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世界文化遗产名山武当山下,一层层薄薄的沙雾半遮半掩,清凌凌的吕家河流过村庄,这儿就是出名的中国汉民族第一村吕家河民歌村。看,断龙崖下,龙吟泉旁,龙泉冒着热气,鸟儿不时掠过头顶,“东风能源杯”民歌大赛在龙吟泉边筑起了舞台。各种山花装点:“游武当南山,听吕家河民歌”,台上两侧栽着苞谷、高梁、红辣椒。七邻八乡的村民吹着唢呐来了,70岁的老爷爷带着孙子来了,中小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来了,一万多观众齐聚赛场。“听着淳朴的民歌,《闹五更》:《十劝郎》……观众们鼓起掌来。“请官山镇中学一年级学生张同周用民歌曲调唱自编的现代民歌《今日官山》。”主持人的话音刚落,一名学生在掌声中走上赛台,眉宇间透着睿智与自信。“太阳照山岗,到处喜洋洋,吕家河民歌传呀四方,丹江官山吕家河,敞开胸怀迎宾朋、前山上武当,后山也能上,公路修到田畈村,修到田畈村哎呀,幸福万年长。”当张同周走下台时,掌声仍经久不息。张同周一举夺得了民歌大赛一等奖。  相似文献   

2.
世界文化遗产名山武当山下,清凌凌的吕家河流过村庄,这儿就是出名的中国汉民族第一村吕家河民歌村。“东风能源杯”民歌大赛在这里筑起了赛台。四面八方的村民吹着唢呐来了,70多岁的老爷爷带着孙子来了,中小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来了,一万多观众齐聚赛场。 听着淳朴的民歌,《闹五更》、《十劝郎》……观众们鼓起掌来。 “请官山镇中学一年级学生张同周用民歌曲调唱自编的现代  相似文献   

3.
位于武当山下,被誉为中国汉族民歌第一村吕家河的丧俗,如孝子的心态、山地经济观、社会功能等等,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吕家河地处武当后山,在古房陵与汉江之间,当地民歌中,阴歌最具历史古老性和本土性,其音乐不仅保留了古楚地的音乐特征,也构成了吕家河民歌独特的阳刚气质.  相似文献   

5.
吕家河民歌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鄂西北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中国汉族民歌中弥足珍贵的半坡遗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娱乐方式发生了变化,吕家河民歌在人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民间文化瑰宝有走向人亡艺绝可能,如何处理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吕家河民歌的传承、保护与利用之间关系,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民歌村六奇——湖北武当民歌村考察纪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当山“吕家河民歌村”歌手多而集中 ,歌曲众而曲调丰富 ,风格柔中有刚 ,题材广而史蕴深 ,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山野奇葩”。其产生原因 ,与地理环境、历史特征、民俗传统、道教氛围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位于武当后山的吕家河村仅有人口749人 ,会唱2小时以上的歌手就有85人 ,占总人口的11.3 % ,堪称“汉民族民歌第一村。”吕家河产生民歌的产生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内容丰富 ,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武当山“吕家河”一带的民歌 ,对我们甄别史料、研究历史和语言文学 ,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武当山吕家河一带的民歌在历史学和语言文学中的价值》作者 王一军原载《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0 0 0年第 2期吕家河村位于武当山西后山处 ,山青水秀 ,风光旖旎。全村面积 1 8km2 ,5个村民小组 ,1 82户 ,74 9人 ,能唱 2小时以上的民歌歌手 85人 ,占总人口的 1 1 .3 % ,其中 4人能唱千首民歌。这样的村在全国并不多见。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守华先生在两次考察该村后认为 :这是一个富有武当文化色彩的罕见的汉族民歌村。该村民歌内容广阔 ,形式多样 ,在历史研究和语言文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1 )该村一…  相似文献   

10.
“行歌坐夜”主要流行于南部侗族地区,它是侗族民间恋爱习俗,反映了侗族独特的婚恋文化.侗族河歌以它丰富的内容与形式,在“行歌坐夜”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和旋律抒情等特点.阐释“行歌坐夜”习俗及其文化内涵,探析侗族河歌文化特征,旨在让更多人关注与了解侗族的民俗文化以及民歌文化.同时,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客家山歌早在唐代已经流行,而客家山歌剧则在新中国建国初期方产生。以梅州客家山歌剧为具体分析对象,剖析其形成之要素,可认为客家山歌是其形成基础,唱山歌方式的转变是关键,戏剧运动是催化剂。这三个因素的具备,最终促成了客家山歌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民俗文化村开发对于传承文化、美化生活、丰富精神空间、建设生态文明有特殊意义。然而,有关民俗文化村的理论探索,更多地停留在建筑民居等物态设计及浅层民俗活动上,忽略对深层精神的研究,尤其在民间信仰领域。为填补这些空白,本文对民俗文化村开发的有关指标体系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桑植民歌于2006年被录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优秀的民间文学遗产。意在对桑植民歌歌词中的修辞格——衬词进行观照,整理出其在桑植民歌中的不同表现类型,同时揭示衬词这一手法在桑植民歌中的诸多修辞效果。期望挖掘桑植民歌富有特色的衬词形式,为修辞学的衬词辞格研究提供有特色的语料。  相似文献   

14.
"紫金山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紫金山歌"留有楚音的遗韵;"紫金山歌"载有山民的心韵;"紫金山歌"创有独特的腔韵。挖掘与整理"紫金山歌",保护与培养"紫金山歌"的传承人已是迫在眉睫。要使"紫金山歌"在传统遭遇现代的今天得以传承和发展,应该依托政府与相关专业研究单位,依托教育与本土的大、中、小学校,依托社会传媒与文艺工作者。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白茆山歌集》文本为语料,对白茆山歌中的代词进行分析研究,概括白茆山歌的代词系统,探讨白茆山歌中代词的一些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封建社会是高度中央集权的社会。为镇压人民的反抗,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各朝各代都制定有完备的刑法,逐渐形成了诸法合体、以刑为主的法律体系。在司法制度方面,由于受以刑为主的法律传统的影响,古代的侦查制度十分发达,尤其是侦查技术和侦查手段在唐宋已达到相当的水平。《折狱龟鉴》是宋朝郑克编撰的一部关于侦查实践和侦查理论的一部判例集,其中汇集了从汉至宋共计三百九十多个案例,涉及到十几种侦查方法的运用。这些侦查方法的运用体现了古人在侦破案件、辩诬释冤、鞠情谳狱等司法活动中的智慧和才能,对现今的侦查人员从事侦查工作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汉魏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是中国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翻译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佛教发源于印度,通过佛经翻译在中国发扬光大,成了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佛经文学的传播不仅给汉语言带来了新语汇、新文体,也极大地拓宽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灵感和想象力,在题材、内容、意境等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整体情况来看,基本上是以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中原地区汉族接受、同化周边及外来的少数民族为主要形式进行的,这种民族融合形式直接推动了我国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繁荣共生的族群构成格局和我国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分布格局的形成。但是,我们同样应当对那些在不同背景下、发生在不同地区的、非主流形式的民族融合方式予以关注。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试图证明在西南边陲普洱市景东县衍化出的一种与传统民族融合形式迥异而又相反相成的新的民族融合类型,即汉族彝化。并围绕导致"汉族彝化"这一社会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根源、客观原因等作分析论证,提出了自我看法。  相似文献   

19.
韩偓诗歌曾自编为《韩偓诗》和《香奁集》两部分。《香奁集》在当时的影响远大于韩偓其它诗歌。宋以后韩偓诗篇不断增加,诗集的卷数、名称俱无定准,但《韩偓诗》和《香奁集》平行流传的格局不变。《香奁集》在宋代持续发挥广泛影响,尤其受到词人的青睐,且由于与韩偓"唐末完人"的形象严重不符,以致引发真伪之争;也由于《香奁集》在宋代韩诗接受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韩偓诗风逐渐被认定为秀雅婉媚,对后人认识、评价韩偓其人其诗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