各的法律,故法律呈现“属人主义”,勃艮第王国的法律被认为是这一理念的典范体现。通过对勃艮第王国法律的实证考察,可以发现:所谓《勃艮第法典》实则名为《法令书》,其虽然保存了少量习惯法,但主要是法令这种制定法,由国王和教俗贵族制定颁布;其适用对象不是单纯的勃艮第人,而是王国地域范围内的所有人群。《勃艮第罗马法典》则名为《法律的形式与解释》,且不是一部官方法典,仅作参考使用。由是观之,蛮族法典的“习惯法”与“属人主义”定性以偏概全,需要重新反思认识。  相似文献   

8.
《汉穆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汉穆拉比国王制定并颁布的,是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的法典。也是世界古代名的法典。《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共和时代前期的法典,也是世界“古代法”中最名的法典之一。《汉穆拉比法典》与《十二铜表法》不仅作为奴隶社会的法律制度而存在。而且在法律化上都处于起源、初创阶段,基本上都是从习惯法过渡到成法阶段。因此,二部法典具有若干本质性的共性特点,诸如具有宗教性质;保留氏族制残余;阶级属性鲜明等。古巴比伦奴隶制与古罗马奴隶制有所不同,两的经济基础不太一样,建筑在不同经济基础上的法律化。各有特色。古巴比伦的法律化带有农业化色彩,古罗马的法律化却有较多的工商化色泽。二部法典具有不同的法律化特点。其一,法律的规范程度不同。其二,重视民主权程度不同。其三。法律的价值取向不同。  相似文献   

9.
笔者运用法学原理,以《蒙古-卫拉特法典》①(以下统称为《蒙古-卫拉特律》)为依据,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17世纪蒙古诉讼制度和诉讼程序的基本结构和原则、从事法律职业的专门人员和专有法律名词,通过探讨“乌日古格”、“搏德日克”、“札鲁忽赤”、“雅鲁忽赤”、“额勒赤”和“格日赤”以及“原告”“被告”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从而概括和阐述了17世纪蒙古诉讼制度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拿破仑法典》又名《法国民法典》,拿破仑十分重视法典的制定工作.法律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统治者在制定法律时总是首先考虑该法律的效用与价值取向问题.《拿破仑法典》就是在新的资产阶级法制原则指导下,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法典.《拿破仑法典》全面地体现出经济价值取向.第一,法典的整体凸显发展工商业思想.第二,创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法理原则.第三,“人本主义”中含有经济因子.第四,法律条款直接促进经济发展.《拿破仑法典》不仅对经济发展起重大作用,而且对资产阶级的法理原则、法制建设也起开创作用.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事法律制度.《拿破仑法典》被奉为时代的“骄子”而著名于世.  相似文献   

11.
一、单项选择题1.迄今为止所知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是()。A.《乌尔纳姆法典》B.《苏美尔法典》C.《汉穆拉比法典》D.《俾拉拉马法典》2.古代最发达最完备的法律同时也是世界法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法律体系之一是()。A.伊斯兰法B.罗马法C.古希腊法D.古印度法3.种姓制度为下列哪个法所特有()。A.古希腊法B.古印度法C.日耳曼法D.教会法4.今天伊斯兰国家中仍将《古兰经》奉为宪法的是()。A.伊拉克B.阿拉伯也门C.沙特阿拉伯D.阿拉伯联合酋长国5.普通法的基本原则是()。A.遵循先例B.程序先于权利C.正当程序D.自由心证6.日本法属于()…  相似文献   

12.
15世纪中期建立的哈萨克汗国社会处于宗法封建制阶段,哈萨克汗国的统治者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用批判的眼光借鉴并吸收乌孙及突厥等各种古代民族习惯法、蒙古法制经验和伊斯兰法中的一些内容,在自古相传的哈萨克习惯法基础上进行整理研究.制定了哈萨克汗国的三个法典,即《哈斯木汗法》、《额什木汗习惯法》及头克汗制定的《七项法典》,创造性地融汇成哈萨克汗国法律制度。哈萨克法典中的习惯法与宗法封建法具有互通性,两者在互动中彼此渗透,通过分工与合作.形成了更大社会范围内的一种相对完整的秩序,在当代中国的哈萨克族地区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和推进依法治教要求完善教育法治建设。新颁布的《民法典》丰富了我国的立法实践,以法典化引领教育立法为我国教育法提供了新的立法思路。教育法的法典化是针对教育领域内所有法律关系而制定一部具有基础性和权威性的《教育法典》。编纂《教育法典》应当加强全国人大的主导性,发展“一揽子修法”的立法思路,并参考借鉴域外教育法典的有益经验,探索编纂适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的《教育法典》。此外,编纂《教育法典》需要加强关于立法原则、法典设计价值、法典编纂技术、法典体例编排、法典与其他法律和国际规范的衔接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4.
《民法大全》是公元6世纪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主持编纂的一部法典。它不仅是一部规范商品生产的私法,而且也包含了有关宗教内容的公法。通过这部法律赋予了基督教大量特权及对异教徒的严厉制裁,使基督教影响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5.
明代草原法是中华法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特指北元时期蒙古族的游牧法,其法源根植于蒙古族毡帐百姓和森林部落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法制传统。明代草原法多样性的形式渊源有习惯法、地方性法规、部族法规,其代表作分别是成吉思汗的《大札撒》、《俺答汗法典》和旧《察津.必扯克》,它们产生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卫拉特部落的历史和文化根轴条件。而《卫拉特法典》则是卫拉特本土法治经验的整合,它彰显了跨越时空的法律文化价值,因而更具游牧民族生态成文法典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公元9世纪初拜占庭帝国在希腊地区进行了密集的移民活动。当时的编年史作家塞奥法尼斯认为,皇帝尼基弗鲁斯一世在经济上的贪婪是促成其频繁移民的原因。考虑到塞奥法尼斯敌视尼基弗鲁斯一世的立场,本文认为9世纪初拜占庭帝国在希腊地区的移民政策有比经济原因更重要的政治原因和宗教文化原因。尼基弗鲁斯一世的希腊移民政策是在两个帝国的现实博弈下出台的稳固拜占庭西部边疆的战略举措。尼基弗鲁斯通过强力手段向希腊地区输入登记在册的拜占庭基督徒,增强了拜占庭帝国在希腊地区的政治影响力和宗教文化影响力,实现了拜占庭帝国对希腊地区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7.
对于《蒙古-卫拉特法典》的研究,应采取国内外各学科专家学者联合攻关方式,广泛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这对于正确理解17世纪蒙古社会制度及其法律制度,科学地评价和传承蒙古族及其他民族法律文化,构建依法治理的和谐社会,实现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尚书》是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一部政治公文汇编,其中有一篇《洪范》有别于其他所有的篇目,是一部标准的法典。孔传曰:"洪,大。范,法也。言天地之大法。"又曰:"箕子作之。""天地之大法"就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现代国家的行政大法通称"宪法"。《洪范》内容是一部标准的国家宪法,行文分为序言、纲目、条文三个层次。序言交待《洪范》产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作者。纲目和序言规范国家行政大纲,闪射民主性的光芒,产生于中国古代,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奇迹。西周建国,周人用革命手段夺取全国政权,急需一部法典来安定社会,组建国家,《洪范》产生于周初这一时代大背景顺理成章。《洪范》后来成为儒家经典,受到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的重视,也是经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但是儒化后的《洪范》,没有发扬它的民主性精华,而是层累上层层迷雾,走向民主性的反面,成为与天人感应神学结合的专制集权理论。本文解读还其历史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9.
第1章 序言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这次大会,并严肃、认真地履行自己的政治承诺。根据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的要求,1992年7月,中国政府决定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牵头,组织52个部门、机构和社会团体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以下简称《议程》),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支持和帮助下,完成了《议程》的编制。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议  相似文献   

20.
美国《统一信托法典》(UTC)制订的原因是信托在社会经济中特别是商事交易中的广泛运用所产生的制度需求。《统一信托法典》是美国信托法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一方面,它初步完成了美国信托法律的系统化,为法律实务界提供了统一和详细的基本法文本;另一方面,还结合信托领域的最新发展与各州的传统,在默认规则、受托人义务和受益人权益保护等具体规则上进行了审慎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