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社会转型是学校变革的背景和动力,必将引起学校管理的变革。现代学校管理变革作为当今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其发展方向进行研究,对于把握现代学校管理变革的趋势,有效地进行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当前我国中小学管理的变革趋势作一些阐述,主要包括:从行政集权型向民主管理型的转变;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的转变;从外控型管理向校本管理的转变;从科学管理向文化的构建的转变;从科层组织向学习型组织构建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主体型学校管理”是以校长为首的全体师生为主体 ,实施主体性教育为目标的学校管理模式。“主体型学校管理”是相对于“依附型学校管理”而言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学校管理依附于上级教育行政机关 ,是一种被动的从属关系 ,上面安排什么 ,下面做什么。校长可以不必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考虑 ,只要守好摊子 ,抓好教育教学工作 ,对上级负责就可以了。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主体型学校管理”应运而生。学校管理者除了需要从观念和行动上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之外 ,还需要完成由“依附型学校管…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宜昌市将社会管理实现从条块分治向整体联动转变,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服务转变,从传统方式向信息化手段转变,率先全面推进网格化管理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在探讨网格化管理模式优势的同时,充分发掘其推广价值,并以高校管理为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蒋学武 《考试周刊》2010,(16):190-191
中国高等教育正从传统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模式转变,从政府管理模式向市场经济高校扩大办学自主权方式转变,给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面对学生教育与管理的更高要求,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责任、任务及面临的现实,创新工作理念,提升管理水平,树立“教育为先,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创建和谐校园辅导员工作新理念。  相似文献   

5.
建立普及式高职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实现模仿精英式教育管理向普及式高职教育管理模式转型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高职学生的特点,提出了构建普及式高职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路,即理念创新——由传统管理向人本管理转变、管理工作核心内容创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管理方式和手段创新——由四年本科制度的浓缩版式的单一学习管理方式向权变式的全方位过程管理转变,并从纵横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6.
社会的巨大变化给中学后勤部门提出了崭新的课题:后勤部门不能再作为中学一个简单的附着物。教育发展需要中学后勤改变管理模式,从自给自足的封闭型向多层次有偿服务型转变,逐步从学校行政管理剥离出来。中学后勤并不是每一项事务都要社会化,后勤管理工作不能削弱和淡化,而要努力提高其科学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充分发挥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是学校管理的价值所在,而教师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管理之一,其极致便是对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想在教师管理中收到最佳的效能,就必须不断地转变管理理念,从传统的“事本管理”、“权本管理”和“校本管理”转向“人本管理”。生涯管理理论向我们展现出了真正意义的人本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教育》2007,(2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实体,不再是坐等上级财政供养的事业单位,它的生存和发展必将受到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双重制约。作为掌握着学校命脉的校长,必须确立市场意识,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中解脱出来,由行政管理向经营策略转变,促使学校迈向生存发展的良性轨道。  相似文献   

9.
小学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是根本,摒除以考分、升学率为导向的应试教育管理模式,构建以全面育人为导向的素质教育管理新体系,优化管理则是关键。近几年来,我们在探索中构建起以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发展为目标导向,以全面育人活动为载体,运作机制较为完善的多功能一体、多元素协调、多渠道结合的素质教育现代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一、优化行政管理职能系统。实施素质教育要围绕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的提高发挥行政管理职能,这就要求学校行政管理须从原来单一的“应试”管理向多层次、多…  相似文献   

10.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实体,不再是坐等上级财政供养的事业单位,它的生存和发展必将受到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双重制约.作为掌握着学校命脉的校长,必须确立市场意识,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中解脱出来,由行政管理向经营策略转变,促使学校迈向生存发展的良性轨道.  相似文献   

11.
高校在经历了“非典”考验之后,应尽快建立起有效的应对突发事件机制和危机管理体制,实现“非常态”管理向“常态”管理的转变,以及“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有机结合,推进高校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做到管理工作与教育工作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2.
基于企业培训人员的自主管理是以团队自导、自控、自纠、自我维权为基本手段的一种学员现代化管理方式,自主管理模式实现了自治功能同校方行政功能的融合,使学校学员管理工作走出“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这应是理想的、可行的、实用的现代成人教育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品牌、激励、发展战略”, 这些在企业管理中常见的名词现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教育领域。进入新的世纪,又一个名词逐渐被学校领导层接受,即“项目化管理”,它最早同样来源于企业管理。现在随着教育的迅猛发展,“项目化管理”也逐渐被运用于学校的管理。学校项目化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在学校内部建立“扁平型”组织结构,学校管理由原来的“金字塔”型的集权管理模式,转变为功能型组织和多个专项任务组织相结合的“集中控制、分权管理”模式。实践证明:这种组织管理模式,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学校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任务纷繁的特点,能有效地提高学校的运营效率和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4.
后勤管理是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甚至决定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尤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师生服务需求不断增多,急需学校后勤管理水平与之匹配。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小学在“新技术赋能学校后勤”理念的引领下,借助数字校园建设的有利契机,将学校后勤管理引向信息化、智能化,既适应了学校办学快速发展的需要,也促进了后勤管理工作从已往的单纯“手工型”向“智能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现代企业面对市场发展进行技术和人才储备已是常识性问题;现代企业管管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的趋势和管理的内在本质都要求企业必须创立一种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管理模式;中国文化传统和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为这种管理模式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职工教育》2007,(7):15-15
北京城建五公司是隶属北京城建集团的一个基层企业。几年来,他们致力于“创争”活动的实践,使企业实现了从速度型向效益型、劳动密集型向智力型、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经营的跨越式转变。企业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和较强的竞争力,其中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就是不断探索“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全新管理模式,使企业有效地掌握“组织学习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高校后勤改革,经过不断地摸索和实践,证明了社会化方向的正确性。然而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改革:一是改革管理体制,转换运行机制。从传统的事业性、福利性向“小机关,大实体,多实体”经营型、企业型转变;二是“双重效应”提高的方式。即从行政指令式管理向以经济手段为主与思想、行政、法律手段相结合的管理方式转变。具体来说:就是推进高校后勤实现“事企分开化,产权多元化,分配效率化,管理科学化”进程,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行政管理已不适应现代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高校必须更新行政管理观念,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转变行政管理模式,实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提高管理效率,促进高校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推进小学素质教育,学校管理工作必须实现由“应试教育”管理模式向素质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笔者认为这就要在“五全”管理上下功夫。一、教育观念的全新管理任何一种变革,首先是观念的转变。我们说推进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教育思想革命,其意义也在于此。作为校长要加强对教育观念的全新管理,就要引导教师摒弃“应试教育”的教育观和传统教育中的陈腐教育观,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第一,抓好教师的政治业务理论学习。要认真组织教师学习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学习江泽民总书记十五大报告中的有关教育的论述,学习教育法规,学习现代…  相似文献   

20.
学生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环节,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管理因其生源组成的特殊性,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职教本科学生管理为研究视角,结合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博弈、大数据应用力度不够、管理行为与法治思维相悖、教育供给不足、队伍专业化程度低等现实困境,建议从管理理念、方式、制度、内容、队伍五个层面强化实施路径,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由“刚性”向“柔性”、由“静态”向“动态”、由“管治”向“善治”转变,由“单一”向“多维”、由“低产出”向“高效能”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