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宁 《军事记者》2012,(6):70-70
有幸到军报编辑部学习.能够翻阅许多通讯员的来稿。不过,当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去拜读一些过去名字时常在报纸上“闪光”的通讯员稿件时.真觉得那些稿件不如他们过去的见报稿写得好。我问编辑老师.是不是通讯员的来稿都是这个样.后经编辑修改润色后才变“好看了”。编辑老师告诉我,这是原因之一。更主要的原因,是有些报道员平时一味忙着写稿.不注意学习.肚子里的那点知识渐渐掏空了.所以写的稿件越来越没味道。  相似文献   

2.
每一个通讯员都希望自己投出去的稿件能见报。当自己的稿件被报刊或电台采用时,回过头来把自己的原稿与采用稿仔细对照比较一番,这对今后写稿是大有益处的。以往,我阅读别人的文章总觉得人家写得好。后来才明白,那些好文章大多是经过编辑精心加工的成果。以后,当我的稿件见报后,就注意对照琢磨编辑是怎样修改的。有一次,我写了一篇题为《我这样学习写稿》的文章,全文700多字,寄给《新疆新闻界》。编辑删繁就简,仅用150多字就把意思表达明白了,使文章思路清晰,主旨鲜明突出。去年12月,我写了一篇题为《上  相似文献   

3.
在调进《新生报》编辑部工作之前,我在农场担任过26年新闻干事,深知当一名基层通讯员的甘苦。一篇稿件,从采访、写出初稿、送审、修改到复写、寄发,要花去很多心血和时间。通讯员把稿件寄出后,希望报纸、杂志、电台采用,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报刊、电台能否多采用一些通讯员的稿件呢?回答是肯定的。调进《新生报》3年来,我作了如下尝试。一、多编短稿。一般来说,编辑编长稿较省事。我自己也喜欢写通讯、特写,动辄二三千字。这对一张8开小报来说,要占一块较大版面,势必挤掉好几篇短稿。因此,我在编稿时尽量抑长扬短,稿件可以编短的尽量编短,把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掉,力求在一个版里多发几条。这样做,删  相似文献   

4.
文从短作     
我是一名邮电职工,也是一名业余通讯员。从去年12月底至今年2月中旬,我平均3天有一篇新闻稿被采用。朋友问我有什么“秘诀”。“秘诀’谈不上,倒是有些体会。我认为初搞通讯报道工作的同志,不能好高骛远,应力求文从短做起。就拿我被报刊电台采用的20多篇稿件来说,字数最多的才180多字,最短的仅70多字。许多通讯员往往看不起写短新闻,常常一挥笔就洋洋洒洒好几百字甚至上千字。编辑一看,不是  相似文献   

5.
一次,我听一位电台编辑说了这样一个笑话,有位刚毕业回家的农村通讯员,画了一幅漫画寄到电台,要求编辑修改采用,编辑看后哭笑不得。电台不同于报纸、杂志,他是以文稿为主.怎么能采用漫画呢!事例充分说明,这位通讯员为自己的稿件找错了“婆家”。  相似文献   

6.
每天,报社编辑部都要收到来自记者和通讯员的大量稿件,稿源充足、从中挑选较好的稿件进行加工、润色,是编辑乐此不疲的高兴事。但是,有一个问题却长期困扰着编辑们,这就是新闻稿件总是写得太长,明明几百字可以写得很好,却要冗长到上千字。一篇人物通讯,偏偏写成这个人物的传记;一篇工作报道,偏偏写成方方面面的工作总结:一篇会议消息,偏偏写成会议材料的全面摘抄,总觉得稿子写短就显不出水平。  相似文献   

7.
编辑是公正无私的我是多年的通讯员,从1956年起就在县、地区、省级报刊上发表过文章。但是近七年来没有向报刊、电台写过稿件了。原因是总认为:现在报纸编辑用的是人情稿件、关系稿件,没人情没关系,稿件是用不出来的等等。今年4月,我们城北片区党委书记杨华林组...  相似文献   

8.
在与通讯员朋友的交谈中,感到当一名通讯员要经得起这样几个考验: 首先是失败的考验。刚从事新闻报道的通讯员,由于采写经验不足,文字水平有限,有时给报社、电台邮去几百篇稿件,都没被采用,就气馁了,不写了。其次是成功的考验。有的通讯员,刚从事新闻报道时,发表一篇稿件,很激动,采写热情也高。可随  相似文献   

9.
在电台做编辑工作,常碰上这样的遗憾事:有些通讯员来县站送的稿份量比较重,完全可以在省,市新闻单位打响,但他们没有及时向上投,结果外地类似的稿件却被播出或见报了。问其原因,通讯员不好意思地说:“我觉着不中,还是县站保险。”一个月前,我县(叶县)水寨乡一名通讯员写了一篇听众来信,反映农民急盼科技书刊下乡,很有针对性,但他没向上投稿。不几天,农民日报出现了类似的读者来信。我很为他惋惜。  相似文献   

10.
1997年3月28日编辑同志:我是绵阳市老龄委和绵阳日报的通讯员,现在已63岁了,可是编辑同志仍然耐心指导我。我还清楚地记得,在绵阳日报高级培训班学习时,《新闻界》主编何光珽给我们讲课,教我起步,热情地扶持我这个老年通讯员。我从1995年到现在一直订《新闻界》,每期我都详细阅读,觉得内容丰富,有科学性、趣味性,并使我学到了不少新闻写作知识。1996年,我采写的新闻稿共128篇被中央、省、市报刊、电台采用。去年,我到邮局寄稿时,途中被汽车撞伤了右手,至今仍未痊愈,这稿子是用左手写的。字写得不好,请…  相似文献   

11.
我熟悉一位基层报道员,他一连写了60多篇稿而未见报,就埋怨说:“咱和报社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多也没用。”我说这话欠思量。我在报社学习期间,常常见到编辑同志为编不到一篇好稿而发愁。记得有一次一位编辑开玩笑地对我说:“如果谁能为我寄一篇好稿来,那我宁愿送礼答谢他!”可见编辑盼望好稿的心情是多么真切。可我发现,有的通讯员,不是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2.
整风运动以后,我们依靠党委,坚定不移地大搞广播宣传的通讯工作,效果很好,使我们的广播宣传面貌为之一新,使广播宣传全面反映了大跃进的面貌。目前,我们拥有近2,000名通讯员,其中骨干力量500人左右。这些通讯员每月供给电台稿件有一千份左右。在我们的新闻节目中约有80%以上的稿件是由通讯员同志供给或提供线索的。去冬,我们又在一些重点工厂、机关、大学里建立了由党委领导、书记挂帅的业余广播编辑部共七十八个,把分散的通讯员队伍组织起来,为进一步贯彻执行“依靠党委、依靠群众办广播”的方针,加强对群众工作的领导,找出了一条门路。这些业余广播编辑部,今年以来,一般都为电台办了一到二次专题广播节目。每次节目都经过党委讨论,在电台记者的配合下,由各业余广播编辑部组织稿件。这些节目不仅思想性强,内容丰富,能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一位爱好业余写作的好友写了一篇稿件。我阅后,认为稿件有些松散,文字不够洗练,字迹比较潦草,建议他再反复修改后(?)写一遍,他却不以为然地说:“嗨!下那么大功夫干啥,反正编辑还要把关。”闻之,我不禁为他这种马虎态度而遗憾! 诚然,通讯员寄往新闻单位的稿件被采用时,碥辑是要修枝剪蔓、精雕细刻,严格“把关”的。但是,作为通讯员将“矛盾”都交到编辑部,是很不足取的。我国历史上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  相似文献   

14.
我在乌鲁木齐矿务局主管全局对外报道工作。去年,我局稿件在各级报纸、电台刊用量创历史最高纪录,呈现了可喜局面。我们体会到,千方百计调动广大通讯员抢新闻的积极性,是提高刊稿量的一个有效方法。我们的具体作法是: 一、把用稿任务下达到基层,(编者按:这种办法好不好?大家可以思考。)局宣传部积极带头,上下竞争。本来,各单位的新闻应由各单位自己写,但我采用‘激将’的手段:如果你们不动笔,可别怪我们从你们眼皮底下抢走新闻!这样可以鼓励通讯员多写稿。二、一条新闻两人写,比谁角度新、质量高,共同提高刊稿率。我们在不断交流经验、互传‘秘方’的同时,还拟出题目,让局、矿通讯员一块采访,分开写作,哪篇写得好就发那篇。用这种办法,迫使通讯员和自己不得不动脑筋提高稿件质量,以减少无效劳功。三、同类稿件在速度上爭,看谁发稿快。我们经常鼓动通讯员在‘快’字上动脑筋,为  相似文献   

15.
初学写稿的通讯员,头一个伤脑筋的是发现不了新闻线索,选不好题目,感到被报纸采用一篇稿件太难.殊不知,编辑也常常面对众多稿件,为选不出适合编用的稿而犯愁:有些稿件内容充实,文字通顺,但不符合报道中心;有些稿适合当前宣传要求,而内容却单薄,写得又一般。一篇稿件能否见报因素颇多,见报的标准首先一条,得与当前报道精神相吻合.有经验的通讯员,在发现一条新回线索之后,先要动脑筋琢磨一番:要撰写的稿是否有针对性,会引起什么社会效果。经过思索确定的题目,写成稿件刊用率就高。反之,盲目地写,靠“撞大运”,结果常常是“无效劳动”。提到选题要有针对性,有的通讯员可能说,这个问题我们考虑到了。甭说给报纸、电台投稿,就是为厂里的广播、板报写稿也得有的放矢呀!此话有理,搞宣传工作都懂得这个道理。但针对性不强且先不说,针对面如何就值得研究了。在通讯员的来稿中,不是站在全局而是站在局部说话,是不能采用的  相似文献   

16.
我长期在林区工作,是个写稿已40年的老通讯员。近几年来,在我们通讯员中给报纸、刊物、电台写稿的人越来越少了。最近我对本地和外地的一些通讯员做了调查,发现不少人很苦恼。苦恼什么呢? 比较普遍的是感到写的稿子常常不被新闻单位重视。满腔热情地写了一篇又一篇稿子,寄出去大多石沉大海,很少有回音。有位通讯员一连给一家报纸写了10多篇稿子,每次都附上一封信,请编辑老师在百忙中给予指导。稿子一篇未发,“老师”也一字不回。后来他想出个办法,投稿时除再三恳求编辑指导  相似文献   

17.
请留好底稿     
经常看到一些通讯员把稿子寄往报社或电台后,便把底稿扔进了废纸篓,我觉得很可惜。以我十几年的经验,觉得长期保留底稿,至少有以下好处: 第一,对照底稿与被采用稿,总结经验教训,可以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一般来说,通讯员写的稿件,到了编辑那里,大都要进行修改。这样,稿件被采用后,只要拿出底稿与被采用稿加以对照,就能从中找出自己写的稿哪部分是成功的,哪部分是不成功的。写作水平会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我从1997年开始写作新闻以来,一晃就是十年了。作为一名从基层业余通讯报道员成长起来的新闻人,在边学习边实践的编采工作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了当好一名基层通讯员的艰辛和光荣,再回头看看自己在从事业余新闻稿件撰写时曾陷入的误区,以及在担任编辑期间的工作体会,我总想把自己的亲身感悟写出来,希望能对通讯员朋友们有所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老通讯员,自退休后下基层少,写的稿件赶不上形势往往碰壁,所以就不再给报刊投稿,更不敢寄给北京的大报。但有两篇稿件与《中华新闻信息报》接触,深为编辑们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好作风所折服,久久不能忘怀。 那是1995年开春,我看到中华新闻信息报上登了一条消息,报道湖北省委书记贾志杰提倡写短稿,要记者编辑把反映自己政务活动的稿件压缩再压缩,由3000多字压到800字见报。我很受教育,就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名长期在基层工作的业余通讯员,写稿30年,每年都有百余篇稿件被采用,不少稿件被评为优秀稿件。1990年1至10月份,我写的稿件不仅有140多篇被采用,还有8篇先后在《新华日报》、《父母必读》杂志、全国24家电台联办节目、《经济新闻报》、市电台等新闻单位举办的有奖征文活动中获奖。此外,我还发表了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论文和成果7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