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莫泊桑的著名短篇《项链》是这样开头的:“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初看起来,叫人感到突兀,因为叙述者在开篇第一句就用了一个“也”字。一般说来,频度副词“也”字的使用是以某个对应物的先行出现为前提的,如“你去图书馆,我也去。”《项链》则在失去对应物的情况下,反常地使用  相似文献   

2.
汉语的“用”字是一个常见的“中介”动词(Vm),也是个有灵动词。但是并非凡是“用字句”都出现“用”字,因为“用”字在汉语句子中是时隐时现的。文章首先对“用”字在句中的隐现问题作了详细的讨论。然后又指出,由于汉语“用”字有复杂的语义内涵,所以不同句中“用”字的翻译方法也不同。  相似文献   

3.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 :当数学的一个概念被提及或某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被接触时 ,人们的记忆很快构成一种刺激 ,处于长期记忆中的某种东西迅速得到“激活”.这种“激活”的东西被看成概念或问题 (尤其是较抽象的概念或问题 )的“心理对应物”.数学的概念掌握、数学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心理对应物”的激活程度 .“心理对应物”即“心智图像”(又称“心理意向”或“智力图像”) ,它是具有某种程度抽象的、模式化了的模糊“形象”,是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深层次的符号 .本文就中学数学教学中 ,如何构建心智图像来谈谈自己粗浅的认…  相似文献   

4.
于泽元 《今日教育》2007,(11S):34-35
记得有两句歌词,一句是:“给我一个理由.让我爱上你”.另外一句则是:“给我一个理由.让我离开你”。这两句歌词都有感人之处.最重要的是揭示了一个真理:作为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理由.不管是爱上一个人.还是要离开一个人。不过.这两句歌词也犯了一个重要的错误.那就是理由永远不是别人能够给的.理由只能是自己产生的。在很多时候,[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情态补语是汉语中特有的形式,维语中没有对应物。因此,在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中,情态补语是一个绕不开的难点。本文试图从情态补语句的形式、意义以及训练方法入手,探讨一下这一句型的教学规律。  相似文献   

6.
言为心声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秀才与县官、地主三人碰巧到同一所庙里躲雪。那秀才望着庙外纷纷扬扬的大雪,诗兴大发,于是吟道:“大雪纷纷落地。”县官也乘兴接句:“正是皇家瑞气。”那地主也不甘示弱,接上第三句:“再下三年何妨?”正在这时,一个在庙中避风雪的穷樵夫听得火冒三丈,骂道:“放你妈的狗屁!”刚好凑足了四句。这四句话很符合各自的地位、身份。秀才是读书人,喜欢吟诵风花雪月;那县官是替皇家办事、受皇家俸禄的人,时时忘不了歌功颂德;而地主呢,不愁吃不愁穿,雪下得越大越久,他就越可以乘机高价卖粮,发大财了,…  相似文献   

7.
一次,我教《村居》,采用的是“以读代讲,以疑促思”的教学思路。首先让学生谈谈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为什么?有学生说喜欢“忙趁东风放纸鸢”一句,这是意料之中的,孩子们爱放风筝嘛。也有学生说喜欢“草长莺飞二月天”一句,也不足为怪,草啊,莺啊,都是春天里美丽的景物。冷不丁,一个学生说喜欢“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问他为什么,却道不出所以然。我便引导他联系旧知,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放飞学生思维的片断:师:这句诗和前面学过的哪首诗描写的同是春天的景物?生:(异口同声)《咏柳》。师:(不失时机地)啊,《咏柳》写出…  相似文献   

8.
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当读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一句时,总觉得有些不对劲。通过分析才知道“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语序有误,应作调动。理由有二:   二、原句也不能跟它的下句协调一致。下句:“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均无贫”既不能与原句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相扣,又不能与原句中的“不患贫而患不安”相扣,只能与改句中的“不患贫而患不均”相扣;“和无寡,安无倾”也是既不能与原句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相扣,又不能与“不患贫而患不安”相扣,也只能与改句中的…  相似文献   

9.
《师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文章的内容很多人十分熟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文章开头的两句,两句中各有一个“师”,这两个“师”怎么解释,其含义相同,还是不同?这个看似没有争议的问题,却麻烦不断,教材、教学用书三易其口,迄今为止,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是苏轼词作中的名篇之一。分析、讲解这首词,应从何处着手呢?我们都知道,词有“词眼”,文有“要句”,“居片言以居要,乃为一篇之策警”。这首词作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可谓是这首词的“词眼”了。当然,这两句也是这首词的重点句。这两句,课文的注释中是这样解释的:“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过去分析这两句,我只是给学生读读注释,强调一下注释而已。其实这等于没有分析,学生学过以后根本不懂这两句的深意。叶圣陶先生在《…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当数学的一个概念被提及或某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被接触时,人们的记忆很快构成一种刺激,处于长期记忆中的某种东西迅速得到“激活”.这种“激活”的东西被看成概念或问题(尤其是较抽象的概念或问题)的“心理对应物”.数学的概念掌握、数学  相似文献   

12.
龙文余 《语文知识》2005,(12):14-14
人教版高中课文《我的空中楼阁》中有这样一句:“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人教版国标本课文《欢迎台湾小朋友》中也有一句:“一只船,扬白帆,飘呀飘呀到台湾。”这两句中的“飘”都是别字,应改为“漂”。 “飘”和“漂”虽然读音相同,都是动词,  相似文献   

13.
上句中的宾语由“疑问词how 动词不定式”构成。疑问词如where,what,when等都有类似用法。这种形式相当于一个从句,但如果句子中的宾语由“疑问词 动词不定式”充当,则该句是简单句,如果句子中的宾语由一个句子充当,则该句是含宾语从句的复合句。例如:  相似文献   

14.
古典诗词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古典诗词的句子,原来是音乐上的单位,后来诗词同歌唱基本上脱离,诗词的“句”,一般就指格律上的单位。古典诗词是有一定格律的,格律上的必须停顿,就构成了诗词的“句”。例如:五言诗,五个字后必须有一个停顿,也就是说,五言诗必须以五个字为一句。七言诗也是一样,七个字后必须有一个停顿,以七个字为一句。词的句子更是长短不齐,从一个字一句的到十一个字一句的都有,这些也都是按照格律要求构成的“句”,同语法上的句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只要对古典诗词的句子认真作一番语法分析,就不难发现,古典诗词的“句”,有的是语法上的词组,有的是语法上的单句,也  相似文献   

15.
句群是相对独立的语义——句法单位,它往往也是阅读思考的基本单位。现代阅读科学告诉我们,人们依靠眼球的运动进行阅读。眼睛町着书本,而且以一定的速率往前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感知文字符号井把它们转换为“声音”、“图象”、“人物”、“事件”、“道理”等(参见顾晓鸣《阅读的战略》)很显然,转换的基本单位是句。因为词大多数是多人的,根据一个词一般不能转换成明确的“图象”;然而,句在文章中不是独立的,它与上下文有密切的联系,往往只有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句义才更加明确,句子所起的作用才  相似文献   

16.
“顿”是《马氏文通》中论句读的一个术语,但是由于《马氏文通》没有给它立界说,解释也不够清楚,所以人们对它的性质存在不同的看法。通过“顿”与“读”、“句”的比较,解释“顿”是马氏论句读的一种语法单位,是句的下位概念,其句法作用略同于现在我们所说的短语,与书中的“读”是同一级语法单位,虽然在形式上似乎有交叉之处,但是它们之问实际上是对立和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研究《镜花缘》中的语言结构,有助于掌握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时期的一些语言特点。《镜花缘》文本中有大量的“一V”形式类型,这些类型有的可以构成动词性的“一V”结构。由这种“一V”结构构成的句子,有的语义是自足的,我们把这类“一V”结构构成的句子叫完全句;有的语义不是自足的,这类“一V”结构构成的句子只能作为一个小句存在,还需要后置句作为另一个小句在语义上进行补充说明,这样整个语义才完整,我们把这类“一V”小句叫不完全句。在“一V”结构构成的不完全句中,后置小句与“一V”小句至少存在五种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18.
概括段意是小学中高年级训练重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一环。概括段意一般有以下四种方法。一、找中心句。有的课文,每段都有一个中心句,它正好能概括表达该段的主要内容。例如(种子的力》这篇课文分为四段,每段都可以找出一个中心句作为它的段意:第一段,“世界上力气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第二段,“一发芽,这些种子就发出可怕的力量”;第三段,“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终于被它掀翻了”;第四段,“这种力是看不见的生命力”。这类课文就可用找中心句的方法概括段意。二、归并层意。有的课文在段落中没…  相似文献   

19.
“养成教育”既是一种青少年行为习惯和行为准则的教育,也是贯穿于青少年成长过程的思想品德和人生观教育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中国有句古训“无以规矩何以成方圆”,道出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加强“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一、仿关键句对关键句进行仿写,不仅有利于学生清晰地把握课文思路,深入地理解文章意蕴,而且可以从中揣摩出起承转合的技巧和升华主题的方法,从而在自己的作文中合理地借鉴利用。如针对《琐忆》中的关键句“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仿写题:“请你模仿《琐忆》开头的写法,为另一位自己较为熟悉的伟人的《琐忆》开一个头。”学生的表现相当踊跃:诸葛亮有两句诚挚的表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他许身社稷的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