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动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问题,在2004年受到普遍关注。于2004年底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流动儿童工作经验交流暨研讨会”上,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教育机构、教育工作者和学界的声音表明,这个问题难以回避,如不能得到彻底解决,将对今后中国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全面发展带来诸多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府际关系中的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及其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府际关系通常指国内各级政府之间的立法、行政和司法关系,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地方政府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以及政府内部各部门间的权力分配关系。当代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有三种基本模式,即中央与普通行政区地方政府关系、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关系以及中央与特别行政区地方政府关系。当前,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存在的问题,既有体制、政策方面的问题,也有实际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在于构建“集分平衡”——集分有别、集分有度、集分有序的新型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关系。  相似文献   

3.
根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将进行重大改革,“尤其是中央业务部门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作为一个重点”,因为“业务部门办学往往按行业、按产品、甚至按各种具体工艺设置专业导致培养的人才知识面较窄,适应性较差,后劲不足。”(李岚清在全国高教体改座谈会上讲话)。对于部门学校管理体制要分别不同情况改革的方向是:中央部门继续办;中央和地方联合共建;地方政府办;企业集团参与管理;学校之间合作或合并。李鹏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全面上提出“中央行政主管部门除继续办好少量行业特点明显,有特殊需要的高等学校…  相似文献   

4.
论民国时期的地方政治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的地方政治意识是指地方集团及其代表人物在国家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尤其是国家的构建、中央与地方权力和利益的分配以及重大政治问题上的观点和主张。是中央集团与地方集团利益与意志矛盾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的产物。其基本架构是在认同国家的前提下 ,以与中央对立意识为基础 ,以地方的“自主”、“自治”意识为核心 ,以自保和扩张意识为动态特征 ;其本质是地方集团追求自我利益的扩大化和自我政治价值的实现 ;其存在形态只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 ;它不仅是地方心理观念的偏执在政治生活中的某种反映 ,也成为其地方政治行为的先导。  相似文献   

5.
保育钧 《教育艺术》2006,(12):53-54
本次国际论坛以“中国公共服务体制:中央与地方关系”为题展开讨论,很有意义,这是贯彻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实际行动。迟福林同志提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命题也很合时宜,切中要害,各位专家、领导的发言很有见地、很有价值。不过,我认为,要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理论上要说清楚已不易,现实问题解决起来更难。我们现在就面对着一个难解的现实问题——“地方政府驻京办”“跑部钱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向经济发达县市延伸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向经济发达县市延伸问题舒文,孙昌立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办学者,注意力在都集中在“211工程”、“一流城市一流高等教育”、“重点学科建设”、“示范性高工专”等重大项目上,人力、物力的配备和资金的投向也出...  相似文献   

7.
地方记者与中央新闻本部的协同问题张志君一、缘起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要想办好一个媒体,不广设“触角”是难以想象的,要办好一·个中央一级的媒体更是如此。于是乎,以媒体本部所在地为核心,以其应该报道的地区为圆周,各级各类的地方记者站...  相似文献   

8.
民国初期的“省治”与“县治”问题,不仅仅关涉地方自治的层级之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它还含有是以“省”还是以“县”为地方自治基本单位的争论,即时人对地方与中央分权的关系设定。而其时孙中山对地方自治基本单位的确认或后期变化,则始终都是将其置于有利于国家一统的地方与中央关系的格局来认识的。  相似文献   

9.
<正>从现行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会碰到许多问题,这里着重谈谈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问题。一、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问题。改革以前,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这种体制的特点是中央财政处于支配地位,地方的权利很小。1980年后,实行各种形式的“分灶吃饭”即“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体制,财政分配由过去的以“条条”为主改为  相似文献   

10.
对分散型义务教育筹资体制的反思:问题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问题的提出 “分散”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筹资体制的主要特征,该特征的制度基础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多渠道筹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强调调动地方政府投资义务教育的积极性,其实质是政府教育投资责任由中央向地方的分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改革开放新形势下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新型中央与地方关系.是现在直至未来的改革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因此,本文认为:首先,我们应当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积极主动地促使二者关系逐步实现合理化。其次,中央与地方关系在体制模式选择上是实行中央集权──地方分权的混合体制。最后,在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和建立健全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体系的基础上,尽快解决日益严重的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问题是当前必要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西部开发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及中国加入WTO背景下进行的。入世后,西部原有比较优势已发生变化,通过制度创新建立西部体制资源优势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是西部开发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也是建立西部体制资源优势的切入点。对西部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而言,分权不是大势所趋,建立“双向制衡、合作发展”的中地关系也为时过早,只有依据市场经济规则,在加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的前提下建立制度化权力分享机制,才能既遵守WTO规则,又充分协调西部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是中央政策贯彻实施的主体。以24份地方政府最新发布涉及“双师型”队伍建设政策为研究对象,依据注意力配置理论,运用NVivo11plus软件,从政策发布时间、政策主题相关性和政策工具三方面分析地方政府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注意力配置状况。研究表明,地方政府政策响应速度有差异、与中央政策主题相关性待加强、政策工具组合作用欠发挥。这要求地方政府出台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政策要与中央政策主题紧密相关,提升政策制定响应速度,增加协调性;发挥地方政府主动性与创造性,凸显省级层面政策制定的创新性和差异性;优化政策工具使用结构,强化政策工具组合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从宏观上讲存在着三个层面的改革:第一个层面是以实行中央和地方“统分结合”的管理模式,扩大地方政府主要是省级政府统筹权和决策权,理顺政府与政府(上、下级政府)之间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改革;第二个层面是以消除“条块分割”...  相似文献   

15.
庚子前后,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其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于皇帝的废立问题;二是关于义和团的剿抚问题;三是对待列强的和战问题。清政府在这三个问题上的失败和让步,为清末新政时期新一轮的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埋下了伏线。  相似文献   

16.
论南京国民政府训政时期的地方党政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京国民政府训政时期党政关系的根本原则是“以党治国”。具体形式是在中央实行“以党统政”,在地方则实行党政分开与合作。地方党政分开的实行和党部在党政纠纷中处于劣势的实情,反映国民党地方党部在地方上难有作为,也反映了国民党统治缺乏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1月1日出台以后,各方好评如潮,不少人指出“1980年代‘一号文件’回归了”。是的,中央把今年第一个文件再次锁定在“三农”问题上。这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相似文献   

18.
农民负担过重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近两年来,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各地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但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有些地方甚至有增无减,严重侵犯了农民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负担问题之所以长期得不到彻底解决,正如国务院领导在今年初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乡镇政府职能过宽、机构臃肿、人员过多、支出膨胀,是造成农民负担过重、财政入不敷出的根本原因。”因此,只有通过深化改革,下决心精简乡镇机构,理顺财政体制,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多年来,受计…  相似文献   

19.
中央财政决定在原“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专项资金”的基础上,设立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地方高校的重点发展和特色办学。  相似文献   

20.
论八十年代英国地方政府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英国地方政府的发展使之与撒切尔主义的各项要旨相冲突。在整个80年代,撒切尔政府通过地方公共事业的私有化,将地方公共服务逐步由公共部门转移到私营部门;在私有化难以渗透的领域,推行所谓“内部市场”改革;并日益加强对地方财政收入及开支的控制。所有这些,在各个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上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了中央的权威,中央政府对地方事务的干预和控制大大增强,使本就具有高度中央化特点的英国行政体制进一步中央集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