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贺通 《学周刊C版》2015,(13):178-179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鲁迅先生也说过:“我每写一篇文章最少要修改三四遍。”曹雪芹的《红楼梦》也是几易其稿。可见,修改是写好文章十分重要的环节。然而,在现实作文教学中如何批改却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个严峻课题。教师精批细改,耗时费力,结果却是学生的主动性被阻碍了,徒劳无功或劳而少功。而让学生互改自改,学  相似文献   

2.
语文学习不仅成为一门技术,更成为一门艺术。语文教师要努力让学生喜欢语文,爱学语文,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质。带着学生看风景——相看两不厌,如何才能让孩子们喜欢学语文呢?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课上完了,只是完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中间环节,课后“算帐”,提出改进方案,则是更重要的,课不厌其精啊!  相似文献   

4.
田丽霞 《班主任》2014,(9):63-65
(接上期)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无论是鸿篇巨制还是随笔小品,无论是哲学历史还是童话寓言,只要你用心品读,都会有大启悟,大收获。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要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是叶圣陶老先生对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所作出的精当评价,翻阅旧文,我们也会发现古人曾有“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学自如”的学习训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青年教师:“书是读出来的。”那么,如何在我们的语文课上有效地指导学生读书呢?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经典名篇《祝福》,百教不厌,百学出新。日前我在这一课的探究教学中,有学生用一"被"字总结出祥林嫂的命运,可谓一字"警奇",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7.
古人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语文新课程标准也  相似文献   

8.
康德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也是一位“学不厌,诲不倦”的教育者。本文首先介绍了康德其人,然后从《康德文化哲学》的启示中重点剖析了康德文化哲学思想的精髓及其现实意义。要  相似文献   

9.
<正>精教活学是一种教学理念,一种教学策略,一种教学思想。所谓"精教"是指教师能够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的重难点,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找准教学的着力点,要有针对性地教,讲在关键处,拨在疑难点,每节课要讲什么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所谓"活学"就是指学生主动学,灵动学,活泼地学。"精教活学"  相似文献   

10.
勤奋     
▲黑发不能勤学早,‘年轻饱经忧患苦,▲好书不厌百回读,到老定悔读书迟。老来不畏风霜寒。深钻细学意自新。勤奋~~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真是一位语言大师,无论是其小说的凝练传神、含蓄隽永,还是杂的诙谐幽默、冷峭犀利,总让人百品不厌。在阅读先生的作品时,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奇崛反常甚至看似悖谬多余的词语,然而正是这些词语,在你细细咀嚼之后,却能品出其精妙。  相似文献   

12.
<正>学习和创新中国书画,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坚持、继承和发扬光大中国书画的传统文化,坚持对书画经典的临摹,掌握书画的基本笔法,改变我们原有的习惯,手不厌熟解决形似问题,心不厌精解决心灵,才能与古人同步。中国书画的学习,在历史发展中一直都注重从内涵到外延进行美观与创造,演变和发展都与文化紧密相连。读书是认识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读元代经典、史论,补习传统文化,师承传统绘画,研  相似文献   

13.
写给恩师     
三尺讲台一支粉笔一画就是三十八年岁月从你的额头流过流出深深浅浅的沟壑而你站立的姿势却成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桃李满天下﹄不再是赞扬与夸张茶余饭后守着依然清贫的茅屋他们成了你百嚼不厌的口香糖写给恩师@曲宗宽$临沂兰山区半程镇中心中学  相似文献   

14.
书法以书写技巧为基础,历代书家都非常强调精熟,唐代孙过庭指出:“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格暗于胸襟,自然容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但“熟则腻”,技法纯熟容易产生  相似文献   

15.
苏东坡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可见,"读"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读"的方法有范读、朗读、诵读,指导诵读时要求学生读准、读顺、读懂、读透。只有真正读好了,才能学好文言文,才能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6.
付新艳 《中国教师》2012,(15):24-25
<正>一、孔子教育信仰的内涵孔子的教育信仰就是孔子对教育的崇尚和追求。孔子自述"学不厌,教不倦",一生志学致道,从教四十余载,只为培养君子仁人,实现教育救世。他把教育提升到了拯救世道沧桑的高度,还赋予自己  相似文献   

17.
谈教学语言     
谈教学语言王秋芬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讲课是一门艺术,老师讲,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学生听,象是跟在一位艺术大师后面浏览一座艺术殿堂。讲课要做到语言清晰、快慢适中、声音抑扬顿挫,使学生听而不厌,就要锻...  相似文献   

18.
2014年7月14日晴西汉刘向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大诗人苏轼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说:书籍是我的良师益友,伴我成长。当年幼的我穿梭在一排排货架之间,从琳琅满目的书中拿起一本《小王子》从此,我与书的故事开始。  相似文献   

19.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不难,不厌却难;诲人不难,不倦却难。孔夫子一生反复表白,自己别无长处,唯此而已。也正是这"不厌"和"不倦",孔子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至今无法逾越的师表楷模。孔子是教师的骄傲,是读书人的骄傲。我们完全可以说,他的伟大就是书籍的伟大,他的魅力就是书香的魅力。中小学教师这个职业,发展的弹性、空间很大,如果能坚持  相似文献   

20.
读书一法     
读书并不在多,首先要选得精,再要读得深透。(修改了标题并加了一个题记,和开头第一段一起集中突出了一个精字,观点集中、主旨鲜明,是一大进步。)读书先要做到选得精,苏子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其中就指明了读书要读旧书,什么是旧书?苏子指的旧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我们现在讲读书做到精选,儒家的经典著作、各代各国的名家名作自然在应选之列。在选择时要按照一定的标准:一要经典的,二要需要的,三要适宜自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