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小学生的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和学情调研测试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数学思考能力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许多学生对平时经常练习的题目做起来得心应手,但是遇到陌生的题目就不知所措,产生紧张、恐惧心理,不会思考问题,不知道如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是有的同学看完题目,不加思索凭直觉就得出答案,答案往往根据题目中的部分条件得出,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因此,笔者在思考一个问题:教学中应怎样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力,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相似文献   

2.
数学学习中,快速准确得出题目答案固然重要,但是在解题过程中学生能够做到独立思考,对于题目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是不容忽视的。数学学习的实质并不在于学生能够解答出多少题目,得出题目的正确答案只是对于学生思维过程的一个检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数学这门学科发散自己的思维,提高数学基础,进而发展独立思维逻辑的能力。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累积的过程,进一步为创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错误辨析是数学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识错、辨错,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使他们的数学思考更加深入,从而提升其数学思维能力.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错误,有些来自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透彻,而有些则来自于数学题目本身,这是由于命题人思考不严密而造成的.对于题目本身的错误,如果教师只是将错题一改了之,  相似文献   

4.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因为概念不清,导致解题关键把握不准,或者由于思维局限,导致解题思路堵塞。仔细分析,就会很容易发现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其实就是数学思考能力的缺陷。我们只有灵活运用教材,引发思考,学生数学思考的经验才会日积月累、不断丰富,从而学会数学思考。一、仔细解读问题,理顺思路和方法对题目的解读非常重要,学生只有养成仔细解读问题的习  相似文献   

5.
逆向思维又称为反向思维,是表达思维方式的一 种形式。逆向思维就是跟我们平时所思考问题方向相反,把一 个已知结果的题目,从反方向去讨论得出相同的答案。基于 此,以下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 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数学思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数学思考能力是学生持续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呢?笔者认为,应在"问题""操作""反思"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解决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数学思考;通过动手操作,以"动"激"活","动"中有"悟",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思考;通过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7.
辛小芬 《广西教育》2014,(33):105-105
当前,许多数学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慨: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多数学生不能把题目读完整,有的学生连题目都不读,只看题目中的几个数字就进行计算解答,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错误答案。学生在解答数学题目时,计算题的正确率远高于应用题,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时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数学阅读,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养成数学阅读的习惯。  相似文献   

8.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特点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创新需要思维的发散和流畅,需要打破定势,需要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前苏联科学家卡皮查认为,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是思维最适合的学科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从多方向、多角度思考问题,要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可有目的设计一些或条件不完全确定,或结论答案不唯一,或解题方法的开放性题目让学生去思考讨论解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观念都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以"问题"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逐渐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学习方法,提高数学素质.问题串是指在一定的学习范围内或主题内,围绕一定目标,按照一定逻辑结构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使用问题串进行教学实质上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任务)进行积极的自主学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问题串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归纳的出自己的答案,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教师作出归纳简评."问题串"教学设计的最大优点在于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得出答案,经历了思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解答某些应用题,S中先根据题意对题目的答案进行猜测,然后把猜测的答案试一试,检验这个答案是否符合题意,如果符合,则问题获得解决;如果不符合,就对答案进行调整或者重新猜测,直到找到正确的答案为止。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就是尝试,  相似文献   

11.
考试结束后,我在第一时间与学生就历史试题进行交流,得到的反馈是:“历史试题真的出得不简单,几乎没有一道题目是可以一眼就直接得出答案的,但又不是让人一看就想放弃的那种题目,需要很仔细地分析思考,思考后都能做,因为考的内容都是我们平时!学习的重点,但都要很认真思考才能得出答案。”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学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它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要有问题首先要生疑,在我们的学习中,许多地方是可以质疑的,如:好像条件不足;可能题目有错;答案纯属偶然等等.我们若能抓住这些疑惑,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一定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从而真正领悟数学的真谛.  相似文献   

13.
“思考问题的能力”,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的基本素质。不少当代教育家认为 ,2 1世纪的小学数学教学 ,应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的方法 ;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思考的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就如何在小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思考谈点粗浅的体会。一、以境启思这里的“境”指的是“问题情境”。以境启思 ,就是指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气氛之中 ,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 ,教师可通过巧妙设计大小…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5,(88):66-67
当前教学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其中主要充当的是引路人的角色。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通过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作者就换位思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以求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到新的知识领域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去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5.
正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下面,我就自己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种训练学生解决应用题能力的方法。一、一题多解训练,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分数应用题中不少题目能一题多解,对于这类题目,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思考,尽可能让他们自己  相似文献   

16.
<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真正做到为形成学生的数学素养而教,为学生健康快乐地可持续发展而教。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学生的创新意识、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等。学生的数学素养从何而来?来自于学生的质疑反思。好的问题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  相似文献   

17.
拟题十艺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经常会听到学生出了考场以后的一些感受:某些数学题不难,考得很基础,而且平时这种类型的题做得很多了,这些题目应该不会丢分,但一看答案却错了,学生把问题归结为马虎了,或一时紧张疏忽了,属于会而没得分,即非智力因素丢分;也有某些题目,平常经常见到,但试卷题目设问上变了变形式,就没时间考虑了,学生把问题归结为做题速度慢,另有某种类型问题平时训练少,属于不会题,即智力问题丢分.  相似文献   

18.
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在平时教学中 ,我们大多进行的是求同思维训练 ,而在求异方面示例不多 ,训练也不够 ,这就势必导致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不强 ,需要转换角度看问题时往往想不起来或者做不到 .就解数学题来说 ,有时也许是“灵机一动” ,但这个“灵感”必然是“意识”和“才能”的积累 .我们要想让学生“灵活地”解答问题 ,就必须培养他们有“灵活地”想问题的意识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 ,引导学生、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多观察、勤思考 ,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解答问题的习惯 ,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9.
我的QQ刚上线就来了一位平时不爱学习数学的学生.学生:老师在呀!向你请教一个问题:如图1,三角形中这个洞从哪里来的呢?4个图形大小没变,怎么可能呢?(笔者思考了一会儿,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没有立刻告诉这位学生的答案,得抓住这次教学机会,难得这位学生今天对数学这么感兴趣)老师:你这个问题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你不知道啊!在我们学校的贴吧里讨论得可热闹了,但都不具有说服力.老师:哦,你思考过吗?  相似文献   

20.
一、什么是“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就是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特别是非数学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目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并把“数学思考”作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四大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