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识老刘 ,是在7月底的一天下午。当时他正在编他的《辰光集团报》。每月一期的报纸 ,采编几乎全是他一人操作。报上开辟的《预备役部队建设》等栏目 ,除刊登部队新闻以外 ,还连载有预备役部队常识、国防动态、国防聚焦和生活中的国防话题等内容。说起来 ,老刘算得上地道的“新兵老同志”。他1975年退役后 ,对火热的军营生活依然怀恋不已。一身洗得发白的军装时常“捂”在身上 ,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位退伍兵。老刘很健谈 ,他说 :“1997年 ,我调局里工作时 ,领导想让我到老干部处 ,不少人都说那是个好地方 ,而我却盯上了武装部。人家说…  相似文献   

2.
他,三年来在《宝鸡日报》、《陕西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300多篇新闻稿,被誉为“快手”。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兵”,身在小小的军营,可他的新闻触角却伸向了大社会的角角落落。面对他的成功,不少人感到惊讶,可谁知道,他却是从一千多篇废稿中站立起来的。他,就是驻宝84909部队志愿兵陈满胜。从废稿堆中站起来1980年,在铁马秋风的军营中生活了两年的他,偷偷地拿起笔写起了稿件。他多么想一下子敲开新闻殿堂的大门呀!可是,这块大门对他却关闭得那么紧。他写呀写,磨秃了一枝枝笔,用完了一米多高的稿纸,  相似文献   

3.
他,一位新闻战线上刚刚起步的“新兵”,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利用业余时间采写的稿件先后有230余篇被军内外30多家新闻单位采用。5次被部队评为优秀通讯员,一次荣立三等功,最近又被兵种评为“两用人才先进个人”。他就是驻河南洛宁县某部南京籍战士童金德。 1986年冬,小童怀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从风光秀丽的紫金山麓走进了豫西山沟的军营,当上了一名普普通通的汽车驾驶员,火热的军营生活,深深地感染着、激奋着他。工作之余,渐渐地萌发了用手中的笔讴歌军营的新人新事,讴歌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之情。在部队开  相似文献   

4.
要想写出一篇新闻,首先要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再经过认真的分析思考,提炼出重要的事实材料,方能获得成功。即使是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也不能例外。这是我写第一篇见报稿的一点体会。那时我还在空军二航院上学。有一年作完寒假返校后,队里部分家在沿海开放地区的学员假期中看到家乡富裕的生活,对比自己感到呆在军营吃亏了,想申请退学回家“下海”致富。学员队党支部及时对大家进行“立志军营”的教育,扭转了少数学员退学的念头。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新闻题材,于是就以《面对现实、立足本职、学好知识》为题,写了一篇自以为不错的…  相似文献   

5.
我们早就想写写他──写他学步新闻路上的几次碰撞。碰撞之一:安逸与艰辛李居清一入伍,便把当驾驶员当作唯一目标追求着。指导员见他写得一手好字,让他写了几篇稿,结果团至的“军营之声”很快便给播发了。他成了连队的“小秀才”。指导员怎么也舍不得让他去开车。在当驾驶员与当报道员问题上,展开了一场“拉锯战”。他遇到了军营生活首次入生抉择的碰撞。人说生活像一名老师,她能给人无言的启迪。当李居清一次次地尝到了发表新闻后的喜悦,看到了连队官兵的兴奋与羡慕,他又“铁”了心做一名报道员。不久,他调到了团政治处当报道员,…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南京军区某高炮团三连召开军人大会,“刺头兵”小王由于海训期间工作表现突出,被记连嘉奖一次。连队官兵说,小王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变化,是指导员“拔刺”有术。小王2004年底从河南某大城市入伍,由于家庭条件的优越,养成了怕苦怕累的思想,部队的艰苦生活让他感到十分不适应,闹着要回家,成了连队的“重点人”。一天深夜,他站岗下岗后私自离队,受到纪律处分。自此,小王感到在军营没有希望,再辛苦也是白忙活,干脆就破罐子破摔。连队干部骨干找他谈心,他却满不在乎地说“:这么大的部队,少我一个兵算啥?”指导员靖增阳心想:要转变小王这个错…  相似文献   

7.
身材匀称、留着小平头的董遂宽,凭着对新闻事业的酷爱与执著追求,从直线加方块的绿色军营到热气腾腾的经济建设主战场,靠勤奋耕耘走上了成功之路.1979年11月,已任民办教师的董遂宽,怀着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从老家湖北襄阳走上了从军之路,来到了祖国的大西北.新兵连生活结束后,他被分配到空军某场站卫生队担任文书工作.从上学就喜欢与方块字打交道的董遂宽,置身于火热的部队生活,使他产生了用笔讴歌军旅生活的激情.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董遂宽将自己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学习,电视只看新闻,电影主动放弃,每月不多的津贴费,除了补贴家庭外,其余的基本都买了文学、新闻书籍.他边学习,边试着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荣誉像鲜花一般向西北军营驻甘共部的“战士音乐家”林宏彦涌来。百花文艺创作奖、首届中国“黄河口”林行业金曲500首展评大赛佳作奖等20多个省、军包队、全国性大奖,纷纷青睐他。互988年,中国音乐家协会宁夏分会吸收他为会员。这个30来岁的陕西南州“楞娃”,成了升起在大西北军营的新星,引起了音乐界和官兵们的关注。林宏彦自小就酷爱音乐艺术,上学期间,一支竹笛伴随身边,悠扬动听的笛声常常令同学们羡慕不已。然而真正使艺术得以升华,缘于宁夏腾格里沙漠的绿色军营。1979年,林宏彦入伍来到腾格里沙漠青铜峡的一个军营里…  相似文献   

9.
“夏军的书画作品又出国门啦”。这消息对某工兵团官兵来说已不是新闻了,因为他的书画年年被退伍战士抢“购”一空。然而更让人佩服的是他痴情学画,痴情培育部队官兵成才的执着劲儿。夏军从小酷爱书画艺术。1980年他和母亲随军来到部队后,被部队生龙活虎般的训练场景所迷恋。刚满12岁的他,端起画夹练速写。从此,他的心里烙上了“绿色”的印。高中毕业后,父母准备送他到北京美术学院去学习,他却犟着穿上了绿军装。丰富多彩的军营生活给了他艺术的源泉。当兵5年来,他喂过猪、种过某、下过炊事班,不管干啥,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笔墨点线…  相似文献   

10.
17岁那年,刘浏穿上军装,自豪地走进大山,在群山环抱着的火箭兵军营生活、战斗了5个春秋。其间,他自招待所招待员迈上了写作成才之路。在写作之路上,他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农家子弟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终于成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中年轻的一员。刘刎的写作激情,是军营火热的生活点燃的。1983年春天,入伍刚几个月的他就听到这样一件事:一个星期天,他所在的部队有个战士到城里办事,在公共汽车上见几个扒手淘旅客的钱包,便挺身而出与扒手搏斗……这一英雄壮举在他的脑海里回旋。他常想:“如果能把这件事报道出去,让社会上更多的人都…  相似文献   

11.
前段时间,本报集中一段时间在《新闻三友顺为一个战士报道员开了一个专栏《话说梁志刚》,在部队尤其是新闻报道队伍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梁志刚是我区基层部队一位战士报道员,他入伍后被火热的军营生活所感染,一边和战士摸爬滚打,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新闻写作,第一年即在本报用稿12篇,以后每年在本报用稿量成直线上升,最多~年达70余篇,成为部队报道骨干队伍中的“明星”、“大腕”。开辟这一专栏,缘于一封读者来信。一天,一位写了将近半年仍没有实现见报“零”的突破的战士报道员给编辑部写来一封信,他在述说自己苦恼的同时…  相似文献   

12.
在书法界、楹联界,曾经19次荣获国内外大赛一等奖、先后受到8位共和国上将接见的“军旅书法家”倪进样,是公认的才子;在军营、学校、孤儿院,在不闻墨香的地方,25岁的“倪老师”是众誉的“雷锋”。他集才气与正气于一身。走近倪进祥,随处所感受到的是一种具有穿透力的精神磁场,它辐射文明、辐射高尚。从普通一兵到军中骄子,倪进祥说:我成才的阶梯是军营有人说,倪进祥鼎鼎大名,是靠自己“写”出来的。一支柔毫,满腹诗情,无人能比。倪进祥说,我普普通通,成功与名气是部队“栽培”的。无数关心,无尽厚爱,人人可及。这绝非…  相似文献   

13.
刚一见面,微微一笑,握手寒暄:“咱们同行”。猛的一怔,一问方知,眼前这位娇嫩中透出勃勃英姿的女记者果真与“军”有缘:生在军营,长在军营,大学毕业后,当记者又负责军事新闻。4年的寒窗苦读,满脑的“唯物辩证”。1994年,她从河南师范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凭着一口普通话和扎实的理论写作根底,顺理成章地走进了新乡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室。不久,电台为配合国防教育,展示军队风貌,开播了“军营生活”。节目,她一听说,急忙找到台领导,死磨硬泡,认准了要当“军营生活”的主持人兼记者。台长说:军事报道要懂军事,知军人,…  相似文献   

14.
孙子兵法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市烟草二公司的工作,既得改革之天时,又有“专卖”之地利,但在他们取得的成绩中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人和”。 ——题记 “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感到后悔”。从I951年到1984年,33年的军旅生活,造就了褚进海对事业不倦的追求的秉性与爱心。褚进海告别军营,从部队到地方,走向一个全新的岗位,到如今,他在烟草业中已辛勤地工作10年了。以他强者的风范驾驭着企业,使之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烟草系统的先进单位,他自己也用真诚和热心赢得了大同市烟草专卖局、省烟草公司大同市二分局公司全体同志们的信赖。在市场经济大潮风起云涌之际,褚进海带领他的全局(公司)同仁,借改革之东风,团结一致,齐心协  相似文献   

15.
8年前,江苏一家报社的一名编辑在给一个叫李玉银的函授学员写鉴定时,特意加了这么一条评语:该生在写作方面很有发展前途。8年后的今年,此语真的得到应验:李玉银当上了北京军区某高炮旅的新闻干事。李玉银是1990年3月从山东利津县来到塞北军营的。部队火热的生活激发着他的创作欲望,新训期间,因在被窝里打着电简写稿的他被班长善意地“克”了好几次。1991年3月,他调进了政治部报道组。能有一个专门从事写作学习的环境,这对李玉银来说如鱼得水。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完全是两码事,他写的新闻稿件一次次被新闻干事“枪毙”了。于是他首…  相似文献   

16.
看顾立春的摄影作品是一种享受。无论是新闻照片还是艺术摄影,都可以从中感受到他的脉搏在与火热的军营生活一起跳动,感受到他对军营的无限热爱。你看这场景:枪声、炮声、战车的隆隆声在山谷回响,坦克装甲车神奇般从地下冒了出来,直逼“敌”滩头阵地,几架空中战鹰一个俯冲,倾泻了一溜导弹、炸弹后,瞬间消失在天际,战场上硝烟迷漫……他着迷彩眼,一会儿左一会右,一会儿随部队冲锋,一会儿又卧倒在地上,“嚷嚷嚷嚷”几声快门跳动的声音,《冲破拦阻》《战车出击》等一张张作品定格在镜头里,独特的视角把战士的英武之气、阳刚之气…  相似文献   

17.
父送子进绿色军营 子劝父交私藏子弹 本报讯 学员杨志武报道:2月25日,广州军区某炮兵旅五营新战士黄访贤收到父亲的来信后,脸上露出了开心的微笑。 黄访贤是去年12月入伍的新战士,入伍前他就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个体户。来部队之前,他曾见过父亲收藏的一盒步枪子弹,那时父亲因为种种原因而没能到部队当兵,由于对军营的向往,他在一次民兵训练时,便悄悄收藏了一盒子弹留着纪念。黄访贤知道那是父亲多年来的心爱之物,一直没过问过。到部队后,小黄经过法制教育,认识到私藏子弹是违法的,经过一番思考之后,还是给父亲写了信,他…  相似文献   

18.
曾连续3年被上级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的济南军区某团,近年来从“格子内”中爬出了一位位有志的青年。他们凭着执著的追求,默默地在“格子田”里播种着自己的希望。而今,有的已步入社会,仍耕耘在“格子田”中。当他们谈起成才的体会时,无不感谢部队这个大熔炉。姜振华:历经坎坷走大道4月中旬,原政治处业余报道员姜振华接连两次打来电话,兴奋地告诉部队,他被报社评为优秀编辑。这是继去年他被山东《临沂画报》社聘为编辑后传回的第二件喜事。说起他,这个团领导的案头,至今还放着他的事迹材料7年前,他抱着到部队干一番事业的雄心…  相似文献   

19.
站在我们面前这位身穿迷彩服的“小兵娃”,两年之内业余采写发表新闻稿60多件,有5篇被报刊、电台加了编者按语发表,引起了轰动效应。他叫宋晓红,是新疆军区某部队一连战士,来自天府之国的遂宁市中区农村。火热的部队生活使这位平时不善言辞的农村兵萌发了用笔采写人生,采写歌颂军营生活的念头。刚入伍不久的小宋,随连队外出训练倒功,一位退伍到地方的驾驶员,见战士们在硬绑绑的地上练功,便主动拉来一车细沙铺在训练场。宋晓红见  相似文献   

20.
张万振转业后进入新疆经济报社,任责任编辑。这在新疆军地破了两个先例:《新疆经济报》作为自治区人民政府机关报,第一次直接接收转业军人充实采编队伍。新疆军区部队第一位报道员一步跨入省级报社,并被委以责任编辑的重任。在《新疆经济报》汉文编辑部,笔者采访了这位从军营走出的同行。戴着近视眼镜,个头不高,但却显得十分精干的张万振说话也很干练:“是部队培养了我”。1982年10月,张万振从素有“文化之都”美称的河南南阳入伍来到西北边题。在新疆部队举办的一次“向现代化进军读书评奖活动”中,他被激起“用笔去讴歌军营,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