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层场域的变迁给农村基层治理带来诸多挑战。随着农村社会的分化,政府单一主体难以应对社会治理的秩序诉求,市场经济的变革改变了政府的行动逻辑也使得传统管控模式失去依托,弱化了政治嵌入的基础。农民与政府之间的联系弱化,民众的诉求无法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向政府部门传达。政府既要革新行为方式也要创新与基层的互动模式,要通过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提高民众对政府的认同,让民众通过组织化方式表达合理诉求;要以法治为基础,在政府引导下,培育社会组织、农民个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2.
政府信用就是国家行政机关的信用,是社会组织、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种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政府失信的现象不断发生,政府信用缺失的情况还非常严重,大大影响了政府的形象,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必须通过建立公开型、服务型、责任型和法治型的政府才能达到构建信用政府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根据事件起因、目的和手段的不同,群体性事件可分为社会维权事件、社会泄愤事件和网络舆论事件,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有很多深层原因,如群众利益受损,对政府和社会不满;科层制官僚主义导致民众对组织信任度降低;民意表达机制滞后,政府与民间沟通困难;民间组织力量薄弱,民众缺乏谈判能力;司法不公,法律权威受损;群众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觉醒等.积极应对群体性事件应该转变认识与观念,提升公共危机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双重话语空间下的官方与非官方在危机事件中的话语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环境给主要以互联网、手机短信和各种人际传播渠道为载体非官方即民间话语空间的形成创造了条件,面对社会危机事件民众的舆论场开始从沉默变的众生哗然,新形势下官方应如何应对其"主导"信息传播模式受到挑战。本文从具体贵州瓮安事件的案例入手,对政府在与民众话语互动上存在的问题、政府对待危机事件传播上的不足以及如何构建良性的危机传播互动模式问题进行简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新媒体条件下,以网络、移动终端为代表的信息传播载体的变更,使得媒体舆论场与社会舆论场都发生了改变,冲击了传统媒体主导的原舆论场,给整个的传播形态带来了剧烈的变化。由于网络表达具有即时、互动、去中心化等特点,为民众社会表达的兴盛提供了便捷的条件。特别是微博的兴起,标志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而对于社会表达中议题易衰变、"再度中心化"导致民众话语权缺失以及信息"碎片化"致使表达片面等问题,需要对民众意见作正向引导与合理疏通。  相似文献   

6.
"济南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主权的一次严重挑衅。惨案发生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抵制日货运动。国民党中央对这一民众运动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由支持、领导到限制、禁止的转变历程。国民党支持该运动的目的在于利用"民气",当其追求的政治目的实现后,民众运动的被抛弃势成必然。尽管国民党对抵货运动的禁止深受世人诟病,然此举亦有值得同情与理解之处。  相似文献   

7.
近年我国多个地方爆发了PX事件,这些事件的主体是政府和民众,信息传播的媒介是媒体。探析Px事件发生的原因,需要从政府、民众、媒体3个角度来看,其中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是Px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媒体的传播是爆发的直接原因,其它原因还包括基于Px的邻避冲突、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民众的盲目性。建议Px项目的布局要慎重,需要考虑Px项目本身的特点、Px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城市的空间拓展。  相似文献   

8.
当前流行的抗争性政治理论,在有效解释中国民众的上访、群体性事件等行为的同时,也存在"遮蔽国家"的嫌疑,忽视了政府为应对社会抗争而进行的政治秩序再生产。基于此,笔者转而关注和回答政府是如何回应社会抗争的,并将这一政治秩序再生产的逻辑概括为回应性政治,它是以政治稳定为目的,以"社会需求—政府供给"为过程,政府通过不断的调适、学习、回应来满足社会需求,并在"社会有需求,政府有回应"的国家与社会互动过程中推动政治发展的一种制度变迁过程。回应性政治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它在彰显政府较强的学习、适应能力的同时,也暴露出了政府在应对危机上的滞后性、被动性、改革目标不明确性以及局部性调整等缺陷。  相似文献   

9.
在后税费时代国家赋权、地方政府和村社组织让利、农民增权的农村土地利益分配的理想格局中,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是其应有之意,但农村土地利益的不断增长,刺激了国家、地方政府、村社组织、农民对土地利益的激烈博弈。由于国家多重土地目标的矛盾和地方政府、村社组织的土地权力受到制约的有限性,使得土地权力(权利)配置与土地利益分配之间并不相称,从而对农民的土地利益进行了挤占,产生了农村土地利益分配失衡的状况。后税费时代应在社会本位价值观的引领下,尊重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公私合体属性,理顺国家的土地权力,约束和规范地方政府的土地权力,廓清村社组织的土地权利,赋予、归还和维护农民的土地权利。  相似文献   

10.
PX事件发生的直接诱因是民众担心PX及PX项目会对环境带来系列有毒污染。PX事件也折射出民众与社会对化学缺乏正确的认识,化学的不利一面被无限放大,而化学的有利一面被全然忽视。重塑化工行业良好社会形象,一方面要求政府加大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逐步建立起牢固的官民互信体系;另一方面要依靠化学本身的技术革命,大力发展环境友好的绿色化学与化工,以利从源头消除化学污染。  相似文献   

11.
现行土地征收制度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中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弊端日益凸显,引发了大量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国家对集体土地的征收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关系的制度混合,使得国家在土地征收中权力与权利之“公益目的、给予补偿”的宪法制衡被打破,并引致了民众对土地征收法律性质的认识偏差和司法救济的不力,以致于剥夺、侵犯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权益的征地行为屡禁不止。因此,探索并研究土地征收中国家权力与权利的制度设计和法源基础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宣统元年(1909),江西宜春发生了一场毁坏新式学堂的社会风潮。清廷及地方政府从不同立场对事件做出各种应对,而士绅、乡民以及社会舆论界几乎都对政府的作为不满。这反映出在乡村社会转型期中,社会各阶层对国家新政的不同理解,进而导致了各阶层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矛盾不断激化,冲突就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13.
民国初期,社会动荡,山东省内多次发生士兵哗变或骚乱事件。士兵持械劫掠烧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到了巨大损失,使得商旅不兴,民心惶恐;间接后果则是由于大量的哗变兵加入了匪帮,使土匪队伍中出现了“兵匪”这一奇特的现象,而“兵匪”的存在,使得土匪的组织程度和武装水准大为改观,战斗力大大提高,从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也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4.
战后国民政府希望通过对社团的控制,在政府、社团与民众之间寻求平衡,维持社会稳定。而通过对战后武汉地区三起工会会务纠纷的个案研究可以看出,战后国民政府在协调政府、社团与民众的关系上,缺乏必要的利益协调手段,一方面政府自身的权威合法性受到越来越严重的质疑,另一方面其处理方式越来越倾向专制强硬手段回归,从而加剧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这种政府、社团与民众三者之间走向失衡的关系发展最终导致了政权的崩溃。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对于1925年发生的五卅运动,人们常常将注意力集中于“反帝”这一核心领域,却往往忽视了在整个事件交涉过程中,北京政府与公众之间所出现的互动关系。在当时,民众对不平等条约已极为不满,所以当“五卅”惨案发生后,舆论界立刻对北京政府施加强大的压力,要求以强硬的态度进行对外交涉。不仅如此,民众还进一步呼吁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最终促使政府借此事件发起了“修约”运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社会泄愤事件频频发生,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该类事件有借机宣泄情绪、矛头指向政府、危害严重等个性特征。庞大弱势群体为事件爆发提供了主体基础,利益受侵又无法诉求是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官僚主义和官员腐败使政府成为矛头指向,处置不当不断催化了事件的恶性发展。加快制度创新、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处置技术是化解事件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7.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三鹿的三聚氰胺事件更使得这一问题进入全面爆发的局面,从媒体到社会热心人士掀起了一场又一场餐桌保卫战。国家先后进行了对食品药品行业的整顿。并颁布了一系列整改措施。相关法律也在不断完善中。然而,一些不法分子为一己私利不惜翻越高压线。  相似文献   

18.
由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双重存在,西方国家发起了一场新的公共管理改革,公民社会开始进入民众视野,一种新的治理理论出现,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提升政府公信力提供参考。当前,我国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经济体制已相对成熟,社会改革正在进行中。如何建设公民社会,警惕公民社会组织自身失灵现象,提高政府公信力,成为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城市除了经历连绵不断的战争外,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地困扰着广大民众。近代以来,城市社会的公益与慈善事业有了明显的发展,接受政府赈济的灾民和贫民人数迅速增加。政府成立各种社会救助机构,开展各种社会救助活动,发挥着重要的灾害救助作用。民间的慈善救济组织,从事种种慈善救助和赈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民众的痛苦,缓和了社会矛盾。近代城市参与慈善救助活动的社会成员具有广泛性,社会救助中的民间力量在不断增强,城市社会救济、慈善活动较为重视道德教化。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绥远省政府在绥西河套地区推行和实施了土地整理运动。这一运动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已放垦的土地进行清理和整顿。省土地整理委员会通过一系列工作使土地运行逐步纳入了政府管理和控制的轨道。垦田清查的逐步完成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