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由于社会政治的原因,呈现出了"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和"上海孤岛文学"三足鼎立的局面。而苏青作为"上海孤岛文学"中一位重要作家,其独具个性的创作、独特的视角,在备受读者关注的同时也引起了许多争议。而大家关注的多为她的大胆直率、她的女性思想,殊不知"世俗化"也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她的作品中多日常生活琐事、饮食男女、婚姻生育等,这些构成了她作品中的"俗"世界。文章将着重探讨她作品中世俗气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帆 《大学时代》2006,(11):56-57
作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文学的杰出代表,曾经在文学界引起广泛关注的陈染,她的作品也成为了评论家们感兴趣的解剖对象。她的作品也被评论家们贴上了“现代派”、“私人小说”、“女性小说”、“自传体”等诸多标签。如何定位陈染成为了一个有争议的难题。直到现在,对陈染作品尚无一致的定论,但是,陈染和她的那些文学作品已经成为了九十年代文学历程中间的某种特殊的“陈染现象”。  相似文献   

3.
与张爱玲齐名的“孤岛”时期的女作家苏青,被评判为“汉奸文学”范畴,或称其作品“无益无害”。这样的评判是错误的,不公正的。苏青的认识价值是另类的,不可替代的。由于苏青言语的实录性、再现性.使得她的言语具有历史认知价值,为了解“孤岛”时期的文坛亦或文化界,了解日本人的文化侵略,了解日踞时期的民众生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佐证。  相似文献   

4.
1996年,杨春时、宋剑华发表文章,对已被普遍接受的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性质是现代性的观点提出质疑。他们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只具有近代性,而不具备现代性”。由此在文学理论界引发了一场历时约两年的关于“现代文学”性质的讨论,随着思想文化界现代性反思的全面展开,对“现代文学”性质的讨论也发展为对“文学现代性”进行质疑和反思,同时文学理论的现代性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冰心是“五四”文坛上的“爱的歌者”,她以童心和母爱为主题,创作出了一批清新婉丽、情致独特的作品。然而,当今天时代的光环褪去后,再去审视冰心的作品,就会发现有一种“说教气”弥漫其中,这表现在叙事结构自觉选择两种预设模式,人物形象塑造过于简单化上。本文将从时代选择、基督教思想文化、作家的文学起点与思想局限三方面试分析之,并揭示出冰心作品在其当下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活跃在20世纪40年代的女作家苏青,其创作语言犀利简洁,内容大胆宣泄,表现了独立入世的精神。苏青作品深深烙印了上海市民生活的印记,映射出40年代笼罩在上海现代洋场社会里觉醒的女性灵魂,以及她彻头彻尾的对“俗”文学的追求。她在20世纪文学史上的地位,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再评价。  相似文献   

7.
《上海宝贝》中纵欲、吸毒、狂欢的描写一直备受攻击和非议,而实际上这样的描写与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观念密不可分。有了后现代主义立场,这一作品可以更坦然地被视作消费品来加以研究,从而矫正一些片面的看法。在艺术特征和写作技巧方面《上海宝贝》都吸收借鉴了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养分,但同时也显现了作者独特的创造力。虽然作品从文本表面上呈现的是“浅”和“俗”,但仔细分析却发现作品向更深处潜藏。卫慧以她的独特创作完成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当代书写探索,这一作品的价值值得人们重新来研究认识。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是一位女性作家,她代表了我国四十年代上海的"孤岛文学"。她的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洗礼,至今仍广为流传,甚至产生了"张爱玲热"!有号称"废墟上的罂粟花"的她传承了海派小说的创作特色,用她委婉的笔调写尽了上海当时十里洋场的繁华奢靡和俗世男女的爱恨别离。描画了20世纪四十年代中西文化交织的这一特定时期上海的世俗风情,刻画了在这个末世之都里广大饮食男女庸俗琐碎而又荒凉的人生悲剧。她的作品就像耀眼的流星璀璨夺目,吸引了无数读者,留下瞬间的辉煌,也成就了上海和她本人的传奇。但是,她作品中又处处流露出苍凉艳丽和悲观突兀的色彩,折射出她自己的悲凉生活历程。这使她的作品和人生都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气氛,散发着惑人的香气,吸引后来的无数学者去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9.
李俊 《文学教育(上)》2008,(19):127-129
1943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应该让中国文学史记住的一年。因为就是在这一年,中国文学史上横空出世了一颗璀璨的明星——“孤岛”时期的上海女作家张爱玲。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其上世纪40年代的作品不仅在时为孤岛的上海迅速窜红风靡,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又于华语文坛再度成为阅读与研究的热点,影响并造就了一批与她有着相似创作风格的现当代作家,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不可不谓之深远。更为有意义的是,张爱玲以她的作品建构了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家常现代性”。  相似文献   

10.
怎么都是“早恋”和“玄幻”?“80后”写手这一创作力枯竭的现象,受到了《上海文学发展报告》的强烈关注。在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举行的“上海文学30年”座谈会上,发布了这份由叶辛主编的报告。上海是“80后”写手的重镇,如韩寒、郭敬明等“80后”旗帜人物,就长期生活在上海。也因此,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对他们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分析。这份报告认为,1990年代末是“80后”的黄金年代.每年都有大量作品出现。该报告援引文学所统计的数据显示,近年“80后”写手的作品逐年下降,到了2006年,在“80后’中能够继续推出新作的不足10人,而这种颓势至今没有任何改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