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屏边县民族小学(玉屏小学)位于祖国南疆著名的大围山原始森林公园北岭,是一所边疆山区少数民族特困地区的完全小学。原玉屏小学始建于1915年,1986年省教育厅将玉屏小学定为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秋天 ,我告诉学生 ,我们要去张家港最大的公园写生 ,学生欢呼雀跃。这样 ,我带着二 (6)班 46名天真可爱的孩子来到目的地。我们选择了一个开阔的场地围坐起来 ,学生已经等不及了 ,纷纷问我 :“我们画些什么呀 ?”我对学生说 :“我们这次活动是一次特殊的写生 ,先要找一找公园里哪些地方设置了标志 ,然后把这些标志画下来 ,想一想他们是什么意思 ,有些标志不知道什么意思就打个‘?’。大家分成男女两组开展比赛 ,看男女同学谁画的标志多 ,懂得的标志多 ,半个小时后我们再在这里集合。”30分钟过后 ,学生三三两两地回来了 ,…  相似文献   

3.
《秋天的怀念》是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一篇课文,很多学生对文中提到的“仿膳”、“豌豆黄儿”等词不理解。“仿膳”是位于北京北海公园中的一家很高雅的酒楼。此酒楼开设在北海公园的倚澜堂,这里“柳拂荷香,曲廊倚水,风景优胜”。酒楼之所以取名“仿膳”,是有来历的:辛亥革命后,  相似文献   

4.
喇叭花电台     
星期天的早晨,街心公园草地上,一朵朵娇嫩的喇叭花带着露珠开放了。骑自行车去打篮球的阿树,在路过公园时,“吱”地猛捏手闸,停下来了。“可惜啊!从小在这里玩的地方,马上就要没有了。”满是绿荫的公园,已经作为待建工地,被天蓝色的建筑围护遮住了三分之二。一片新的公寓楼,马上要在这里兴建。  相似文献   

5.
潘巧珍 《云南教育》2005,(28):25-26
教材简析:《看菊花》是苏教版语文第一册第3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星期天爸爸妈妈带“我”去公园看菊花的事。全文共四段,第一自然段讲星期天“我”跟着爸爸妈妈去公园看菊花;第二自然段讲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人们舍不得离去;第三自然段讲大家喜爱菊花的原因;第四自然段讲听了爸爸的话,  相似文献   

6.
漫步沿沪产业园的千灯公园。一条名叫文峰路的两边绿树成荫,进入公园的北门口左面,竖着二块石头,中间支撑着木牌,写着六个醒目的大字:昆山千灯公园。面对着家乡的变化,情不自禁地发自内心的感慨,变化太快了。2006年春,这里还是一片空阔的土地。这里的一切,曾经是乡村农舍的田野,曾经是乡村工业的风貌,曾经是乡村河道的缩影。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是一种乡村岁月的感觉,充满着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刻,已经变成了人们想也不敢想的现实。人们在  相似文献   

7.
为引导学生了解玉屏 ,关心玉屏 ,热爱玉屏 ,常组织学生开展读《玉屏报》活动。在读报过程中发现报纸上出现不少错误 ,有的还是严重的知识性错误。例如 :[美轮美奂 ] “一位貌似赵薇的美伦美奂的生动少女眉目传情地引诱 :‘你想知道亲嘴的味道吗 ?’ ,那画面 ,那情节 ,的确有伤大雅 ,实在是少儿不宜。”(《玉屏报·我想说·我怕说我不得不说》2 0 0 1.5 .10 )“美轮美奂”的“轮” ,文中误作“伦” ,用这个成语形容生动传神的少女 ,委实不妥。“美轮美奂”一词出自《礼记·檀弓下》 :“晋献文子成室 ,晋大夫发焉。张老曰 :‘美哉轮焉 !美哉…  相似文献   

8.
张颋葳 《红领巾》2009,(7):46-46
黄阿姨是妈妈的同事,也是妈妈的好朋友。她非常喜欢我。有一次,我和妈妈在望江公园玩。妈妈打电话给黄阿姨:“我和葳仔在望江公园,你来不来?”黄阿姨一听,急忙大声说:“你等着,我马上到!”我和妈妈等啊等啊等……过了一个多小时.黄阿姨还没有到。  相似文献   

9.
邻居的孩子     
曾元沧 《新读写》2011,(6):10-10
薄雾在鸟翼下消散,花木从春寒中醒来。踏进这座公园的多为住在附近的人,且多为中老年,几乎看不到青少年。人们各得健身怡神之乐,都成为公园早晨的“画中人”。  相似文献   

10.
用“美丽”一词造句,学生写道:“公园里很美丽。”另一学生写道:“公园里很美丽。那里有成排的树木,有鲜艳的花朵,有建造别致的凉亭。”教师批改时,肯定了第一例造句,而删去了第二例造句的后边部分,并加评语:“以后造句,不要借词发挥。”第一例造句,对“美丽”一词的运用是正确的,句子的成分结构及内容的表达也无懈可击,给予肯定,无可置疑。第二例造句,它与第一例造句的不同之处是:不仅说“公园很美丽”,而且又紧接着对公园的“美丽”作了具体的描述。此乃“发挥”之所在!是允许肯定这种发挥,还是制止否定这种发挥,人们的意见是不一致的。一种意见认为,造句嘛,只要把词(指供造句的词)用上啦,句子短则为佳,免得句长“错”多,弄  相似文献   

11.
妈妈说,过了今天,我们就到这个地方一个月了。我不是很喜欢这个地方,这里人说的话我都听不懂。但是妈妈说应该来这里,因为这里的有钱人多。妈妈还说我们讨钱的这个地方好,就在一座公园的附近。城里人都喜欢上公园。  相似文献   

12.
一棵在深山里长了好多年的大树,被修剪了枝叶后移植到城市新建的公园里。人们围着它,议论着。一个说:“没有这次修剪,它不会被人赏识。要被人赏识,就要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一个说:“修枝剪叶,伤根破皮,到这里还要重新扎根生叶,还要适应环境,成长一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啊!”一个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何必要离开自己的故乡呢?”……  相似文献   

13.
脚印     
前两天,铺天盖地的大雪纷纷扬扬而下,把北京用白色天鹅绒裹了个严严实实。一指多厚的“雪毯”铺遍了大街小巷,也把门前的小公园装扮得洁白而晶莹。  相似文献   

14.
杜雅萍 《学与玩》2024,(2):46-47
<正>博物馆名称:都江堰博物馆馆藏亮点:都江堰水利工程一句话介绍:都江堰博物馆位于都江堰景区离堆公园的荟萃宫内,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都江堰的前世今生。成都平原沃野千里,不论雨水多,还是雨水少,这里的良田都能保证收成,因此,人们称此地为“天府之国”。可是你知道吗?在两千多年前,这里的百姓饱受旱灾与水患的侵害……直到战国时期,李冰父子带领当地百姓,花十八年治理水患,修成了至今仍在使用的无坝引水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  相似文献   

15.
滑索道     
今天是到达广州的第三天,也是我们在广东旅游的最后一天,按照计划我和妈妈随旅游团去了帽峰山公园。南方的公园与北方最大的不同就是各种绿色植物多、花多、水多。导游告诉我们,帽峰山是广州有名的天然氧气基地,在这里可以“洗肺”。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真的是神清气爽,很舒服。我们先是爬山、登高望远、观察公园全景。我站在山顶眺望,看到远处有一条河,上面有两根绳子,我觉得很奇怪,就问导游,导游反问我:“开动脑筋,猜猜看,你说绳子是干什么用的?”我说:“一看便知。”这句话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于是,我们一行人快速跑向小河。走近一看,原来…  相似文献   

16.
神奇的小岛     
洪泽 《地理教育》2004,(3):59-59
旅行岛在加拿大东南的大西洋中,有一个叫塞布尔的小岛,该岛面积约80平方公里,每当洋面大风发作,它就像帆船一样乘风前进。近年来,小岛已背离大陆向东“旅行”了20公里,平均每年移动达100米。这里还是世界最危险的沉船之岛,历史上在这里沉没的海船共达500多艘。因此,这里的海域被人们称为“大西洋的墓地”、“毁船的屠刀”、“魔影的鬼岛”等,令人望而生畏。死神岛在加拿大东岸,有一个荒凉的孤岛叫世百尔岛。岛上草不生,鸟不歇,没有任何动植物,只有坚硬无比的青石。每当海轮驶近小岛时,船上的指南针便会失灵,甚至整只船也会不由自主地向小岛…  相似文献   

17.
拜师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来到龙潭湖公园的“龙吟阁”,因为这里正在举办“春明书画展”,还有老画家当场作画、讲国画知识呢。我一进门,只见一位老者,虽然七八十岁年纪,但腰板挺直;虽然脸上布满皱纹,但两眼炯炯有神。这大概就是当场作画的老师吧——我心里想。果然,那位老者走到了画桌前坐下,铺好一张“生宣”,凝神思索了一会儿,就开始调色作画。人们围在他的身边,全神贯注的目光随着老者的笔锋在移动。  相似文献   

18.
观菊展     
周六下午,我和爷爷怀着高兴而又激动的心情来到了人民公园,参观成都市秋季菊展。一进公园大门,一股清香便扑鼻而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菊傲秋水”:在一座木制小桥的两边放着一盆盆菊花,那一朵朵美丽的菊花,在阳光的照射下,就像一颗颗闪着光芒的宝石。菊花丛中有一个喷水池,池水清澈见底。一滴滴晶莹的水珠落在了我的脸上,使我感到格外清爽。接着,我们来到了“菊林”。这里的菊花,不仅品种多,而且形态万千,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在“菊花了。瞧!“安妮公主”粉红的花瓣一层层,一圈圈,围成一个圆形,花朵在绿叶的衬托下格外喜人;“关东大侠”粉白…  相似文献   

19.
一、增加题目的开放度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常常会见物思主或触景生情 ,此刻的感受、想法才是最真实的。因此 ,我这样引导学生 :“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年中 ,无论是阳历或是农历 ,都有许多传统节日。遇到佳节 ,你也许会回忆起美好的往事 ,也许会特别思念某个人 ,也许有许多话儿要向谁诉说……”一石激起千层浪 ,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 :有的学生想起了中秋节时 ,让他最先尝到月饼乐趣的舅舅 ;有的学生想起了“六一节”在公园前的十字路口 ,将他拉离车道 ,避免一场车祸的不知名的叔叔 ;有的学生想起了“母亲节”,可妈妈却因家庭纠纷过…  相似文献   

20.
坐落在青城公园里的三角湖畔依然是那样的平静与安详,只是络绎不绝的参观人群和一只只洁白的纸鹤,勾起了人们的记忆——2002年12月14日,这里再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壮举,二十多位青少年先后跳入刺骨的冰水中,谱写了一曲舍己救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