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实践证明:建立体育俱乐部,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进取的精神,提高学生管理创新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的产生发展、教学作用、实施办法等问题进行阐述,以期对大学生体育俱乐部这一教学模式的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在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从改进体育教师的教学模式出发提出"体育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并通过实验对比了传统型和新型两种体育教学模式,分析了新型教学模式对培养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群 《广西教育》2011,(15):26-28
阐述了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在学生体育白主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从改进体育教师的教学模式出发提出“体育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并通过实验对比了传统型和新型两种体育教学模式,分析了新型教学模式对培养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开展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模式,对于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实施而言,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构建,可以为学生体育教学工作实施方法转变提供帮助,对于优化改进学生体育教学工作实施具有重要帮助。河北省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实施中,对于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也在逐渐完善,本文通过对现有河北省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构建研究,对河北省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构建进行了分析,便于更好地为河北省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构建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大学体育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我国实施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但当前我国高校大学体育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如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教师积极性不高和学生学的兴趣不浓厚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运用多样化教学模式对目前我国高校大学体育教学进行改革探讨,以促进大学体育教学在高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体育社团作为高校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自发组织建立起来的一个共同交流共同学习和发展自身兴趣爱好的学生组织,在高校学生体育活动中发挥着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组织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是高校学生管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发展顺应新时代新形势发展的产物,然而,这些由学生组织成立的体育社团在对高校体育教育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负面问题,如何纠正这些负面问题,对学生体育社团进行正确的指导,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高校体育社团积极健康的发展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以高校体育俱乐部形式进行体育教学普遍化下,本文通过现有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对俱乐部式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进行比较分析,以及重点分析了高校体育俱乐部式教学的特点和对素质教学方法,以及高校俱乐部对学生体育兴趣、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是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成功的基础,也是培养大学生成为国家栋梁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大学体育是高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对促进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有重要作用,是我国人才战略发展的重要保证,但现阶段高校大学体育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模式比较落后、教师教的积极性低和学生学的兴趣不高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作者运用多样化教学法对目前高校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以促进高校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培养高校学生的体育意识是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环节,是联系终身体育与普通体育的纽带,在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中,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开设选修课,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意识,建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对实施终身体育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堪忧,心理障碍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得相当普遍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才的全面发展负有重要责任,体育特有的形式和内容,可以有效、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参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并调查了高校大学生目前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基础上,文章提出利用体育教育资源、完善学生心理品质的体育教学模式,以推动体育教育更好地发挥其心理教育功能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对落实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大意义。针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队伍有待优化、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等问题,积极探索新路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学模式,以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增强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的优秀课程。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传统固化的体育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社会和大学生发展需求,也难以充分发挥出体育教育功能,对大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培养产生了反向影响。在此环境下,体育游戏深受关注,并获得广泛应用。基于此,阐述了体育游戏的基本特征及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介绍了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游戏应用原则,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游戏应用策略。体育教师应积极尝试在教学活动中应用体育游戏,建设完善且新颖的游戏化教育模式,持续增强高校体育教学科学性和趣味性,调动大学生参加体育学习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整体成效,为后续高校教育工作顺利实施和长效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赵云伟 《考试周刊》2009,(42):165-165
高校的终身体育教育对培养终身健康的合格人才担负着重要的使命。本文从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传统保健体育的教学对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进行探讨。旨在帮助学生确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4.
采用课课练教学模式对女大学生进行为期一学期的体育教学实验,结果显示:采用课课练教学模式进行体育教学的实验班学生与对照班的学生相比,在身体素质和体育兴趣等方面,都有着显著性的提高。建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推广课课练体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高校体育社团是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延伸与补充,是丰富与展示大学生课余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道亮丽窗口,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陶冶情操、个人才华展示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在推动与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主体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特点,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一切都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需要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更好、更快的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校体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基础.高校体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未来国民体育的发展,高校体育要取得好的效益,必须了解大学生,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及其发展的主要特征,使高校体育工作建立在科学基础上.高校体育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而改进高校体育的发展和创新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教学活动开展中,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身体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为主,理论教学通常是处于从属地位,无法得到有效重视。新时代背景下,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要求了,使得学生培养难以达到目标体系要求。同时,教学模式的僵化,还对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在明确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及其教学能力基本组成的基础上,分析了限制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并结合实际提出了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机制体系,以期能为他们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进而促进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乒乓球是一项深受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日,更好提高学生的乒乓球技术水平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采用了教学实验法。探索“运动教育模式”对提高大学生乒乓球专项技能和对体育课的满意度所具有的影响效益,为高校乒乓球课教学改革,改进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尝试。  相似文献   

19.
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对现行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剖析,对即兴表现教学模式进行研究,进而汲取即兴展示教学模式的精华部分运用到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来,创新体育思想与理念给高校的体育课注入新的活力,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积极努力,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思想。  相似文献   

20.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更加有利于大学生锻炼时间、空间的延伸,对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大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实现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有效性,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实现手段之一.基于此,本文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实际,就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实施策略等展开了研究.通过本研究以期为更好的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有效性,实现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全面性,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