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子龙倡导的明代第三次文学复古运动,以诗为主体,在浪漫主义思潮泛滥、国家内忧外患、前后七子复古运动末流近于僵化的背景下,通过"重视诗的社会功用、回归古典审美,临摹前人痕迹淡化,勇于开拓新境界、新手法"的三大机制,顺应明末实学潮流,修正前后七子复古之流弊,使明诗光辉终结,为清代诗文、词的复兴和学风形成之滥觞。  相似文献   

2.
船山诗学性情观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之际 ,正是传统文化大整合的一个重要时期 ,此时的王船山继承、综合和发展了古典诗学理论中的“言志”与“缘情”的优秀传统 ,重申了“诗道性情”的诗学本体论 ,试图以对“情”的肯定来纠宋诗之偏颇 ,以对“情”的规范来正李贽、公安末流及竟陵派的鄙陋 ,以对“情”的“自得”和“自之所历、目之所见”的强调来补前后七子拟古的失误 ,以对“情”的本原和超越状态的追寻来实现“写通天尽人之怀”的艺术审美理想和人生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3.
作为历史文化现象的西北学术文化,与其所处的地域发展变化息息相关,汉唐帝国的繁荣,曾使西北学术文化发展到鼎盛,两宋以后逐渐趋于稳定,张载关学的诞生标志着西北学术文化由经验、制度、民俗层次升华为理性哲学层面.宋明理学关中学派的起落,标志着西北学术文化由完善转向衰落之势.明清时期,代表西北学术文化的实学与史地学的学人士子精诚团结,共发"经世济用"之宏愿,使秦陇文化又一次崛起.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与五四思潮——略论冯友兰文化观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友兰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兼哲学史家,也是“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历史人物。本世纪30年代初,他因出版了两卷本《中国哲学史》而名闻于世。40年代又连续出版了《新理学》、《新原人》等“接着宋明理学讲的”六部哲学著作,更使他名重当时。应该说,冯友兰与他同时代的许多著名历史人物一样,正因为受到了“五四”思潮的影响,才有后来的许多学术成就。因此,他的思想发展、学术成就与“五四”思潮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冯友兰与“五四”思潮的关系并不太注意,特别是作为一位哲学史家,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新编…  相似文献   

5.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中国长期以来都是以“重农抑商,重本抑末”的“大陆帝国”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尤其是在宋代以前的历代王朝是“头枕三河,面向西北的内陆国家。”但是,这并不能否认中国封建社会曾经出现过的以外向型经济为载体的海洋发展路向和海洋文化。  相似文献   

6.
为了联合中国有志于实学研究的学术力量,加强与海外实学研究团体的学术交流,于1992年10月“第二届东亚实学国际研讨会”上,成立了“中国实学研究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有关各方的支持下,已于1994年1月19日经民政部核准登记,正式成为全国性学术研究团体。为了庆祝中国实学研究会的正式成立,回顾十几年来中国实学研究的现状,并对实学研究的未来作出全面的规则,1994年8月1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了“实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座谈会。  相似文献   

7.
“乘木舟虚”解王正刚《易中孚》彖曰:“中孚,柔在内而刚得中。说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鱼吉,信及豚鱼也。利涉大川,乘木舟虚也。”①此“乘木舟虚”,魏王弼注:“乘木于川舟之虚则终已无溺也。用中孚以涉难,若乘木舟虚也。”②“乘木于川舟之虚”,义不可通。唐孔...  相似文献   

8.
从臣民转变为公民,这是我们中国人对自已进行的一次脱胎换骨的自我改造,是中国人国民性的质变和升华。这将是8000年中国传统文化和5000年中华文明传统最重要最伟大的历史变革,是当代中国最重大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哲学的伟大革命变革。必须要的历史条件,就是坚决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宪依法建设中华有序民主共和制度法制体系,即建设中国共产党自内而外有序民主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人民政府自上而下有序民主的运用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的公共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公民大众自下而上有序民主的参与选举、决策、监督和管理的基层社会制度体系,实现党政民三者合为一体,依宪依法治国理政,当代中国才能从根本上根治腐败、建设廉政,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中国才能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和古老中华文明才能真正实现伟大复兴,中国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从臣民社会转变为公民社会,中国人才能真正实现从臣民转变为公民。在当今中国大变革时期和中国人价值观念变革的大潮中,能够帮助我们在现实中拨开迷雾看清从臣民比较顺利地转变为公民的前进方向和道路、能够帮助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前进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哲学的新哲学观念是“新实学”。“新实学”非一人之力所能为也。然而,只要对“新实学”有兴趣的同仁齐心协力共同深入研讨,必能建成新实学。  相似文献   

9.
一 现代所认同的实学概念,对我而言,并没有任何魅力,所谓实业的学问、实用的学问、有用的学问,作为理论的应用的学问,这一意义上的实学,是以技术为主体,只能置于理论之下,处于回答“怎么办”这类问题的低水准上。  相似文献   

10.
论真武神在宋代的塑造与流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武 ,又称“玄武”、“元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道教及民间奉祀的尊神。明人樊深说 :“真武者 ,本北方玄武之像 ,世乃绘塑以貌之 ,庙宇以居之 ,祭享之礼殆遍天下 ,盖自宋以来已然。”1 为何自宋而始 ?情况怎样 ?原因何在 ?笔者拟就此作如下探讨。一 真武在宋代的演变真武 ,  相似文献   

11.
从谱牒和商业书看明清徽州的商业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徽州“居万山环绕中,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以人口孳乳故,徽地所产之食料,不足供徽地所居之人口,于是经商之事业以起”①。随着人口压力的不断增大,徽州经商者愈来愈多,到明朝中期,徽州人已经是“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②了。从商是明清徽州人的安...  相似文献   

12.
李伟 《职业圈》2014,(11):58-58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汉七强调,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我们要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中朝两国文化交流角度,论证了清代文化是建构朝鲜实学的重要思想渊源之一.朝鲜实学的各派代表人物根据朝鲜社会由虚转实的实际需要,从四方面吸取了清代文化中大量的思想资源一是坚持顾炎武、魏源等人的经世实学思想;二是学习清代的"利用厚生之学";三是高扬清代考据实学;四是继承清代学者的气实体论思想.  相似文献   

14.
“张载关学与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9月16~19日在陕西眉县召开。会议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国实学研究会、陕西哲学学会、陕西社会科学院和陕西眉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会议在张载故里——风景如画的太白山麓隆重举行,参加会议共有126人,包括11位外国学者、2位台湾学者,提交会议论文62篇。会议围绕关学与实学的主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热烈的讨论,从实学的角度重评张载、用实学的方法研究关学,极大地推进了关学与实学的研究,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综述如下。一 关学的界定会议针对关学范畴问题提出了一些新观点。赵吉惠教授…  相似文献   

15.
明清小说中存在大量的同性恋现象。从关系性质来说,这些故事大致可分为“色”恋、“情”恋、“色”“情”兼备之恋三种。纯粹的色恋主要发生在渔色的男性与职业小官之间;纯粹的情恋主要发生在妻妾之间;“色”“情”兼备的男男之恋较为普遍,当事人之间不仅有肌肤之亲、精神之恋,有的甚至结为“婚姻”组成“家庭”,可视为同性恋故事的典型模式。妻妾之间的情恋故事中,丈夫或隐或显,始终“在场”;“色”、“情”兼备的男男之恋故事中,扮演男性角色的一方拥有传统文化所规定的男性应该拥有的一切,扮演女性角色的一方则往往需要像“贞女烈妇”一样无私地不断奉献,因此,从性别意识的角度来看,在以这两类故事为典型代表的明清同性恋小说中,“情”的外壳之下包裹的是地道的、根深蒂固的男性中心意识。  相似文献   

16.
振飞道兄精于篆刻,早年启蒙于吴承斌先生,后受业于韩天衡先生门下,印艺日臻精熟。其治印上法战国古玺之多姿,中奉秦汉官私之神韵,下逮明清流派之精髓,分朱布白,意象万千。前人曾云:“刻朱文须流丽,令如春花舞风;刻白文须沉凝,令如寒山积雪。”在振飞之印作中,两者皆能一一体会。尤其是他首创以飞天图像入印,婀娜多姿,倩丽无比,更觉赏心悦目,美不胜收。比之古代所谓“肖像印”,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17.
李晓婧 《文化学刊》2009,(3):107-112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一个重要王朝——明朝,是由汉人朱元璋建立的,他在朝代建立伊始就打出“拯生民之涂炭,复汉官之威仪”的旗号,以恢复汉制。事实上,明初不管是在上层社会的政治体制,还是下层社会的民俗风气中,都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元朝的痕迹,而不像我们通常所说的那样,“汉承秦制,唐承汉制,宋承唐制,明承宋制”。为了还历史一个本来的面目,对明初承袭元制的思考就显得比较重要了。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实学是深深地植根于培育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的一朵鲜花,她在百花争艳的学术领域中,以独有的魅力,享誉东方各国。时至今日的改革开放的中国,实学的基本观点,正在被社会各界所重视。为了弄清源流,需要认真研究宋代儒者对实学的开创性研究。北宋儒者面临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9.
魏义霞 《文化学刊》2013,(1):148-155
颜元认为,理学的错误一言以蔽之即虚,朱熹理学之虚与对读书的看法密切相关。由于倡导静坐读书,朱熹将知虚化,同时放弃了习行。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颜元提出了自己的读书观:第一,强调天地是实、人性是实,以此将人生的追求定位为习行而不是读书;第二,断言习行是实、读书是虚,呼吁人从行而不是从书本中求知;第三,宣称读书的目的是行,读书的方法不是静坐而是力行。颜元的读书观贯穿着“以实药其空”的原则,对于改变理学之虚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他将习行与读书做对立理解,其消极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廉,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古人很早就有“廉”的观念,《周礼·小宰职》说:“以官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楚辞》说:“宁廉洁正直以自清兮,谁知吾之贞廉。”古人认为,“廉”是国家之所以能存在的四大支柱之一,《管子·牧民》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可是,古人很少把“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