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山师专学报》2010,(1):F0002-F0002
保山学院前身是1978年创办的保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保山学院。学校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远征路。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坝子上就有许多带"屯"的村庄,是明洪武年间随傅友德、蓝玉、沐英从南京、江西等地从军垦田屯兵过来的。以"屯"命名村寨名是保山本地区的历史遗存。明代在保山实行的卫所及军屯制度,不仅构成了保山汉族移民的主源,同时缩小了保山同内地生产力的差距,极大地促进了保山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爱太保山     
张慕容 《下一代》2009,(9):10-10
在我的家乡——云南省保山城西的太保山上,有一座天然的森林公园。那里树木葱郁,绿草遍地,空气清新,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天然氧吧。清早,天还没有亮明,在微微的晨曦之中,太保山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一样忙碌起来:老奶奶在山脚扭秧歌,老爷爷在山腰打太极拳,中年人在爬山、跑步……  相似文献   

4.
天启五年,诏毁“天下东林讲学书院”。涉其名目者以东林为首,兼及首善、关中、江右、徽州等书院,其主持者皆入东林党籍,学术旨向略与东林同,皆“问道东林,力主正学”。以东林书院为中心,彼此交往不断,一扫王学流弊之迷雾,而使“程朱之说复揭中天”。  相似文献   

5.
保山近现代永人著述之书和记载保山人事之书空前繁荣,编修进一步规范,体系进一步完备,产生了一批在地方文献史上具有集成性价值的地方文献,如《永昌府文征》、《保山县志稿》等。在保山近现代历史上,政府倾力扶持推动地方文献工程,社会崇文蔚然成风;地方文献搜罗广博,形态多样;特色突出,多所创新。保山要保护、研究和利用近现代地方文献,就必须提高对地方文献这类特殊资源的理解和认识,充分加强地方文献建设,把地方文献作为发展保山产业的文化依据,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的特色优长,寻找特色产业发展新路。  相似文献   

6.
清代初期反思明末心学空疏之弊,提倡躬行实践,推尊程朱理学为正学。而程朱理学的崇尚,主要通过学校、书院的教育加以实现。故此际书院多以理学为宗,而且承继传统讲读方式,教化的目的比较突出,应试科举反在其次。其间,理学名臣汤斌、陈宏谋、张伯行辈均热衷倡建书院,施行教化,而尤以张伯行创建福建鳌峰书院、苏州紫阳书院,成效最著。乾隆以降,理学书院日益与考课式书院合流,沦为课试时文帖括的科举附庸,逐渐淡出学术的视野。于是,提倡经古实学的书院应运而生,且蔚成风气。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保山多年从事史志编修工作,接触大量史料文献,有所新的发现后编撰而成该文,其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系统性。为广大学者研究、弘扬保山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更注了《汉书·地理志》中的“类水”和《华阳国志·南中志》中的“溪”即是同一条河──今保山瓦窑河,这是对考证确立西汉所设不韦县治在今保山坝东金鸡村的关键一条河;以及明时所设凤溪长官司应在今保山老营等的进一步佐证。  相似文献   

8.
地名透出的文化信息——略说保山地名与保山历史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名凝聚着人类历史发展的信息,研究保山地名,更能体会到保山具有的悠久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保山市历史上曾出产南红玛瑙,清末以后因矿产资源的枯竭一度绝迹,最近几年南红又重现珠宝市场;保山玛瑙矿产资源分布较广,主要产地为保山市隆阳区杨柳乡的玛瑙山,由于前些年的私挖滥采,导致南红矿产资源遭到极大破坏,通过深入杨柳玛瑙山地区对玛瑙的开采现状进行实地考察,期望能为保山“珠宝之都”的建设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0.
未来保山经济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能否选育出一批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保山在工业发展选择上必须以规避物流成本劣势约束为首要原则。保山有国际商贸枢纽地位优势,第三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保山未来的核心产业很可能从三产中产生。  相似文献   

11.
我的保山     
段琳 《中文自修》2009,(9):61-62
保山对于我来说,有两个。一个是在远离它时候能给予焦灼的心灵慰藉的小城,一个是我现在实际生活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分析保山通向南亚的地缘政治经济优势,保山在“桥头堡”建设中的重大意义。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目前与南亚合作的制约因素积极谋划对策,提出可行性建议,采取合理化措施,才能实现保山参与“桥头堡”建设的总体设想与蓝图。  相似文献   

13.
保山彝族是保山主源土著民族,也是现代保山主体少数民族,但保山彝族传统文化目前呈现弱化趋势,消逝迅速。从语言文字、服装服饰、传统节日、道德习俗、民族意识主客观五个方面概述了保山彝族传统文化现状,分析指出保护意识淡薄、投入不足、专业人才缺乏、项目建设薄弱、原生环境被破坏是当前保山彝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宏观、微观角度提出了加强保护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保山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远离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圈,这使保山产品运输成本增加,从而使产品成本增加,导致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下降。因此,发展保山经济要回避远离经济发达圈这一不利因素,应充分发挥保山自己所特有的资源优势,保山的经济应努力发展旅游、民族文化及绿色食品三大产业。  相似文献   

15.
地方文献的产生和发展与地域文化的发展关系密切。将保山地方文献的产生发展融入到保山的历史文化变迁中加以考察,探讨了保山地域文化变迁影响下的保山地方文献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6.
保山学院作为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面临生存和发展双重竞争,要实现“二五十”目标和跨越式发展,必须有自己的办学特色。而这个特色,必须紧紧围绕保山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来准确定位,加强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议,以及特色师资建设,最终培养出具有保山学院特色的各级各类人才。  相似文献   

17.
保山市委市政府于2010年提出规划建设保山猴桥边境经济合作区,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保山对外开放的步伐。在对云南已建边境经济合作区进行探析与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保山猴桥边境经济合作区的未来建设进行一些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保山的蚕桑职教简述云南保山市二职中吴兴平云南保山远在西汉时期就是西南丝道———蜀身毒道的必经之地和物资集散的一大都会。是久负盛名的优质蚕丝:永昌丝的产地。种桑养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民国元年(1912)保山县政府实行以工代赈,官商合办的“...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大量汉族移民进人保山,这些移民的进人,使汉文化在保山地区得以传播,直接促进了保山地区文化教育、学术文化的巨大发展及社会风气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段一平 《保山师专学报》2012,(3):F0002-F0002,F0003
正过去的保山城,往往以代表性的事物或建筑来命名街巷。比如小井巷,有一水井;书院街,有永保书院。晏公巷是连接保岫东路与下巷街的一条巷道,从保岫东路看,位于现在的市工商银行与邮电公寓之间,从下巷街看,位于现在的市电信大楼西端。关于晏公巷巷名的来历,《保山市名志》写道:"明末在此建江西会馆,内供奉萧、晏二公牌位,通称萧祠。祠前街道取名萧祠街,祠后取名晏公巷。"从聂家大院出来,向西斜着走过保岫路,走过县人民银行前的广场,就进入晏公巷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