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5 毫秒
1.
本研究首先根据满意度理论提出义务教育满意度的假设模型,然后在分析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教育满意度的评价及择校意愿的数据基础上,采用模型检验方法对义务教育满意度模型进行验证,最后分析了满意度对择校意愿的影响程度以及不同的人口学变量对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义务教育阶段家长教育满意度评价是影响家长择校意愿的心理变量,尽管家长是否最终做出择校行为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家长对政府和教师的满意度评价是具有显著作用的预测因素,学历、职业等人口学变量影响家长的满意度,作者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2.
部委     
《教育》2012,(19):12
教育部:承诺5年内控制义务教育择校乱收费教育部透露,去年全国共查处各级各类学校乱收费问题涉及金额5亿多元。3696人受到党政纪处分和其他处理。教育部表示,将严处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中小学教辅材料散滥等,承诺用3至5年,控制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教育部表示,在义务教育阶段将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努力化解"择校热",从根本上解决乱收费问题。坚决制止"以钱择校"和"占坑班"。有的家长向教育部反映,个别学校和教师,把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清楚、讲明白的内容放在课外收费补课,不仅加重家长的经济负担,还对学生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3.
我国政府在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规定划片就近入学、免试入学等,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选择行为进行限制,其目的是方便就学,减轻家长负担,公平服务全体儿童发展。然而,当前义务教育阶段优质资源配置不均,学校之间差距过大,民办中小学没有发挥其应有的“选择”的作用。随着家长和学生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益旺盛,使得教育选择问题通过“以钱择校”“以权择校”“以分择校”等方式出现,而前两种方式有不断升级之势,成为阻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桎梏。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范畴,提供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教育,保证教育的公平,是政府的义务。然而,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究其原因,就是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从而导致家长和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要减少或消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就必须坚持以县为单位。在此基础上配置教育硬件、教师、管理等教育资源,尽可能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相似文献   

5.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是他们争取向上流动的内在驱力和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外在驱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的择校行为带来了诸如使农民教育投资额增大、城市学校教育负担增重等诸多现实问题。义务教育是一项公共教育事业,应该为每个学生提供同等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育差距和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消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现象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6.
择校问题是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择校现象在现阶段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择校权是学生和家长的基本人权;择校是学生及其家长追求教育公平的正当需求;择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择校是保障儿童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规范和治理择校现象应因势利导:确立学生及其家长择校的合法性地位;规范无序、失控的择校行为;逐步放开择校市场;保障公平择校的基本条件;拓展义务教育择校空间;保障义务教育择校主体权利。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有反对和支持两种观点.原因在于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家长向往高质量的学校教育.解决学生与学校的供求矛盾,首先在思想观念上接受择校;其次建立学校评估制度,探寻为学生和家长接受的择校方式;第三政府应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资力度.  相似文献   

8.
就近入学:是权利还是义务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就近入学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政策,其根本宗旨在于保障儿童、少年的就学权利,是对政府行为做出的必要规范,但并非学生及其家长必须履行的责任,或必须作出的行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免费、就近、平等受教育应是一个整体,都是为了保证居民子女享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因此,择校是学生与家长维护平等受教育权利的正当要求;限制择校是为了维护社会公正、保障施教区内儿童、少年的就学权利。义务教育的标准化均衡化是顺利推行就近入学政策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基础教育阶段择校现象普遍。择校是相对于“就近入学”来说的。“就近入学”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教育政策。在“就近入学”政策框架下,如果学生就近分配的学校教学质量不好,家长为了子女能接受更好、更方便的教育,就会为其选择其他非“分配”的优质学校,择校现象产生。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择校现象,就是通常所说的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所谓择校,是针对就近入学而言的,它打破了户口的限制,根据人们的意愿跨学区入学[1];是在优质教育资源稀缺、适龄儿童无法全部接受无差别的免费的优质教育的情况下,学生及家长主动选择适合  相似文献   

11.
一、择校的历史及现状 择校,即选择学校,在国外指学生可以到政府指定学校之外的学校就读。在我国,它具体指家长放弃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按学区免费就近入学的优惠政策,主动选择其他学校就读的教育选择现象。它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私立学校的创建,最早也是指学生对公立和私立学校的选择。而当前我们所讨论的择校多是家长或学生在教育质量不同的学校之间的选择,尤其是普通学校和重点学校之间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愈演愈烈,使原本的"就近入学"面临严峻挑战."择校"现象的产生是高质量教育机会供需矛盾的结果,是由于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资源短缺、教育非均衡发展策略、教育内部发展不完善以及家长对子女期望值增加、教育管理部门功利主义不当操作造成的."择校"现象的存在有其相对合理性:"择校"引发的竞争可以促进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择校"为有需求、有能力的学生增加了选择机会.但是也引发了众多的教育问题,尤使教育均衡发展受到了极大阻碍.政府的积极姿态和行政干预是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所在,政府可以采取创造足够多的高质量教育机会供给、改善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改革现行"择校"制度、依法治理教育内部不规范操作行为、强化正确舆论环境等措施,解决"择校"问题,使义务教育走向健康和谐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部委     
《教育》2012,(7):12-12
教育部:承诺5年内控制义务教育择校乱收费 教育部透露,去年全国共查处各级各类学校乱收费问题涉及金额5亿多元。3696人受到党政纪处分和其他处理。教育部表示,将严处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中小学教辅材料散滥等,承诺用3至5年,控制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教育部表示,在义务教育阶段将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4.
邯郸市教育局日前举行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新闻发布会,宣布争取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主城区义务教育择校问题,努力让每一名学生都享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中美义务教育中"择校"问题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择校"现象已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热点问题.本文从择校行为的理论基础、学生及家长的选择空间、"择校"争论与公众态度、政策与法律取向四个角度对中美义务教育中的"择校"现象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对"择校"行为应持的态度和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吴丹英 《教育科学》2012,28(1):6-12
义务教育择校现象涉及的教育政策主体包括国家政府、教育监管部门、地方政府、学校、择校家长及学生、择校弱势群体等。各主体历经16年的博弈已深陷于择校困境之中。基于此,从博弈论角度探求其各自的价值取向及诉求,建构和分析各主体之间博弈模型,对择校现象引发的社会问题以合理的解释,审视当前的教育政策制度缺陷应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王英男  郝春东 《考试周刊》2013,(97):166-167
择校是教育界的热点话题,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择校是指家长由于占有优质教育资源,主动放弃就近入学的权利,通过考试,缴纳择校费,购买校区房,托人找关系等方式,为子女选择到教学质量优异、升学率高的学校就读的自发行为。在城市,择校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校际差异大,优质教育资源无法满足教育消费者的需求。择校为学生和家长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危害了教育公平,滋生了教育腐败,加剧了社会分层,影响了社会稳定。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它的公共属性决定了义务教育只能由政府提供,因此,缩小校际差异,加大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力度,通过补偿计划改造薄弱学校是解决择校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教育公平""择校热"是我国教育界长期讨论的热点,从为什么择校、择校择什么、择校与教育公平的关系、改善择校问题的策略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更好地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均衡发展,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依法享有国家、社会教育资源和国家、社会提供的受教育机会的权利.作为学生的公民,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具有其合法性.维护义务教育阶段公民择校权是政府的责任,主要从确保受教育权的宪法救济;规范学校行为,合理限制学校权利等方面,以保障公民在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的自由选择权.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查禁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而择校事实却在我国愈演愈烈,并引起了一系列危害教育公正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出现有国内和国际原因。分析原因之后,笔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合理择校是教育机会均等在“质”上的体现,是较高层次的教育公平。基于客观的视野,笔者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存在的利弊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解决择校问题的对策,关键是看政府如何应对,从而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和更加规范择校,促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